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時期的辮子:隨便剪,沒人管

晚清拾遺錄(五十七):頭可斷,髮型也可亂。

順治二年,大明王朝血脈南明弘光覆亡。清廷此時的扛纛人多爾袞,自認為可以高枕無憂,雖然馬放南山,刀槍入庫談不上,但是轉而以征服者姿態,大行其道倒是具有一定條件,開始向天下頒佈

“剃髮易冠”令。其後的一段時間,清兵四出,遊行於市,“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開始成為心照不宣的鐵腕標準。“有蓄髮者立執而剃之,不服則斬,懸其頭於剃頭挑子所縛高竿上示眾”。亦或是還有“一個不剃全家斬,一家不剃全村斬”之準,一時間普羅大眾中男子剃髮蓄辮,成為一種必須接受的廟堂法令,而且毫無髮型可言,一些所謂的辮子之造型,還帶有一定的鄙夷之念。

晚清時期的辮子:隨便剪,沒人管


但是,腦袋與辮子,前者的分量自然更勝一籌。所以,這一清軍入關後的舉措,一直在潛意識裡荼毒至清朝傾覆。其實不然,“剪辮子”在晚清時期很早就曾提上臺面,而且晚清宦海的一些清朝官員,對於剪辮子的態度,可以稱之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種放任不管的態度,也有一定戲謔的成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以下三點是錯誤的認識。一是大眾開始剪辮子,是清朝滅亡之後的事情;二是晚清時期對剪辮子的人會嚴厲處罰;三是晚清的廟堂之上,不會考慮剪辮子。事實上,在晚清的最後十幾年間,已經有不少人剪掉了辮子。當時旅日的留學生中,很多人都剪掉了辮子。

晚清時期的辮子:隨便剪,沒人管


而且,相當多的清朝地方官員對剪辮子的行為,是採取打馬虎眼的態度。例如光緒三十二年,在湖南高等學堂預科唸書的幾十個學生,都剪掉了辮子,而他們並沒有受到處罰,這是一所清廷公辦、為廟堂之上培養人才的高等學堂。此外,晚清的執掌中樞者,實際上已經在很認真地考慮廢掉辮子。其實早在光緒二十四年,康有為就向光緒皇帝進言廢掉辮子。這個奏疏雖然一時未能獲得批准,但是康有為也並未因此受到任何處罰。不久之後,廢掉辮子竟然演變成一群清廷達官顯貴的集體提議,上奏者包括蔭昌、善耆、載澤、載濤等清朝廟堂大佬。其中,載濤在宣統元年,論及剪辮子時說:“非剪髮易服,不足振起天下之精神!”

晚清時期的辮子:隨便剪,沒人管


次年的年冬,在清朝“資政院”召開的集會上,“剪掉辮子”這一破天荒的“不正確”的提議,竟然獲得多數票通過。不過剪辮也不是容易的事情,“滬上光復已兩月有餘,辮子仍未除淨”,這是因為歷來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能毀傷的觀念。且人們出於長期形成的習慣,視烏黑髮亮的辮子為美。突然間,腦後這根跟隨自己多年的辮子沒了,有的守舊之士,“力竭聲嘶求饒發者有之,哀號痛哭謂無顏歸家者有之”。最終在上海出現了一句戲言:“你這人真是辮子!”釋其意主要有三點,其一是辮子者,最無用之物也;其二是辮子者,最有害而無利之物也;其三是辮子者,勢必人盡割之也。

參考資料:《清史稿》、《清朝不亡就剪不了辮子嗎》、《文史博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