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名公佈!深圳、廣州、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擬新增15所大學

國內的大學為了打破地域的限制,吸引不同地區的優質生源,紛紛在沿海城市開闢分校,或者建立研究生院。隨著分校區的增多,在經濟區位優勢明顯的地區,聚集了一批年輕的大學。

據不完全統計,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臺,包括香港科技大學(南沙校區)、廣州交通大學、香山大學、中山科技大學、佛山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粵港澳大灣區將新增超過10所高校,所帶來的大學生人口,相當於再建一座“廣州大學城”。

校名公佈!深圳、廣州、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擬新增15所大學

新大學從哪來?三大渠道值得關注

據不完全統計,未來,深圳、廣州、東莞、佛山、中山都將有本土新大學問世,其中又以深圳數量最多。

根據深圳市委、市政府2016年10月印發的《關於加快高等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爭取到2025年,深圳的高校達到20所左右。深圳市教育局透露,今年將加快籌建包括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學、深圳創新創意設計學院、深圳師範大學、深圳音樂學院等高等院校。

校名公佈!深圳、廣州、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擬新增15所大學

今年1月,廣州市政府正式批覆廣州交通大學選址在廣州黃埔區。此外,黃埔區還將加快中國科學院大學廣州學院建設,引進南洋理工合作辦學。

除廣深外,不少珠三角城市紛紛亮出“高校”牌,為本土新大學“打 call”。

中山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強與境內外知名高校合作,爭取啟動與澳門科技大學合作的香山大學建設,積極籌備中山科技大學。

上個月,佛山市市長朱偉公開表示,佛山將高起點地建設佛山理工大學,選址佛山新城……

新大學的另一個重大來源,就是港澳。

在中山,澳門科技大學在板芙鎮購買1800多畝土地及建築物,擬以研究生教育起步,條件成熟再辦本科教育;

在惠州,香港城市大學計劃在潼湖生態智慧區建設惠州校園項目,擬在2021年開始招生。

香港科技大學則沿著廣深港高鐵佈局——除了選擇在廣州建設南沙校區,在深圳的佈局從南山區虛擬科學園延伸到福田區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

為讓更多的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在佛山辦學,佛山引進北京外國語大學、東北大學等學校到佛山來辦研究生院。

梳理可見,珠三角新建的大學(校區)大體有三個來源:珠三角本土孕育、港澳地區高校、以及內地重點高校。比例是8:3:4。如果算上已在深圳紮根的香港中文大學,珠三角區域港澳高校和內地重點高校是平分秋色。

校名公佈!深圳、廣州、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擬新增15所大學

這背後的意義可能在於,對於源頭創新能力的發展短板,正被珠三角城市所重視。而珠三角本身獨有的科研轉化能力,也受到包括中科院、香港科技大學等區外高校所看好。

根據備忘錄,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最終實現約8000至10000人的全日制在校生規模,為深圳源源不斷地輸送高質量人才。15所大學增量,將為大灣區提供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

如何與城市互動?新興產業是紐帶

大學對於一座城市而言,既是一個人才庫,也是經濟發展的發動機,數以萬計的年輕人群,將給大灣區增添新的活力。大學所在地區,大多會成為新的城市中心。

從這些新大學的專業設置看,無不與所在城市的資源稟賦、社會需求密切相關,往往肩負著與所在城市資源互補的重大使命。

廣州建設廣州交通大學,就是為了培養交通領域人才,進一步提升廣州國際綜合交通樞紐能級,加快建設世界級空港、海港和鐵路樞紐的中心;

根據備忘錄,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學將面向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在生命健康、智能工程、先進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設立學科專業;

東莞規劃的新理工類大學聚焦新材料,支撐大灣區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培育本土創新力量;佛山理工大學學科設置以工科為主,兼具理學、經濟學、管理學等學科;中山科技大學建設成為立足理工學科,兼顧文商學科的高校……無不是對當前城市發展的短板的補充。

屆時,珠三角帶“理工”二字高校的城市或將囊括廣州、佛山、東莞、深圳4座城市。“科技”大學也在廣州與中山“紮根”。

如果從這些學校的名稱看,“科技”與“理工”佔據很大比例。佛山、東莞、深圳,不約而同呼喚“理工大學”,東莞更是二度呼喚“理工”大學。

“理工”指向製造業的根本,“科技”是對轉型升級期盼。新大學的“定語”,也可能是珠三角城市對灣區建設自身短板的判斷。

2018年5月,國家科技部批准內地科研資金過境到香港使用,香港高校紛紛抓緊機遇,進一步加強與內地合作。

香港科技大學南沙校區擬開的課程包括人工智能、數據科學、機器人自動化系統、高級材料製造、生物科學及生物醫學工程、金融科技等,正與廣州“IAB計劃”相呼應。

結合自身特色,香港大學還成立一個專門工作小組,在內地拓展資源。合作項目包括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廣藥大—港大創新平臺等。

已在珠海、香港佈局的香港浸會大學,日前宣佈與清華珠三角研究院“強強聯手”,藉助廣州的技術轉移資源,推動快速多維抗生素耐藥測試方法的產業化。

可以想見,新大學出現,將給珠三角包括人工智能、生物醫藥、金融科技等前沿新興行業帶來強大的推動力。

新大學將帶來什麼?新人口新產業新城市

今年以來,香港多家高校陸續公佈與內地合作的科研項目。

在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新聞發佈會透露,目前已有6所香港高校在深圳設立了72個科研機構,轉化成果及技術服務近300項,粵港聯合創新資助項目達151個。

無論是廣州黃埔區和南沙區、東莞濱海灣新區,還是中山翠亨新區,抑或佛山新城、惠州潼湖新區、深圳光明新區,不少新院校、科研轉化項目所在地都屬於新城區。

這些新區,也是觀察珠三角城市發展的風向標。

上週,中山市長危偉漢指出,要進一步優化規劃設計,著力將馬鞍島打造成為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新中心,最大限度釋放全社會創新創業創造動能。

東莞濱海灣新區城市總規提出,要以打造東莞新增長極和城市副中心的目標,加大體制機制和政策創新力度,使其成為引領東莞未來三十年發展的戰略支撐。

要完成“城市中心”的定位,最離不開的就是年輕人口和新興產業。大學建設,無疑起到“人口樞紐”“產業樞紐”“創新樞紐”“開放樞紐”的功效。

世界級城市群,需要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集群。為粵港澳大灣區帶來新人口、新產業、新城市,優化人才結構,調整專業人才比例,無疑是這些新大學必須擔當的光榮使命,這也是大灣區持續繁榮的關鍵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