「随笔」郭周永丨母亲和奶奶们的美食

点击上方“芝兰园”关注我们

「随笔」郭周永丨母亲和奶奶们的美食

美食是傍地而生的。多是物产丰饶,有了果腹之外的盈余,才能变化出许多花样,有了食物原味之外的演绎,成就了“美食”这个概念。

林州十年九旱,缺少水浇地,土地里长出来的东西便稀少简单得多,充饥尚不够,更谈不上美食了。

「随笔」郭周永丨母亲和奶奶们的美食

记忆中的美食总耐咀嚼。深秋过后,奶奶会迈着小脚,在一个个沟沟壑壑的树上或爬高或用长杆打,捡队里的剩余,一点点背回来,把收获的柿子和山楂搁在一起,套上毛驴,在石碾子上,一遍一遍地碾碎了,混合在一起,拍成一个个手掌般大小的饼子,晒干,珍藏在衣箱的底部。孩子们饿的时候,拿出来掰成几块,分给大家吃。甜酸浓郁的滋味至今都让腮腺分泌涎水。

几个妯娌们,手最巧的是大娘。一大家子住在一个院子里,同样是玉米面做主食的饭,西屋老大家的总是格外好吃。大娘把玉米面过大小两遍筛子,最细的面掺入少许红薯面,加入细细剁碎了的沤制好的酸菜,捏成椭圆状、小球状、甚至小动物状,蒸熟。第一遍筛子过滤下来的大颗粒玉米倾入锅中,熬成粥。吃一口细腻好咽,喝一口砂砾感冲击喉管,就有了不同滋味体验。

那时,都穷,叔叔大爷们一旦娶了媳妇过门,爷爷就会在第一个年后和他们分了家。

「随笔」郭周永丨母亲和奶奶们的美食

小两口拎一口小锅、两副碗筷、几升米面,就成了小家,开始独过。各屋顾着自己一小家子吃饱已是不易了,是不舍得让同院子的小侄子、小侄女分上一口的。赖我打小就嘴甜,总能沾上一勺半勺的光。别人家的粗粮细作,总是美食,我深有体味,终生难忘。

母亲是个大手笔的人。高中时,因我家在县城边上,且新造了一院房屋,同学们便时常聚在我家。

母亲不吝,总是支起大锅给同学们做饭,看似不经意似的,白菜、粉条、豆腐、有时还会有肉等等,随便放在锅里炖着。但同学们都吃得大快朵颐,到现在还在聚会时回味。现在想来,大概母亲舍得放油,也知道各样不同的蔬菜所需的火候吧,只是将用心演化为随意了吧。

去年,父亲住院,做了个大手术,术后儿子们、儿媳妇们、闺女轮番上阵,变着花样地给父亲做好吃的。动用了破壁机、豆浆机、微波炉、烤箱等现代化厨具。父亲却说,还是你母亲做的面叶汤味道最香。或是我们没有真正懂得做饭的次序,辜负了最简单美食的原理。怪不得母亲做饭的信手拈来,同学们现在还说好。

「随笔」郭周永丨母亲和奶奶们的美食

妻子也是在孩子们渐渐长大时,边干边学。现在练得,手擀面条挺阔、手工水饺花哨。每在孩子们开学、出门、节日,甚或疲惫时,展现一番,苦了为娘的心!总是想给孩子们更多好吃的,更多念想、更多家的味道吧。将来,闺女嫁了、儿子远了,一定会想母亲做的饭的。美食,永远是勾起思念的第一缕强音,悠远而绵长。

美食多为主食的演绎,多求粗糙变化为滑腻的口感,这需要褪去了很多原料,只求精华的部分。在过去的时光里,土地贫瘠的地方,多是难以实现的,舍不得啊。

本地的美食不多,概是此原因吧。但也因此养育了我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有时对一些外地人不计积累、胡吃海喝的习惯和风俗,有些不解和扼腕叹息。

「随笔」郭周永丨母亲和奶奶们的美食

这几年,经济发展的愈来愈好了,美食有了更多的出现。近年来流入本地的凉皮、肉夹馍、混沌、川菜等等是最好的诠释。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多了,吃饭讲究起来。

但在自己成长过程中吃的最多的,妈妈在厨房里无畏繁复、劳心劳力、忘却时间亲手制作的,属于这个家庭的、唯一的、专有的味道,才是每个人至真美食吧。


郭周永 网名子简,男,大专文化,喜欢看书,爱好文学,现居林州。


「随笔」郭周永丨母亲和奶奶们的美食
「随笔」郭周永丨母亲和奶奶们的美食「随笔」郭周永丨母亲和奶奶们的美食
「随笔」郭周永丨母亲和奶奶们的美食

专业承接 个人传记 回忆录 个人出书

家谱村志 平台广告 商务软文

公众平台:芝兰园

编辑:吕志勇 刘俊生 冯元庆 呼庆法 清风幻影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