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計委新政護航高危孕婦

法治週末記者 高原

国家卫计委新政护航高危孕妇

資料圖。

“二孩政策”放開後,很多高齡孕婦因為錯過了最佳生育期,冒著健康風險生育二孩,“二孩危產”也正在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而針對高危孕產婦,國家衛計委連出新政緩解風險。

11月9日,國家衛計委在官網公佈了《孕產婦妊娠風險評估與管理工作規範》(以下簡稱《規範》),《規範》指出,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對懷孕至產後42天的婦女進行妊娠相關風險的篩查、評估分級和管理,及時發現、干預影響妊娠的風險因素,防範不良妊娠結局,保障母嬰安全。

這是國家衛計委針對孕產婦的生育風險問題推出的又一新政。

孕產婦分級


隨著二孩時代的來臨,廣東省婦幼保健院番禺院區產科主任劉國成明顯感覺產婦越來越多了,產婦的身體狀況也在悄然變化。

讓劉國成感覺最明顯的就是,大齡產婦越來越多,他接手的最高齡產婦高達52歲。

此外,因以往未放開二孩,既往剖宮產率高,前置胎盤等風險也在成倍增長,流產和患妊娠併發症的幾率也在升高。

有一段時間,劉國成負責的8個孕婦中,有兩個孕婦懷的是雙胞胎,其中一個雙胎只能存活一個;有1個產婦的胎兒心臟畸形;有1個孕婦甲狀腺功能有問題;有兩個孕婦因為羊水少而住院;有1個孕婦胎心不好;還有1個孕婦因宮頸機能不全兩次環扎。

這種狀況或許會得到改善。國家衛計委出臺的新政要求在全國範圍內增強高危孕婦的風險控制。

根據《規範》,妊娠風險評估分級原則上應當在開展助產服務的二級以上醫療機構進行。妊娠風險評估分級分為首次評估和動態評估。對妊娠風險篩查陽性的孕婦,醫療機構應當對照《孕產婦妊娠風險評估表》,進行首次妊娠風險評估。

按照風險嚴重程度分別以“綠(低風險)、黃(一般風險)、橙(較高風險)、紅(高風險)、紫(傳染病)”5種顏色進行分級標識。

對於高危孕婦,《規範》要求嚴格落實高危專案管理。醫療機構要把妊娠風險分級為“橙色”“紅色”和“紫色”的孕產婦,作為重點人群納入高危孕產婦專案管理。

同時,《規範》提出,要嚴格落實高危孕產婦專案管理措施,保證專人專案、全程管理、動態監管、集中救治,確保做到“發現一例、登記一例、報告一例、管理一例、救治一例”。

對妊娠風險分級為“橙色”和“紅色”的孕產婦,要及時向轄區婦幼保健機構報送相關信息,與上級危重孕產婦救治中心共同研究制訂個性化管理方案、診療方案和應急預案。

此外,對於患有可能危及生命的疾病不宜繼續妊娠的孕婦,應當由副主任以上任職資格的醫師進行評估和確診,告知本人繼續妊娠風險,提出科學嚴謹的醫學建議。

“二孩危機”


國家衛計委公佈的全國婦幼衛生監測數據顯示,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半年來,全國孕產婦死亡率出現升高趨勢,2016年上半年,全國孕產婦死亡率為18.3/10萬,比前年同期增長30.6%。

針對中國孕產婦死亡率的增加,有醫學界人士認為,“全面二孩”政策放開後,除了加劇婦產醫療資源的供求矛盾外,同時生育年齡過大等因素也會增加孕產婦二次懷胎的健康風險。

北京市一家三甲醫院的婦產科醫生告訴法治週末記者,孕產婦死亡率上升、危重症病例增加,與高齡產婦以及頭胎剖腹產等高危人群增加有關。

二孩政策最大受惠人群為“70後”。但目前年紀最小的“70後”也已36歲。“高齡生二胎,是有一定危險的,對於產婦自身健康是個挑戰。”上述醫生表示,超過35歲就是高齡孕產婦,子宮、卵巢功能隨著年齡增長而退化。

有專家認為,孕產婦死亡率上升或許來自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趕生二胎的高齡產婦增多,另一方面是過去20多年中國日趨高企的剖腹產率導致在二胎生育時危險增加。

如果第一胎是剖宮產,生育二胎時則更容易出現子宮出血、損傷等意外,胎盤粘連、兇險性前置胎盤的幾率和風險也更大,因剖宮產造成的瘢痕子宮是出現胎盤植入這一高危併發症的重要成因。

全國婦幼衛生監測辦公室主任朱軍教授曾在接受採訪時指出,“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後,待孕人數明顯增多,隨之而來的是高齡孕產婦(大於35歲)人數明顯的增加,這就使發生妊娠併發症的和發生出生缺陷的風險增加”。

在國際上,衡量一個國家居民健康水平的主要指標是人均預期壽命、嬰兒死亡率和孕產婦死亡率這三大指標。而孕產婦死亡率的高增長,加大了對婦幼健康服務資源調整的壓力。

國家衛計委顯然早就注意到了這些問題。去年10月25日,國家衛計委就曾發佈《關於加強生育全程基本醫療保健服務的若干意見》,其中提到要著力提升孕產婦和新生兒危急重症救治能力。

在對該“意見”的解讀文件中,國家衛計委指出:“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後,累積生育需求集中釋放,出生人口數量增加,高齡、高危孕產婦比例增高,群眾對生育相關醫療保健服務的需求增長,婦幼健康服務的數量、質量和服務資源都將面臨新挑戰。”

以北京為例,據統計,2015年11月前,北京全市平均每月建冊的孕婦人數不超過兩萬人,自當年12月至今,每月建冊孕婦已增至3萬人左右。其中,二孩媽媽的比例呈上升趨勢。

統計數據顯示,北京市高齡孕產婦的比例由2014年的10%上升到2016年的14%,高危孕產婦比例則從2014年的48%上升到2016年的60%以上。

各地試水


在國家衛計委發佈此政策之前,各地針對全面二孩放開可能帶來的生育高峰,已經明確嚴格分級建檔。

早在2013年,海南省就制定《海南省高危孕產婦管理實施方案》,產婦入院之後,就會根據產檢情況分級評分,以遏制超範圍截留管理,延誤轉診、推諉接診對象,降低孕產婦死亡率。

2015年,重慶市出臺《危重孕產婦預警管理、救治和轉診工作方案(試行)》,將孕產婦分為綠、黃、橙、紅、紫5個風險類別,對可能出現的危急狀況提前預警,確保母嬰安全。

2016年,北京市孕產婦在社區建冊時,即要按照北京市孕產婦高危因素分類標準做好篩查和評估,進行分級。

其中,具有一般高危因素及以上孕婦在二級及以上助產機構建檔分娩;具有嚴重高危因素以上孕婦必須在三級助產機構和區級危重孕產婦搶救指定醫院建檔;具有極嚴重高危因素和不宜妊娠的孕婦必須在市級搶救指定醫院建檔。

法治週末報社時政新聞出品。從法治視角看政事兒,解碼大時政背後的法治邏輯;密切關注政策法規立法動向。

歡迎掃這裡,關注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