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顺烈士埋骨他乡66载,如今终于找到家人

丰顺烈士埋骨他乡66载,如今终于找到家人

“今年清明节扫墓要向爷爷奶奶汇报,我去湖北看望过大伯了,他是为报效祖国光荣牺牲的。”4月1日一早,丰顺县埔寨镇埔北村村民张小明和儿子自驾前往湖北省赤壁市,到离家1000公里以外的羊楼洞“142子弟兵烈士墓群”“看望”他的大伯。

张小明口中的“大伯”是羊楼洞“142子弟兵烈士墓群”广东丰顺籍烈士张自祥,公安军77团3营10连战士,他1951年24岁时入伍,1953年4月20日牺牲,葬于湖北赤壁羊楼洞。2011年,在红色志愿者的牵线下,张家得知张自祥葬身之处,并于今(1)日前往祭奠先烈。

三代六十载寻觅

母亲落泪思故儿

“我大哥入伍前还未成家,牺牲后部队给家里送来一张大哥坐在坦克上的相片,还有一套军服、一块手表和300元人民币,但没人知道他身在何处。”张自祥小妹张绿香告诉记者,30多年前母亲逝世,家里几次搬迁,这些遗物也遗失了,但张家几代人对张自祥的思念从未间断。

“我是家里的老幺,上面还有四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在我出生两个月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人把我们七个拉扯长大。四哥过继给别人家当儿子,大姐卖去当童养媳。”回忆起小时候的场景,张绿香不禁流下眼泪。小时候挨饿没东西吃是常事,母亲将别人家给的番薯皮晒干磨粉,当做米糊煮给孩子们吃。“以前听母亲讲过,小时候家里穷,我大哥懂事起就在附近一个地主家放牛,为了改变家庭窘状,他瞒着家人去参军,想着去当兵能有出人头地的时候,谁知去了两年便牺牲了。”张绿香说道。

“听当时和大伯一起报名参军的同乡老战友张千祥介绍,那时候参军是在村里的大祠堂报名,然后到县里训练三个月,大家就分配到各地服兵役了。我们四处打听寻找,但家里几代人都是农民,没有文化、生活拮据,加上大伯不知去向,导致无处可寻。奶奶生前一提起大伯就伤心落泪。”张小明告诉记者,从奶奶到父辈,再到他这一代,张家三代人六十多年来一直没放弃寻找张自祥的下落。

红色志愿者牵线

跨别千里再“重逢”

丰顺烈士埋骨他乡66载,如今终于找到家人

2011年,一封湖北省的来信揭开了谜团。“余发海警官委托志愿者找到我家,送来信件,告诉我们大伯当年抽调抗美援朝身负重伤,运往野战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七预备医院)救治无效牺牲,安葬在湖北赤壁。”张小明告诉记者,信件里还送来一张张自祥抗美援朝的纪念照。“这张照片太珍贵了,这位就是我大伯张自祥。”张小明指着黑白相片上最右侧身着军大衣的男子说道。

丰顺烈士埋骨他乡66载,如今终于找到家人

张小明拿着张自祥抗美援朝的纪念照(林玉莹 摄)

“当时根据羊楼洞‘142子弟兵烈士墓群’第4排8号张自祥烈士墓碑文记载,张自祥是广东省丰顺县三区埔寨乡八村(现丰顺县埔寨镇埔北村)人。在2010年9月,我通过一名广东红色志愿者提供的线索,写了一封《寻亲信》寄给当时埔寨镇的党委书记,这一信息也很快得到证实。2011年,我把这事告诉了在广州工作的广西籍烈士后代范伯成和覃露玲夫妇,他们专程开车去到丰顺埔寨,帮忙找到张自祥烈士的亲人。”赤壁市退休警察余发海告诉记者,张自祥是羊楼洞墓群第104位找到亲人的烈士。早在2007年,他还帮助广东梅县籍另一名烈士找到了亲人。

余发海被央视誉为现实版《集结号》“谷子地”原形人物,曾获“全国十大真情人物”、央视CNTV“中国好人”等殊荣。自2015年起,他为“沉睡”了半世纪的羊楼洞“142子弟兵烈士墓群”142名烈士万里寻亲,目前已找到24省110县市116位烈士亲人。

“像张自祥这样的烈士,他们都是为国家、为和平流血牺牲的,他们都没有留下消息,留下的只是家人无望的期盼和无端的猜测,应该让这些烈士魂归故里。”余发海告诉记者,羊楼洞142名烈士中有10名广东籍,已有6名烈士找到亲人,其中包括2名梅州籍,还有4名因为方言、地址或近音字不准确,一直没有找到下落。

链接

羊楼洞“142子弟兵烈士墓群”中,有4位广东籍烈士尚未找到亲人:

5排6号墓:张荣元烈士,广东省德庆县二区凤和乡五岑村人,1951年2月入伍,44军130师388团2营5连战士,1952年5月11日牺牲时29岁。

6排3号墓:扬允正烈士,广东省普宁县人,1949年8月入伍,文艺兵,1952年6月25日牺牲22岁。

8排1号墓:李保烈士,广东人,1949年入伍,湖北军区后勤部招待所战士,1952年11月1日牺牲时34岁。

6排11号墓:李康秀烈士,广东省花洲县大方村人,1949年1月入伍,北京两庆纵队战士,1952年7月14日牺牲时24岁。

只为更多的人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