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汉室已经衰微到了什么程度?

纳粹第三帝国元首

东汉末年汉室衰微主要体现在了两个方面:

1:汉室失去了对州郡的控制权

汉室失去对州郡的控制权是在汉灵帝时候开始的。汉灵帝在位时宦官掌权外戚当道,当时许多地方州郡长官都和宦官们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些靠贿赂宦官掌权的州郡长官在地方为官违法乱纪剥削百姓导致当地百姓时常发生了叛乱。

面对日益衰败的朝廷身为汉室宗亲的刘焉向汉灵帝提出了一个建议,他认为应该选拔有名望的大臣作为州郡长官镇守一方。刘焉之所以这么做并不是因为他为汉室着想,他见天下大乱向借此求得交州牧一职以求避乱。汉灵帝采纳了刘焉的建议从此地方州郡长官的权力便逐渐壮大,到了后来地方州郡长官成了名副其实的割据诸侯而汉室朝廷再也无能力收回对地方州郡的统治权了。

2:汉室失去了对朝廷的控制权

汉灵帝死后其子汉少帝即位,这时候把我朝廷大权的是汉少帝的舅舅大将军何进。何进为了诛杀宦官竟然请西凉的军阀董卓率军进京,还没有等到董卓的到来何进就先被宦官们干掉了。何进死后袁绍等人以为何进报仇为名诛灭了朝廷里的宦官,这时候汉少帝失去了外戚和宦官的保护轻易的被董卓废掉。

董卓废掉汉少帝之后便又拥立皇子刘协为帝即为汉献帝,汉献帝从即位开始就是一个傀儡皇帝他后来辗转流落到了曹操手里,汉献帝做了几十年的傀儡皇帝后退位给了曹操的儿子曹丕。也就是说从大将军何进和宦官们同归于尽之后汉室就已经失去了对朝廷的控制权了。


历史战争

已经衰微到,上至士大夫、知识分子,下至普通百姓,都对汉室失去信心了。

首先就是官僚阶层已经对汉室非常不满。这是由于东汉中后期的皇帝信任宦官,违背了文官阶层的利益。当时还发生了很多起宦官迫害著名知识分子的事件,史称“党锢之祸”。

东汉中后期出现了大量权倾朝野的太监,比如侯览、曹节、王甫,以及后来的“十常侍”。包括曹操的祖父曹腾,也是一名很有权势的大太监。

不像明末文官与宦官互相合作、勾结,东汉的文官与太监们势同水火。文官与宦官都争斗中经常吃亏,所以连带着对东汉皇帝也不满。

比如在汉灵帝末年,冀州刺史王芬、许攸等人,打算在汉灵帝造访的时候,将他废黜。他们联络了很多海内名士,包括曹操也被拉拢。但曹操等人并不支持这项行动。但诡异的是,曹操等豪杰虽然没有参与,却也并没有向朝廷告密。可见,东汉末年的知识分子、文官,虽然并不支持某些阴谋家,但对宠信宦官的皇帝也已经没有忠心了。

另外就是民众也已经不再支持汉朝了。汉灵帝时,天下爆发了很多叛乱,最著名的有遍布全国的黄巾起义。此外,全国各地还有几百起大大小小的民众起义、士兵暴乱。

可见,上至朝廷高官,中至地方豪杰,下至普通百姓、士兵,都对汉朝失去忠心、信心了。

汉末时期,有实力的刘姓诸侯有很多,比如刘备、刘表、刘璋、刘虞等。但他们的身份并不能带来多大的号召力。


国史拾遗

1.桓灵二帝的昏庸无道,使人心渐失。史书记载桓灵二帝荒淫无道,政治腐败,生灵涂炭,人民起义不断。可见越来越多的百姓己经站到汉政府的对立面了。


2.黄巾起义等促使地方势力形成。黄巾起义几乎遍布全国,许多豪杰世家凭扫黄巾的军功上位。他们发展只听命于自己的武装,据州而立,成为既有军权又有财力的地方诸候。



3.州牧制直接承认了地方势力合法化,使地方势力不断坐大。刘焉等欺骗汉帝而实行的州牧制使州牧独享辖地军政大权,促使其诸侯化。百姓只晓州牧不晓汉帝。



4.皇帝年幼无权威,外戚宦官集团的相互撕杀皇权旁落。两大集团不断的争斗都是在削弱中央政府的实力,此消彼长。中央政府所能控制的武装力量逐渐不如地方。



5.董卓行废立之事,撕下最后一块遮羞布。地方诸候虽在形成,但还是要尊重中央政府,尊重皇帝。董卓所为之事,让天下诸候看到,皇帝已成摆设,谁有实力谁说了算。如不是后面曹操迎回献帝,他真有可能饿死在流浪的路上。

楚湘一梦欢迎大家交流指点互动


楚湘一梦

一个朝代衰微,会有很多明显的表现。但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作为皇权时代的权力核心的皇帝出了问题,比如说连续遭遇未成年的皇帝,就会出现权臣专政的情况。东汉在桓帝之前,就连续出现了顺帝、冲帝、质帝三个娃娃皇帝。好不容易从宗室中找了个桓帝继位,结果桓帝有没有儿子,只好找了桓帝的侄儿,也就是灵帝来当皇帝。

以外藩身份入继大统,是有很大风险的。比如汉昭帝死后,霍光主持之下,找了昌邑王刘贺入继大统,但是只当了27天皇帝就又被霍光废黜了,而且给罗织了一百多项过错,等于刘贺当皇帝的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什么都不干,专门犯错误。刘贺被废黜后,又被贬为海昏候,降低了爵位。

质帝九岁的时候,大将军梁冀毒死了他,梁太后以嫁妹妹给桓帝的名义,把当时还是蠡吾侯的桓帝召入京城,立为皇帝。当时桓帝已经十五岁了,但梁太后依然临朝听政,并且实际上是梁冀把持朝政,桓帝也把梁太后的妹妹立为皇后,这显然都是梁太后与梁冀的主意,是想把桓帝当成傀儡。

梁太后和梁皇后先后死去之后,桓帝在太监的协助下,一举铲除了梁冀。为了酬谢帮助自己铲除梁冀的五个宦官,桓帝封这五个宦官为侯,也就为宦官干政奠定了基础。不过,桓帝本身也爱财,一般都是宰相之类的权奸弄权,才卖官鬻爵,桓帝则是干脆自己亲自上阵,直接受贿,在宫中积累了大量财富。

桓帝死后没有儿子,皇后窦氏和哥哥窦武商量,最后只好找了灵帝继位。当时灵帝只有十二岁,所以由太尉陈蕃为太傅,窦武为大将军,陈蕃、窦武和司徒胡广参录尚书事,实际上也就是辅政大臣。陈蕃和窦武本来计划诛杀桓帝留下的宦官,以控制朝政,结果事机不密,反而被宦官先下手为强,矫诏一举诛杀了陈蕃和窦武,并在之后制造了党锢之祸。

此后,司徒刘郃等人又密谋铲除宦官,结果同样是被宦官先下手为强,杀死了他们。这样,宦官控制宫廷禁卫军,成了最大的势力,谁也无可奈何。到灵帝死后,大将军何进与朝臣密谋,想铲除宦官,结果同样是被宦官骗入宫中,杀死了何进。只不过这次与以往不同的是,以往都是带头诛杀宦官不成,其他人也不会怎么样,而这次先是袁术等人率兵火烧宫门,接着又是董卓率兵进京,控制了洛阳,从而开启了汉末大乱的大幕。

皇帝是皇权时代的权力中枢,内廷与外朝之间需要相互牵制,来保持平衡,这样皇帝就可以处在比较安全的位置,既不会被外朝的权臣控制,也不会被内廷的太监所控制。但桓帝入继大统的时候,梁冀毒死质帝,权倾朝野,而且留下了“豺狼当道”的著名成语,所以桓帝当时是比较紧张的。桓帝利用宦官,除去了梁冀,也铲除了梁氏的势力,这是正常的权力斗争。

在已经铲除梁氏之后,却因此而过度相信宦官,让宦官完全控制宫廷禁卫军,内廷与外朝之间就又失衡了。在宦官当权期间,不断对当时的名臣士大夫进行政治迫害,制造党锢之祸,在一定程度上,这也可以视为皇帝对当时已经逐渐壮大的世家大族势力的一种打击和平衡,以避免自己成为世家大族的傀儡。

虽然在灵帝生前身后出现了三次外朝大臣意图诛杀宦官反而被宦官诛杀的事情,但前两次显然是在皇帝的支持和默许之下才实现的,也可以看成皇帝试图加强皇权。而最后一次何进在朝廷的权力斗争中引入边军,而且出现了朝臣直接率兵围攻皇宫,非要强行诛杀宦官的情况,就说明世家大族为主体的外朝势力也已经不甘于继续隐忍了,而采取了极端的反抗行动。

皇权、宦官与朝臣之间的权力斗争是帝制时代的常态,但要保持平衡则是非常困难的,稍有不慎就会失去这个平衡,从而打破这个平衡局面。但一旦出现这个平衡局面被打破的情况,一个王朝也就差不多走到尽头了。虽然宦官专政容易制造政治混乱,出现比较严重的危机,但宦官本身是依附于皇权的,并不会危及皇权。这也是皇帝更容易信任宦官的原因。


萧武


  第一,对地方失去控制权。东汉末年,汉室朝堂宦官掌权外戚当道,当时诸多州郡官员都与宦官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这些官员贿赂宦官为他们撑腰,在当地胡作非为,导致当地百姓苦不堪言,多地爆发起义。


  汉室宗亲刘焉提出应该让有名望的大臣镇守一方,压制那些外戚。而在有能力、有名望的大臣成为各地州郡长官之后,汉室皇帝没想到,想要收回权力,那是再也不可能的事情了,由此导致末年各地诸侯割据,汉彻底失去对地方的控制权。


  第二,汉室已经失去了对朝政的话语权。自汉顺帝之后,梁太后联合其族人把持朝政,连续立了两个娃娃皇帝,将朝政牢牢的握在手里。梁太后的哥哥梁冀专擅朝政滥用权力,忌妒陷害忠良之士,勾结宦官,将朝堂弄得乌烟瘴气。


  好不容易迎来已经十五岁的汉桓帝,却仍旧成为了梁太后与梁冀的手中傀儡。在梁归还朝政因病去世之后,汉桓帝将梁冀除去。原本朝堂应该因此而干净,却不曾想,汉桓帝对宦官同样宠信,身为皇帝更是亲身上阵受贿,为后面宦官专权、汉室灭亡埋下了祸患。

  而在灵帝死后,宦官与外戚、诸侯的冲突达到了顶点,袁术等人打着为大将军何进报仇的名号火烧宫门,董卓率兵进京控制洛阳,自此,东汉末年大乱的序幕逐渐拉开。


图说三国

这就要看看东汉时期的政治。简要说明。

东汉时期,皇帝为了加大中央集权,素来有重用宦官的传统,东汉著名的明章之治后,汉和帝继位早期就是外戚专权,后来利用宦官夺回权力,东汉之后基本上就是宦官、外戚权力交替的复制版,堪称国家机器的螺旋式下降。简直在给东汉王朝自敲丧钟。

和帝死后,一岁小儿当了一年皇帝就死了,之后一直到汉安帝继位始,外戚邓氏专权,太后死后,宦官又得志 。汉安帝死后,阎氏外戚又掌权,刘保(汉顺帝)因为太监们拥立有功,把太监加官封侯,并诛杀阎家。刘保死后,梁氏外戚专权,后继任两个皇帝在位时间加一起不到3年。

再之后就是著名的桓灵二帝,桓帝诛杀梁氏,宦官掌权,灵帝时窦氏外戚拥立有功被加官进爵,宦官在政治斗争最终胜利。后来便发生了黄巾起义。国家已经无法控制。人们内心浮动,各怀鬼胎已经成了不可逆转的事实。

桓帝时期就开始卖官鬻爵,当时国家没钱,就卖官充当财政,造成地方豪强加大对百姓的盘剥,地方很多百姓附庸于豪强,地方势利越来越大。刺史等军事长官愈发的不受监督,靠钱说话,靠实力办事。

宦官和外戚的斗争虽然对皇帝保全有帮助,但是却造成很难形成统一而有力的权力中枢,拉帮结派情况严重,对异族作战显得能力有限。可以说东汉是积贫积弱。


大眼大世界

黄巾乱起,世家在镇压过程中获得了武装力量的甜头。此后,世家力量开始膨胀。

特别是刘焉起到了非常恶劣的作用。他提倡恢复牧伯制度,又听说益州有天子气,行贿宦官获得益州牧的职务,到任故意养张鲁为患,借口道路不宁而不向中央缴纳税金,关上门做土皇帝,再将州牧职务传給儿子,开创了高级职务世袭的恶例。

同时,以何进为首的外戚力量,与张让为首的宦官力量进行了决战而同归于尽,以袁绍为首的世家就以为能够一手遮天。这又导致以董卓为首的前政府军形成军阀力量。军阀不仅控制政权,还令皇帝完全丧失尊严。

汉室尊严没了,军事力量衰微,掌握庞大军事力量的长江三大宗室州牧,益州牧刘璋,荆州牧刘表,扬州牧刘繇完全不把皇帝放眼中,不勤王,不声援,都在关门做土皇帝。

汉室有什么?

声望没有,军队没有。原本是自己执政支柱的外戚与宦官没了,宗室也不管不问,世家和军阀都在争夺地盘,皇帝在诸位野心家心目中当然就是可以丢弃的垃圾。


张勇達州

先上一段三国志的记载吧:天子入洛阳,宫室烧尽,街陌荒芜,百官披荆棘,依丘墙闲。州郡各拥兵自韂(chàn),莫有至者。饥穷稍甚,尚书郎以下,自出樵采,或饥死墙壁间

这是汉献帝从被董卓挟持到了长安之后,好不容易回到了洛阳。洛阳已经破败到了这个程度。天子已经没地方住,没东西吃了。都到了饿死的边缘。

这之后紧接着就是曹操以洛阳破败为理由,迁汉献帝到了许。自此曹操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挟天子以令诸侯都是汉献帝最好的待遇了,最起码能吃饱了。


别说皇权旁落,皇权已经是汉献帝的奢望。他求的只是能吃饱,能安身。


东东历史

虽然气数已尽,但并不代表不得人心,“大汉”二字代表的是什么?不要说汉末,就算现在,凛凛犹有余威,永远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汉末奇变迭生,十常侍乱政,董卓进京,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卿士大夫求自保而不得,更不谈普通老百姓为一顿饱饭奔波劳碌。然汉末多奇士,三国多英雄,丁原骂贼、伍孚行刺、卢尚书拨刀相向,许田射猎,献帝遭受奇耻大辱,刘协自幼聪颖异常,忍见祖宗江山社稷易主?故下衣带血诏,召四方之士进京勤王,有肝胆有见识。可以说,上至天子,下至黔首,忠义之士,为复兴汉室可谓殚精竭虑,故《出师表》有云:因受先帝厚恩,欲报之于陛下也。刘禅投降的消息传到剑阁前线,将士们拨刀砍刀,无不义愤填膺:吾辈尚在血战,你凭什么投降?人心之思汉,由此可见一斑。刘备欲伐吴,赵云进谏:若陛下先伐魏,屯兵谓河上游,关东义士,必策马裹粮,以迎王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