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人要读透一部书,你读的是哪一部书?

最后一缕春风


真正读透一部书,何其难哉。

不敢说读透了哪一步书,只是想说一说读完感触良多的作品。

1984 乔治奥威尔

2015年读的这本书,到现在快四年的时间,依旧是我这四年读的书中的NO.1。上学的时候在图书馆借的书,因为太喜欢去年自己买了一本。

平凡的世界

看似平凡,看完之后才发现原来所有的不平凡之处都在平凡的生活中。

S忒休斯之船

我是推理小说爱好者,但是这本书可以这么说,不读三遍以上就不能说看过这本书。书中的故事,译者的故事,读者的故事真的不能更精彩。

2018年读的纸质版的书分享给爱读书的你们,每一本都是精挑细选的,每一本都值得一看。





芹菜鸡蛋洋葱


以下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我不是太懂读透是个什么意思?

是彻底融入作者的思想,去挖掘深入作者写这本书的初衷还是什么?

如果是这个,我选择一本书也不去读透!

因为,我不想成为别人,我就是我自己。

书,说白了就是作者承载自己思想价值观的一个载体,我们看书,是在接受着作者的这种价值观或者思想,然后来指导我们现在的生活。

这也就是所谓变相的“以史为鉴”。当然,我们是以过去人的一生经历和价值观为鉴。就像牛顿的那句话,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已。

我们看书,也相当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并不代表你就是巨人了,也不能保证你就能成为巨人。

再加之人与人之间永远不可能出现百分百的感同身受,因为太多的原因。所以,我们看书,永远也无法彻底精准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也就是读透。(也许是我对读透的理解过于偏执了)

所以说,我觉得读书不在于读透,在于处于现在世界观价值观下的你能收获到什么?

就像一本书,十年前读是一个味道,哪怕你十年前读一百遍,十年后再拿出来看,又是另一番风景。

这不是你当初没读透,而是,看风景的角度变了!

无需强求,你现在看到什么就是什么?读再多遍,看再多别人的注释理解,终究还只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

做自己就好!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我不知道表达清楚没有,自己都觉的说的有点混乱,敬请谅解!

希望大家好好生活,好好爱人~


Severus林茂


对于“读透”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如果说翻来覆去看了多遍,倒是有一串的书名。“三国演义”读了多遍,回目都曾倒背如流,但三国离我们的生活却又太远。毕竟打打杀杀,玩个阴谋诡计不是我们常人的心态。

“水浒传”也是读过多次,无论是一百回本还是金圣叹批的七十回本。但水浒英雄放在当今,又都是法律不容。南京扶个老太太都会惹出祸事的时候,恐怕武松李逵鲁智深都活不到梁山上去。

“西游记”也读过多次,神仙鬼怪,只可以幻想一下,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到现在也有点夸张。反而是猪八戒更贴近我们的日常,种种地,搂着媳妇睡睡觉,这想法不算奢侈。

真的很上心的是“金瓶梅”,如果为了“黄段子”,倒也确实精彩。但书中反映的往昔却似乎就在昨日。

除掉长衫大褂,除掉那些官衔排场,没觉得和我们现在有什么不同。

潘金莲也不过是个喜欢吃醋拈酸,个人爱出风头的寻常女人而已。

至于西门庆,和目下的老板富豪又有多大的区别呢?

应伯爵走在西门家喝牛奶那一节,常峙节借钱回家对着妻子那份得意,和我们的日常又有什么天大的悬殊呢?

男人的希望,大约是西门庆;女人的希望,不清楚会不会是潘金莲!

带着思想去读,每一遍总是会有不同的收获。

研习一下“布尔代数”和“数字逻辑电路”,看几遍“周易”,感觉生活似乎要被“0,1”“1,0”给左右。一个倚靠“0,1”二态智能智慧进行智造,一个借着阴阳两符来演绎人生祸福。

读威尔斯的“世界史纲”,历史面前,人未免太过于渺小。

再读霍金的“时间简史”,人算什么,人在哪里?



木才不是铁


有人说人要读透一部书,我认为,并不是每一部书都需要读透,没有价值的书一读就透,这样的书读透又有什么价值呢,有价值的书又怎么都读不透,自认为喜欢的一部有价值的书,认为自己读了很多遍读懂读透了,过了一段时间再读,又有新的体会和发现,你敢说你读懂读透了吗,再说人生不同的生长阶段,读一本同样的书,视觉不同,角度不同,感受不同,长读常新,你说是不是?所以现在我不敢说我读透哪本书,只是说我读了很多书,很多很杂,基本上都忘记了,我不像有的人能对一本书倒背如流,我不能,我记不起书的内容,只是在实际生活中,忽然想起一个道理,这个道理是哪一本书让我得到的启发。仅此而已。


石对窝子老槐树


读透一本书是非常难的一件事。

因为有些书并不值得你读透,反之需要你读透的书有时候并不存在,别人读的书有时候并不适合你。

你也并不一定适合读一本书,读书这件事跟你的生活环境、个人思想、三观和工作环境有关。

在人生不同时机和你在不同心境的情况下有许多不同的理解。

比如《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在学生时代读可能你就看到一些权斗,认为这些并不可能在社会中发生,可是当你工作后回头看看发现这本书就是一本职场生存描写。你会发现里面的人物好像就是自己,你会发现不管怎么你终于变成了你少时所厌恶的人

我读了书不多也就是100来本大多数都是走马观花并没有细细品味,我相信大多数人读书都是这样。因为现在娱乐方式有很多会吸引注意力导至读书时并不仔细思考。

不过我还是仔细阅读过几本书的:《万历十五年》、《约翰克里斯多夫》、《堂吉诃德》等等。虽然说不上透彻也有一些个人小小的见解比如说《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一开始听朋友介绍说主要讲的是权斗于是就买来了看看。

买来了发现这本书主要以该年前后的史事件及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物为中心,抽丝剥茧,梳理了中国传统社会管理层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现代中国应当涉取的经验和教训。作者以其“大历史”观而闻名于世,本书中这一观念初露头角,“叙事不妨细致,但是结论却要看远不顾近”。

当然每一个人看书的角度不一样,我是以明朝政治权力争夺取方面来看的。我道是从里面看到了许多为人处世的方法,比如张居正和申时行的不同执政方式造成了不同的结局。

在我看来只有不接近权力中心才能明哲保身。

这是我读这本书的观点当然还有一些不适合写出来。

望指正


纷纷乱我心


去年主要读了平凡的世界和白鹿原这两部长篇文学小说,是陕军作家的扛鼎之作了。

如果从历史时间上看,白鹿原写的是清末民初直至新中国解放初,平凡的世界写的是文革末到改革开放初。都是中国翻天覆地,变幻无穷的年代。

白鹿原对于封建礼教入木三分的阐释和描写,让我对白嘉轩这个人物佩服中有几分惋惜,对鹿兆鹏,白灵这样的革命人物形象记忆深刻。此外,白孝文,白孝武,鹿兆海等角色也被刻画的各有特色,代表了历史进程中的某一类中国人。

平凡的世界我认为就是在这平凡的人物中不平凡的事。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是平凡的,因为都是同样的最终结局——死亡。当时人和人究竟有什么区别呢?男女,高矮,胖瘦,城乡。。。除此之外,还有什么?这本厚厚的书就是在告诉我们,当理想变为一个个小目标,你无需跟别人比,只要自己有进步有学习的空间,你就有机会一步一个脚印登上一个光明的未来,摆脱思想的贫穷,菜饭不仅要有油水,头脑同样需要有油水。




怎样才健康


小学四年级哥哥借来一套红楼梦,他不给我看,我偏看,那是我人生读的第一本课外书。脑子里印象深刻,农村小孩没见过世面也不懂爱情,小说里的人物只有板儿是眼熟的。但印象最深的人是林黛玉,会作诗,又较情,还有宝哥哥哄着。园子里的小姐们都是大能人,又都知书达理,行动作卧都有规矩。贾母慈眉善目的,那么疼宝玉黛玉,怎么让宝钗给宝玉做媳妇呀!一一一一长大后,直到现在老了,看红楼梦电视剧,然后又翻看红楼梦书,总觉看多少遍也没看懂看通,红楼梦涵盖的东西太多,博大精深一点也不过,可能伴我一辈子,《红楼梦》,一本好书,值得反复翻阅深读。


宝琴ABC


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程我读透了,里边的知识点我全掌握了!


爱夜晚3


一辈子就读一本《周易》,什么哲学道理都懂了!


落叶随风1879


读透不敢说,但最喜欢《遥远的救世主》这本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