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与康熙一样在位长达60年且子嗣众多, 为何没有出现九龙夺嫡 ?

holland巧克力


众所周知,清朝的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创立了名留青史的康乾盛世。康熙,乾隆两位帝王治国有方,将清朝管理得井井有条,给后世留下千古美名。

康熙和乾隆同是在位六十年的帝王,但是作为孙辈的乾隆却没有出现康熙年间的九子夺嫡现象,这是为什么呢?有书君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乾隆在位期间没有九子夺嫡的条件。

康熙皇帝在位时间六十二年,可谓多子多孙,光是成年的皇子就有二十个。

其中参与九龙夺嫡的有大阿哥胤褆,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

这九个皇子或自成一派,或支持其他兄弟,总之几乎将整个清朝搅得天翻地覆。

而乾隆爷,虽在位时间不短,却并不像康熙那么多子,成年的儿子也就五个。分别是八阿哥永璇,十一阿哥永瑆,十二阿哥永璂,十五阿哥永琰,十七阿哥永璘。连九子夺嫡的人数都不够。

因为乾隆的儿子不够九子夺嫡的人数,因此,没有出现九子夺嫡。

二、乾隆的皇子能力有限,不足以闹出九子夺嫡的大动静。

康熙年间,满清并未稳固,边关地区战事连连,因此皇子们平时练就的一身骑射本领在一次次的率兵打仗中得到了锻炼,能力得到了提升。

正因如此,康熙的儿子们几乎个个都是人中龙凤。不过也因为他们出类拔萃,各有千秋,所以对于储君之位,他们当仁不让,甚至不惜兄弟反目,倒戈相向,也势在必得。

九龙夺嫡碰撞出的火花轰动一时。但是火花太过剧烈,以致引火烧身,康熙不得不出面救火,以平息这场因争帝而引发的无妄之灾。

而乾隆时期,清朝已经到达鼎盛时期,稳如泰山,因此乾隆膝下一众皇子虽然也勤练武功骑射,但终因天下太平而实战经验较少。

没有实战经验的皇子,犹如拔了牙的老虎,不过是个绣花枕头,实力根本不能与康熙的皇子们同日而语。

平时懒散惯了的皇子们也都各有优劣,皇八子永璇和十七子永璘流连酒色,不成体统;十二子永璂因母亲乌拉那拉氏不受乾隆待见,连带着他也不讨喜;皇十一子永瑆优柔寡断,难当重任。最后就剩下一个还算正常的皇十五子永琰来继承皇位了。

这一个个歪瓜裂枣似的,就算再怎么互相厮杀,有书君相信他们也玩不出什么花样来。

康熙的皇子们实力雄厚,敢争储君之位,所以才出现了九龙夺嫡之象,而乾隆的皇子们资质平平,能继承大统者寥寥无几,因此不会出现九龙夺嫡之象。

二、九子夺嫡事态影响严重,乾隆已有所防范。

康熙帝的皇子之所以演戏了轰轰烈烈的九龙夺嫡事件,根本原因还是康熙早早立了太子。

但是太子有几斤几两是众皇子了然于心的。无论是带兵打仗还是背书写字,太子都不是拔尖儿的,而他之所以能够在众皇子中脱颖而出,纯是因为他母亲是康熙心爱的嫡皇后。

这样的理由又怎么能够说服其他实力根本不输太子的皇子呢?再说,康熙老儿还健在,太子人选虽然尘埃落定,但是谁最终能坐上龙椅宝座还是未知之数。

所以众皇子才拼尽全力,甚至私交大臣,以便他们在朝堂上为自己投上一票。

也因为这样,众皇子不仅将朝堂弄得乌烟瘴气,还让他们兄弟反目,有书君都可以想见既是父亲又是君主的康熙当时是何等痛心疾首。

也因为有了康熙明面上立储而致九龙夺嫡的前车之鉴,所以到了乾隆年间,已经实行秘密立储制度了。

皇子们都不知道谁是未来储君,那么自己是有一定概率成为储君的,所以与其花时间与其他皇兄皇弟明争暗斗,还不如提升自己的能力,以为自己成为未来储君添砖加瓦。

乾隆不仅秘密立储,也严禁皇子与大臣私下来往。

乾隆派人严密观察皇子的一举一动,但凡有与朝廷大臣过从甚密者,不论缘由,一律追究,并严惩不贷,以儆效尤。

乾隆的皇长孙绵德就因与礼部郎中秦雄褒见了一面,并相互送礼,就被乾隆革爵查办。

由此可见,乾隆对皇子皇孙的管教是有多严格。

乾隆秘密立储加之严禁皇子大臣私相授受,所以没有出现九龙夺嫡之象。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乾隆治国有方,清朝得以繁荣昌盛,从这个角度来看,康熙当年的九龙夺嫡也并非全无益处。

正因为有了九龙夺嫡,才使得乾隆能够将清朝变得更大更强,从这个角度来说,他还真得好好谢谢他的皇爷爷了!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乾隆和康熙虽然在位时间都超过了60年,但是登基的年龄上相差甚远,换句话说,乾隆因为自己的长寿把自己的不少儿子都给熬死了。

1661年,康熙登基的时候只有8岁,在位61年,1722年去世时,康熙69岁。

1735年,乾隆登基的时候是25岁,在位60年,还做了3年多的太上皇,1799年去世时,乾隆已经是88岁的高龄了,是清朝皇帝里面最为长寿的皇帝了。

也就说乾隆比康熙多活了将近20年,千万不要小看这20年的差距,毕竟在人均寿命只有30多岁的古代,长寿20年就意味着有很多子嗣就要死在自己的前面,而事实上也是如此,能够活到乾隆去世时的皇子数量,要远远低于康熙去世时剩下的皇子数量。

先来说说康熙。康熙一生共有35个儿子,活到成年的有20个,而这20个儿子也都活到了康熙去世,其中的九位皇子,即大阿哥胤褆、废太子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参与了“九子夺嫡”,即便是被康熙圈禁终身的大阿哥与废太子也死在了康熙之后。

乾隆一生共有17个儿子,活到成年的有10个,而活到乾隆去世的只有4个了,除了后来继位的十五阿哥永琰,也就是嘉庆皇帝外,只剩下了八阿哥永璇、十一阿哥永瑆以及十七永璘了。

这样看来,乾隆晚年剩下的这些活着的儿子们刚刚够打一桌麻将的,想要“九子夺嫡”人数实在是凑不起来。

从能力与实力上讲,康熙的儿子也是远胜于乾隆的儿子。

康熙时期,因为存在着众多政治联姻的状况,因而康熙不少儿子们的背后都有着朝臣的支持。

大阿哥胤褆与废太子胤礽背后有着明珠与索额图两大政治集团的支持,十阿哥是康熙初年辅政大臣遏必隆的外孙,有着钮钴禄家族的支持等等。

反观乾隆的妻子们,除了富察皇后有着雄厚的家族背景以及富恒、福康安两代名臣的支持,其他妃子的出身远逊于康熙的妃子,因而皇子能依靠的外部力量都比较薄弱。

单从皇子自身能力而言,也是康熙的儿子要强出不少。

如果但就康熙的继位人雍正,与乾隆的继位人嘉庆作比较,雍正皇帝在各个方面完胜嘉庆皇帝可以说是毋庸置疑的。

而抛开了嘉庆皇帝,乾隆的儿子中确实鲜有出名或者能力非常出众的了。反观康熙的儿子中,三阿哥胤祉主持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九阿哥胤禟首开满族人其端用拉丁语转写满文,十三阿哥胤祥在雍正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十四阿哥胤禵获封大将军王带兵在西北平定叛乱。

由此也可见,康熙的儿子们确实也在能力与实力上,远胜过乾隆的儿子们。

当然在继位的方式上的不同,也决定了皇子们的所作所为。

康熙是满清入关后第二个皇帝,虽然康熙遵照汉族传统文化“有嫡立嫡”,很早就确定了胤礽的名分,但是在朝臣和众位皇子的心中,还依然保留着少数民族传统的“立贤德之人”的思想,“贤德”才是皇子逐鹿的焦点,所以才有了“九子夺嫡”的争斗,康熙的皇子们一方面大展拳脚,表现自己的能力与实力,另一方面,也在相互竞争,争夺皇位。

但是到了乾隆时期,经过康雍乾三朝的努力,满洲的汉化程度已经是非常的彻底,并且代表满洲传统文化与思想观念的满洲贵族议会制度已经被逐步的废弃及取代,君主专制到达了顶峰。同时,这个时候已经是秘密建储制度,皇子们缺乏了竞争的标准与目标,因而也没有出现激烈的竞争,也就没有再有“九子夺嫡”了。


雍亲王府




乾隆和他爷爷一样,在位时间都很长,如果不是乾隆爷让位给嘉庆帝,他还可以再当几年皇帝的。只是,乾隆为了成全爷爷的千古一帝,不忍心打破康熙在位“61年”的纪录,所以提前退了。

康熙子嗣多,乾隆也不少,那为什么康熙时期出现了“九龙夺嫡”,而乾隆时期却没出现呢?

乾隆时期没有出现惨剧,雍正居功至伟



(雍正剧照)

雍正是处在“九龙夺嫡”旋涡中的人,最后笑到了最后,但其中的刀光剑影,兄弟间的骨肉相残,都让雍正印象深刻,不堪回首。

雍正当了皇帝后,决定改革立储制度,以切实杜绝惨剧的发生。制度变了,雍正的目的达到了,从此之后,大清朝再也没有出现“九龙夺嫡”似的惨剧。

那么雍正的立储制度是什么呢?

雍正所创造的这种立储制度叫私密立储,由皇帝亲自书写“立储谕旨”,一式两份,一份密封在锦匣内,安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另一份皇帝自己保存。

等到皇帝驾崩后,由御前大臣将两份遗旨取出,共同拆封,对证无误后当众宣布由谁继位。



这种立储制度,由于具有保密性,具有两份遗诏的互相印证性,很难篡改。最重要的是,告诉了众王子,私下结党没什么用,是长子也没什么用,不看表现,只看遗诏。谁能夺得王位,是早早就定了的,争也没用。至于谁是太子,大家都不知道,这样避免了太子被害或吸引大批大臣站队。

不得不说,这个制度有它的合理性,雍正后的乾隆和其他几任大清皇帝,基本是靠这个制度选出来的,当然,咸丰之后没法实施了,因为咸丰只有同治一个儿子,这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无需专门设置。至于同治和光绪,没有儿子,也没法立储。

雍正设计的制度,使得乾隆朝避免了悲剧,这是乾隆这里没有出现“九龙夺嫡”最重要的原因。

康熙时期的“九龙夺嫡”是前车之鉴,乾隆预防着重蹈覆辙



(乾隆)

康熙时期的“九龙夺嫡”动静很大,朝野尽知,康熙为此痛苦不堪。对熟悉此事的乾隆来说,爷爷已经栽了跟头了,自己怎么可能再蹈旧辙?

乾隆虽然子嗣众多,但对儿子们的教育还是特别注重,在平常教育中,淡化地位的重要性,引导兄弟间和和睦睦。

所以,乾隆的孩子们很多,热衷于权力欲望的却少了,兄弟间的感情要和睦多了。所以,嘉庆上位没有什么大的波折,一派平静祥和,自然而然地完成了皇帝地过渡。

康熙为了“择优录取”,两次废太子,给了其他皇子希望



(康熙)

康熙是个非常要强的人,从他南征北战就可以看得出来。

对于继承人,康熙也是有着极高的要求,希望这个人足够优秀,所以他让人倾心培养太子。

但是,太子胤礽的成长实在让他失望,于是他进行了废黜。这一举动极大刺激了其他皇子,因为这意味着大家都有了机会。于是,以各皇子为核心,出现了各个派系,出现了大臣纷纷站队。

康熙看情况不对,重新给了太子希望,重新立太子胤礽,大家火热的激情很快降温了。但,不久,康熙再次废了太子,因为实在不受老康熙的认可。

这下就炸锅了,因为很难再次启用太子的。于是各皇子蠢蠢欲动,夺嫡形势日益激烈,各种骨肉相残时间出现。

而乾隆相对来说,对于太子的设定,从不来回变化,第一个秘诏设立的太子,因为夭折,所以要重新改秘诏。在乾隆63岁时,秘诏写了嘉庆,一直到嘉庆继位。

储君来回变化,势必引起混乱,康熙没有做好,乾隆做好了。

乾隆提前退位,也让嘉庆地上位非常顺利



(乾隆)

乾隆是历史上少有的主动当了太上皇的,唐朝李渊和李隆基都是被迫当了太上皇。

这个举动非常重要,将新皇帝扶上马,再送一程,让政权平稳过渡。这点来看,无疑,乾隆是明智的。

如果康熙愿意这样,那么会少了很多的争斗,但康熙是放不下那手中的权利的。



(嘉庆)

综合来讲,乾隆这里没有发生“九龙夺嫡”类的事情,一是制度问题,二是吸取了康熙的经验和教训,三是乾隆性格更稳健,四是乾隆及时退位扶了嘉庆一程。


蓝风破晓


乾隆朝晚期,只上演了一出“二龙夺嫡”,老龙和小龙。

话说乾隆在位第六十个年头上,他为了在位时间不超过爷爷圣祖康熙的在位年限(六十一年),也是为了深入考察下一代核心接班人皇十五子永琰,决定还是让他爷爷去保持那项纪录,自己退位去当太上皇,搞搞新意思。

史上比较滑稽的一幕出现了,这一幕叫做“传位不授玺”,在传位大典上,其他既定程序都走完了,新皇业已登基,按照设定,最后一步就是把玉玺交给永琰,做官要有印信,没有印信的相当于假冒伪劣,做皇帝爷也照样是这个道理。

就在永琰向玉玺伸去热情的双手时,八十五岁的乾隆死死地把玉玺给摁住了,脸上呈现出一种迷之思考,永琰则表现出了神之尴尬,爷儿俩僵持了好一阵子。

假如乾隆死摁着不给,这将成为一场“二龙夺嫡”的年度大戏,老龙取得最后的胜利。一种戏说是刘墉在旁边提醒之下,乾隆眨巴着眼睛,十分不舍地松开了手,玉玺才过渡到永琰的手里。

从乾隆做太上皇这三四年间的表现,乾隆的确做到了“授玺也抓权”,看来这种戏说并非毫无依据,权力总是值得恋栈的好东西。

乾隆子孙众多,但比起爷爷康熙还是要差了一个数量级,康熙有35个皇子,20个活到成年,这二十位皇子直到康熙去世的时候仍旧个个龙精虎猛,所以其中优秀的九个才能演绎“九龙夺嫡”。

乾隆虽然有17个皇子,活到成年的也有10个,但这10个,却明显缺乏后劲,有6个楞没活过乾隆本人。一共只剩下四个,九龙夺嫡的热闹是无法复制了,要不也意思意思,来个四龙夺嫡?

这四位皇子分别是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雍正定下了秘立皇储的制度,乾隆也必须尊从,但他即位之后,最初效仿的却是汉人立“嫡长子”的方式,但也尊重了父亲规定的形式,秘密册立。

但乾隆的秘立简直是一个魔咒,立永琏,永琏死,想立永琮,永琮即死,后来一伤心,干脆就先缓缓吧。到了乾隆三十八年,乾隆本人都六十三岁了,秘立皇储的事情再次提上议事日程。这时候还有七名皇子在世,前文的四名之外,还有皇四子永珹、皇六子永瑢和皇十二子永璂。

皇四子永珹和皇六子永瑢,分别被过继给履亲王允陶和慎郡王允禧,自动丧失即位条件,即便不过继出去,两人也都福薄缘浅,两人中过世较晚的永瑢都死在乾隆过世的九年前。

皇八子永璇母亲去世的早,患有腿疾,举止轻浮,性行乖戾,做事很不得体,曾经受到乾隆帝的公开斥责。他自认为不会有继承的机会,干脆就日渐消极,喜欢诗词文章,在书法绘画方面倒是颇有造诣,最后也成为皇子中最长寿的一位。

皇十一子永瑆,如果说皇八子永璇的书法绘画颇有造诣,那么永瑆的水准已经达到了书法大家的程度,他“为人恺悌,最著仁孝”,但“柔而无断”。无论如何,他是一位较有竞争力的队员。

皇十二子永璂,生母是继皇后辉发那拉氏,嫡子身份,本来是最具可能性的继位者,但辉发那拉氏因触怒乾隆失宠,旋即去世,永璂也随后失去了继位机会,更不用说他也死在了乾隆的前面二十多年。

皇十七子永璘,他和皇十五子永琰的生母都是令贵妃,当时的不利条件是年纪太小,不足八岁,乾隆没有理由废长立幼。

最后的优胜者,在乾隆六十年宣布退位当太上皇时,取下了密封的鐍匣,里面的名字当然就是皇十五子永琰,他也就是日后的嘉庆帝,总体说来,他的独特成功经验就是,对手数量既少,退出的时间又太早。

相对康熙朝末期的九龙夺嫡,至少这九龙都有属地和实权,能够掀起腥风血雨,也不枉这个“夺”字。反观乾隆朝后期,经过了雍正朝的收权改革,皇子们手中已经没有了任何捣乱的本钱。

本来作为诸侯一怒,能够百里焦土,可现在已成为笼中鸟雀,再怒也就是去撞皇权的笼壁,落个头破血流的命运,“夺嫡”的性价比实在是很差。


历来现实


简单的说乾隆这小子太能活了,把儿子们大多熬死了。乾隆虽然有十七个儿子,但只有四个儿子活到了乾隆自己死亡。

乾隆和康熙虽然都是古代中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帝王,但乾隆的寿命远远超越康熙。康熙八岁即位,虽然在位六十年但也就活了68岁,在当时算得上长寿但不算突出。

乾隆即位时,已经24岁,做了60年皇帝后又做了四年太上皇,总计活了88岁。即使放到现在,88岁才死也算得上非常长寿了。

乾隆自己这么长寿,儿子则没有这么好的命。乾隆总计有十七个儿子,数量算得上足够多,但只有第八子,第十一子,第十五子,第十七子这四个儿子活到了乾隆死后。乾隆的儿子们想搞九龙夺嫡,也凑不够人数啊。

(乾隆)

活的比乾隆久的四个儿子中,只有第十五子和第十七子的母亲是皇后所生的嫡子,身份贵重,在四人中显然一般只有这两人会被当作夺嫡人选看待。第十五子永琰和第十七子永璘都是孝仪纯皇后魏佳氏所生,一母同胞,永琰比永璘大六岁,年龄优势明显。只有第十五子永琰个人资质不是特别差,有争夺皇位这件事上并没有太大的竞争压力。

乾隆第十五子永琰即为后来的嘉靖皇帝。


仁勇校尉


康熙共生了35个儿子,成年的有20个,参与夺位的有九位皇子,即大阿哥胤褆、二阿哥胤礽(废太子),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史称“九子夺嫡”。其实,

这九子并非人人想夺位,主要是大阿哥、二阿哥、四阿哥、八阿哥这4人,其他5位都是依附前面四人,以四阿哥最超脱,隐藏的最深;以八阿哥最积极,党徒最多,规模最大。

康熙很早就立了太子,二阿哥胤礽是皇后嫡子,在其两岁时就被父皇康熙立为太子,太子年少时,不谙世事,日子倒也平静,等长大了,兄弟们也长大了,是非就来了。中国历史上,太子时间当得越长,就越容易出问题。

毕竟,太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风口浪尖,整天胆战心惊,不是病死就是被人下套害死,比如汉武帝的太子刘据,明太祖朱元璋的太子朱标等等,康熙的太子胤礽也是这个命运。所以,之前万历皇帝不早立太子也是有依据有道理的。谁早早在这个位子上,谁都不得安身。

康熙本身是个完美主义者,虽然他总体上是个明君。太子也是人,是人就会有缺点,不可能事事让康熙满意,所以康熙就会批评他。

皇帝是不能随便批评人的,尤其是太子,皇帝批评太子被大臣和其他皇子知道了,就会传出错误信号,以为皇帝对太子不满,既然不满,就有机会废掉太子,由其他皇子上位。康熙废立太子的事情就是这样发生的。其实太子真没有犯什么大错误。



到雍正登基,作为“九子夺嫡”的参与者和全过程经历者,深感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于是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从此,皇帝不再公开立皇太子,而是秘密立太子。具体做法是:皇帝写好立储谕旨一式两份,一份密封在锦匣内,安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另一份皇帝自己保存。等皇帝驾崩时,由御前大臣将两份遗旨取出,共同拆封,对证无误后当众宣布由谁继位。乾隆皇帝就是这样产生的。

这是雍正对康熙朝“九子夺嫡”反思后的一个改革成果。夺嫡夺嫡,首先得有太子存在,其他皇子才有争斗的目标,根本就没有太子,谁都不知道谁是太子,和谁争?争什么?

雍正这样的改革是不错的,有进步。宋太祖赵匡胤之后,就没有陈桥兵变了;朱棣靖难之役之后,就没有宗室藩王做大了。后人也有不复哀后人的时候。


乾隆共有17个儿子,成年的有10个。一来,这10兄弟有的过继出去了,有的能力平庸,不好斗;二来乾隆没有公开立太子,这10兄弟也不知道找谁斗。三来,这10兄弟年龄参差不齐,大的年龄很大,小的还在吃奶,根本无法斗。

活到乾隆去世的只有4人,除了继位的十五阿哥永琰,只剩下八阿哥永璇、十一阿哥永瑆、十七阿哥永璘,真是月朗星稀。这几位倒是年龄相仿,但是才智平平,在一起斗地主可能还行,去干争夺皇位这样的大事就有点难为他们了。


坐看东南了


小哥出品,必属精品。

康熙大帝励精图治,英明一世,为什么他的儿子们会出现“九子夺嫡”的事件呢?而乾隆皇帝同样子嗣众多,为什么没有出现类似于“九子夺嫡”的宫廷大乱斗呢?究其原因,小哥带大家一起探究。


九子夺嫡事件经过。

第一阶段:康熙大帝遵从古训早早立了太子,但是再随后的观察中并不满意,因此多年后找借口把太子给废了。

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立二阿哥胤礽为皇太子(2岁),日后皇太子变得骄纵与蛮横并结党营私。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杀索额图,父子关系趋于紧张。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木兰围场的布尔哈苏行宫,康熙皇帝以皇太子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的理由,宣布废除太子。之后众多阿哥开始了对于皇位的觊觎。

第二阶段:康熙大帝疲于宫斗,再立太子,之后又废除。

大阿哥胤禔是庶长子,一向不被康熙喜欢,自知无望,向康熙提议八阿哥胤禩,理由是“术士张明德尝相胤禩必大贵”,又说要替父杀掉胤礽,让康熙极为寒心,严加训斥,同时对胤禩严加提防。胤禩小时候被大阿哥的母亲惠妃抚养,故大阿哥对他感情较好。这时三阿哥胤祉揭发大阿哥搞魇镇加害胤礽之事,康熙将大阿哥囚禁。康熙厌胤禩勾结胤禔,也将其关押,后又释放。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恢复胤礽太子地位。康熙五十年末被告与刑部尚书齐世武、步军统领托合齐、兵部尚书耿额结党营私。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再次下诏废太子。从此废太子一直被圈禁到死。三阿哥胤祉见此乱局,主动退出竞争。

第三阶段:争斗白热化,两方参与最终角逐。

胤礽再度被废之后,八阿哥胤禩转而支持十四阿哥胤禵(四阿哥同母弟),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附庸八阿哥胤禩。十三阿哥胤祥附庸四阿哥胤禛。胤禛在太子首次被废后,敢于为胤礽说好话,属太子党。胤礽二度被废之后,胤禛看到胤礽绝无复立之可能,开始结党营私,窥视储位。这时形成了以胤禛为首的四爷党和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两大势力。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病故于畅春园,当时八爷党支持的十四阿哥胤禵远在西北,四阿哥胤禛留京。康熙近臣步军统领隆科多(清圣祖孝懿仁皇后之弟)宣布康熙遗嘱宣胤禛继承皇位,是为雍正皇帝。日后八爷党人遭到清算旧账。九子夺嫡以雍正取胜告终。

九子夺嫡这场宫门内的血腥之争结束后,雍正皇帝总结了以下几点内容。

第一:立储不能早早广而告之,大白于天下。

乾隆皇帝儿子众多,就如二皇子在2岁的时候被立为太子,在随后的过程中,一是由于自己不检点,被抓了把柄。而就是其他兄弟觊觎皇位,而攻击目标,太子首当其冲。

第二:立储不能操之过急。

立储一事,一定不能急,要多加观察,从长计议,要充分了解一个色能力后,再决定是不是立传人为太子。



因此,在雍正以后,立储一事都是秘密进行,皇帝在立好传位诏书后,藏在“乾清宫”宫门,“正大光明”牌匾的背后,等到将来皇帝驾崩后,由专门选择的几个顾命大臣,一起取得遗诏,在大家的见证者,宣布继任者。

乾隆皇帝的继任者们。

乾隆皇帝一生风流,有17个儿子,但是这些儿子之间却没有发生类似于“九子夺嫡”的事件,究其原因,让我们先了解一下这几位皇子的情况。

第一位:大阿哥。

皇长子永璜,1750年逝,年二十三。

第二位:皇次子。

永琏,9岁逝。

第三位:三阿哥。

永璋,乾隆二十五年逝,年二十六。

第四位:永珹。

乾隆四十二年二月二十八日逝,年39岁。

第五位:永琪。

五阿哥永琪,他是最被乾隆皇帝看好的接班人,因为乾隆皇帝在晚年曾经说过,“,“论长当及于皇长子,论贤当及于皇五子......朕在诸皇子中,颇觉皇五子人品宝贵......然未及明示亦早夭......”

而五阿哥永琪在乾隆三十年,因为身体状况不佳,最终被病魔夺去了生命。

第六位:永瑢。

善诗文,绘画,兼通天算。(文人骚客,无政治喜好)。

第七位:永琮。

乾隆十二年,出天花,早夭,年两岁。

第八位:永璇。

这位皇子有脚疾,也就是属于残疾人士,虽然活了86岁,但是喜好喝酒,乾隆不是很喜欢这个儿子。

第九位:早夭,无封号。

第十位:早夭,无封号。

第十一位:永瑆。

好书法,特别是行书和草书,和刘墉,翁方纲,铁保四人并称“清中期四大书家”。所以这位皇子也是无心皇位的。

第十二位:永璂。

乾隆四十一年病逝,年二十四岁。

第十三位:永璟,早夭。

第十四位:永略,早夭。

第十五位:永璟。嘉庆皇帝,享年60岁。

第十六位:早夭。

第十七位:永琰。

享年54岁,和珅的府邸被抄家后,其宅赐给永琰。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首先乾隆时期,立储采取了保密策略,但是最最重要的,是乾隆皇帝虽然子嗣众多,但是最后真正对皇位感兴趣,可堪大任的几乎没有,因为能力强的早逝,能力弱的乾隆也看不上,乾隆皇帝选择嘉庆做继承者,从某一方面来看,确实是无奈之举,毕竟可选择的人选都没几个了。

所以说,乾隆时期没有发生类似于“九子夺嫡”的宫斗事件,一方面是立储政策有变,更重要的是人才凋零。

谢谢大家。

喜欢的记得点关注哦。


古梁镛


首先,乾隆皇帝子嗣并不算多,能活到成年的更少;第二,乾隆时代皇权已经相当集中,皇子争权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清朝两百多年江山,康熙帝玄烨与乾隆帝弘历这祖孙俩占去了一个多世纪,然而康熙时代“九子夺嫡、手足相残”,乾隆时代“枝叶凋零,后继无人”。

其实乾隆皇帝一直被认为是风流皇帝,其实实际上乾隆帝弘历的后宫规模并不大,仅仅三十多人。


而这些后妃之中有生育皇子的就更少了,主要就是纯惠贵妃苏氏、淑嘉皇贵妃金佳氏与令皇贵妃魏佳氏,这三人生育了乾隆皇帝大部分的儿子,尤其是后两人,乾隆晚年能够论储的四位皇子都是金佳氏与魏佳氏所生。

古代皇子金贵,宫廷中的孩子更加难养活,乾隆的后妃其实为其生育了十七位皇子,但有十人幼年夭折,两人英年早逝,一人被过继给宗室旁支。到乾隆皇帝退位成太上皇的时候,只剩下了四个,而这四个人里,还有一个瘸腿,一个未成年。


康熙时代之所以发生了惨烈的九子夺嫡,还是因为皇子们拥有各自相当的朝廷势力。然而经历雍正朝,清朝皇权集中达到了巅峰,皇子们从小被带离生母,统一严格管教约束,严禁与朝廷大臣结交。

乾隆皇帝是个权欲极盛的人,纵然退位太上皇仍旧不肯大权旁落,即便对生母孝圣宪太后侍奉至孝也不让母亲过问朝政半分。如此,乾隆皇帝之下又怎么会发生康熙朝的事情呢?

然而非常尴尬的是,九子夺嫡中诞生了雍正帝胤禛这样的杰出君王,而乾隆皇帝之后后继无人,选了嘉庆帝颙琰这么个碌碌无能之君,清朝日薄西山,亡途已定。


澹奕


乾隆皇帝对爷爷康熙说:汝父不如吾父!

康熙皇帝对孙子乾隆说:汝子不如吾子!

当然乾隆皇帝如果和爷爷康熙皇帝能够在再次见面的话,恐怕一定会出现以上这段对话。这爷孙二人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两位皇帝。同时也是清朝康乾盛世的开始和结束的两位皇帝。历史给两个人的评价,可以说是天壤之别。康熙和乾隆这两位长寿的皇帝在立储和选择继承人的这个问题上为何也有着天壤之别?



首先解释一下开头的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原本是孔子和其儿子孔鲤的一段对话。我们知道孔子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集大成者。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而孔子的唯一一个儿子孔鲤则资质平平,算不上大家风范。但是孔子的孙子也就是孔子鲤的儿子孔伋。便是历史上又一位儒家文化思想大家。可能大家不太了解孔伋这个名字,说一下他的另一个称呼大家应该就知道了。孔伋字子思,是儒家文化另一代表人物孟子的授业师父。


孔子晚年的时候。经常教育自己那个不太成器的儿子孔鲤,有一天孔鲤就对孔子说到:“父亲,尽管我这一生没有什么太大的成就,比不了父亲您,但是有一点你是不如我的。”孔子就说:“那你说是什么呀?”孔鲤回答道:“汝父不如吾父,汝子不如吾子。”一句透露着智慧的回答,连孔子也不得不承认这话说的十分有水平。

其实这句话用在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这对爷孙身上是一样。康熙的父亲顺治皇帝也确实比不了雍正皇帝的勤勉和努力。而嘉庆皇帝更是无法跟雍正皇帝相提并论。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每逢皇帝步入晚年,都会在皇位继承人这个问题上陷入进退两难的选择困难症。毕竟皇位继承人的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江山社稷的稳定和发展。直接关系到祖宗的江山社稷能否传之万世。就连康熙皇帝在晚年也头疼于皇位继承人这个问题。因此在康熙晚年时期爆发了所谓的九龙夺嫡的现象。一度令康熙皇帝十分头疼最终将皇位交到了皇四子胤禛手中。这才有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勤勉的雍正皇帝。

但是乾隆皇帝尽管看起来和爷爷康熙皇帝一样。也属于子嗣较多在位时间较长的皇帝。但是乾隆皇帝的儿子却远远比不了乾隆皇帝的父亲那一辈儿的人。不仅仅寿命短,而且能力有十分欠缺。当然这跟乾隆皇帝活了89岁的高龄有关。毕竟乾隆皇帝才只活了69岁。

因此乾隆皇帝在自己晚年考虑立储这个问题时,实际上年长的和有能力的几个皇子都已经去世。最终乾隆皇帝选择了第十五子嘉庆皇帝。

再加上乾隆皇帝为了避免再次出现康熙一朝九龙夺嫡、兄弟相残的现象。因此将秘密立储制度确立了下来。并且明确将皇位继承人以遗诏的形式书写后装入黑匣之中,放入正大光明匾之后。待皇帝去世之后由众大臣和诸皇子们共同见证下一同打开。因此从乾隆皇帝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九龙夺嫡的现象。当然跟后世君主子嗣较少也有关系。



恐怕乾隆皇帝晚年也想要看到儿子们个个能力出众、围绕膝前的幸福景象。只可惜乾隆皇帝没有自己的爷爷康熙皇帝的那个福分!


珞珈山的猫


康熙与乾隆身后如何相比?情况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差别究竟在哪且听我细细道来。

1。子嗣数量相差悬殊

康熙爷一生有子24,除去早夭的皇六子胤祚、皇七子胤佑、皇十八子胤衸、皇十九子胤稷以及废太子胤礽、被关进宗人府的老大胤褆、老十三胤祥之外,康熙皇帝死之后共有候选继承人17个,且大多正处在二十至四十岁之间,正是抱负满怀都想要大展宏图的时候,皇位的竞争可想而知有多么激烈。


而乾隆皇帝的儿子看过《延禧攻略》和《如懿传》的都知道死亡率非常高。乾隆前前后后皇位继承人都改了好几次,先是永琏再是永琮最后改为永琪,但是他们都没有熬过老爹乾隆,早早的就撒手人寰了。到乾隆考虑继承人的时候就只剩下皇八子永璇、皇九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了,竞争激烈程度自然和爷爷康熙那时候没法比。

2。后嗣质量差距很大

康熙爷生的儿子虽然长相不咋地,可是却是一个赛一个的厉害!

老二胤礽、老八胤禩、老九胤禟、老十胤䄉、老十三胤祥、老十四胤禵都是打仗的一把好手,自己有真本事自然抢起皇位来腰杆子也硬朗不少。

反观乾隆皇帝的四个儿子,基本都是平庸之辈,唯一的亮点怕就是老八老九都写得一手好字,最后乾隆也只能在矮个子里挑高个子,选了永琰这个最大的缺点就是没大的优点,最大的优点就是没大的缺点做接班人,成就了一代平庸天子。



3。自雍正皇帝起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根本用不着去抢皇位(看完这一点就会发现前面两点废话连篇😄)

雍正皇帝吸收了自己那一辈人去争夺皇位,兄弟手足相残血的教训,完善了秘密立储制度。


皇帝选继承人只需要自己在传位密旨上写下来便可,老皇帝不行了的时候叫来王公大臣取下正大光明牌匾后的诏书让他们来拥立新君。皇子们都是在老皇帝咽气的时候才知道新皇帝是谁,在此之前谁都有机会做储君,自然也就避免了皇位的争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