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中卫方言,你了解多少?

来就来么,还提地是包包带带地""我给你腾个窝窝子坐下"……说起中卫方言来,总让人感觉生动有趣,中卫话在宁夏的方言中比较特殊,迥异于其他市县,中卫人不论走到哪里,只要听到富有特色的中卫腔,就能找到自己的乡亲,在宁夏还有这么一个现象,不管在哪儿,但凡有一个中卫人在场,大家的话题,便从中卫话开始了,气氛也由此一下子变得活跃起来。

有趣的中卫方言,你了解多少?

中卫方言以特有的语言,词汇和语调,将本地人和其他地区人们区别开来,不仅在西北方言中有特殊地位,而且在现代汉语以北方话为代表的共同语中,内部—致性也较强。中卫方言的形成,与我国历史上统治者屯田政策及汉族人口的迁徙有着很大关系。

有趣的中卫方言,你了解多少?

自秦汉经唐宋,元明到清代,我国历史上有过多次移民,但明代以前的移民对中卫今天的人口结构影响不大,这是由于自秦汉至宋元这块地方先后有少数民族部落入居,汉族人口移入迁出,更迭频繁。直到明洪武32年,为了发展生产,朝廷开始鼓励迁徙,可以说中卫方言形成于明代中后期。

有趣的中卫方言,你了解多少?

在民间,一些中卫老户盛传其祖先从大槐树迁来。大槐树,在今山西洪桐县城北广济寺旁,那里确实为明代洪武至永乐年间移民的集散地。各处移民及五方之人都集中到这里,由官府编排队伍发给凭照川资,向西北边陲迁徙。

中卫人口在明代以后又有一些变动,清代自乾隆咸丰宁夏水利大修,齐鲁燕晋陕甘殖民趋附,到了民国18年,甘肃大旱,加上兵祸侵扰,民勤、古浪、土门子等地的甘肃人逃往中卫定居。上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由于日寇的入侵和中原的灾害,河南、陕西、内蒙古、甘肃等地的人口又流入。1958年包兰铁路通车后,又有北京上海陕西浙江等地的移民迁入。上世纪80年代,南山台扬黄灌区建成后,又实行吊庄搬迁,又从我区西海固移入一部分人口,在南山台灌区安家落户的。

有趣的中卫方言,你了解多少?

特殊的地理条件,比较封闭的环境,这使得中卫方言在语汇中保留了不少古汉语词,不少常用词历史悠久,有的出于《诗经》《周礼》,有的在方言《说文》《广雅》《广韵》等典籍中都可见踪迹。如,中卫人常说的"拾掇"一词,在《诗经》中就有,而中北人说少喝一点酒,用少"胀"一点,就出自《说文》。中卫话里还保留着不少元、明、清时期的白话词语,据统计,平时口语里常用的就有200余条,在普通话里这些词语大部分已很少使用。而中卫方言里却保留并沿用着它们,从而加重了中卫话的地方特色。

有趣的中卫方言,你了解多少?

除了这些古汉语词汇和白话词语外,中卫方言还兼收并蓄了不少移居中卫的外省籍人的方言词汇,可以说中卫话是汉语当前研究的一个语料宝库。

由于周围人口是由大量移民组成的,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卫方言,这种方言逐渐具备了较强的同化音,不少外来人入居后很快接受了中卫方言,而中卫方言则很少受外来方言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有趣的中卫方言,你了解多少?

从中卫方言中,人们不难感受到,方言实际就是一种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市井文化发展的一种现象,它反映着市民真实的日常生活和心态,表现了人们的喜怒哀乐。几乎每一句方言土语,都记录着当地社会历史发展的轨迹,富有特色的风土人情和历史面貌。

不得不说,中卫方言绝对是热场小神器。这里,小编给大家出道题:"你拨正个上",如果你答出来了,那么你的中卫方言就达到了四级水平!(小编:小龙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