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说“当面教训子”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吗?

红梅玉兰


当面教子肯定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

至于放到今天还是不是很合用?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

当面教子有什么好处没有?我们要从这个角度来思考一下,或许有助于我们对这一传统做法的取舍。在过去那个年代,一般家里至少都有个三个四个孩子,所以教育方面也做不了那么耐心细致。就是大水漫灌式的教育。当面教育孩子往往比较粗放,照顾不到孩子的自尊心,照顾不到它的心理需求、他们的面子。“当面教子”有这方面的问题和缺陷。

但是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过去的人为什么都那么有韧性,那么耐磕碰?不能不说和从小的生长环境有关系,和那时的教育方式有关系。好几个孩子,谁也顾不了细致;成长起来的孩子就比较皮实。作为对比:现在的孩子一般独生子女,千人宠、万人爱,就格外的娇嫩,格外的脆弱,面子老值钱啦。就心里脆弱、不经磕碰。这个弊端也是有目共睹、显而易见的。

这里面就有个借鉴传统教育经验的问题了。“当面教子”有一个掌握程度和运用技巧儿的问题。比如说当面教子是不是可以当着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父母双方,和颜悦色地给指出孩子存在的问题;给他讲明所犯错误的厉害关系、严重后果。当场解决、不搞秋后算账。这样做还是有好处的。尽量不要当着孩子的小伙伴儿、避开太伤孩子自尊心的敏感场合:不要言辞太尖锐。这样指出孩子的问题,应该容易使他们接受批评教育。这总可以参考吧!

现在的问题是有的家长用什么所谓“新的教育理念”、“和孩子做朋友”、“和孩子地位平等”这些借口,来逃避教育当中的一些难点。比如,我们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一代)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脆弱;就是虚荣心极强;经不起别人的批评。这是一个普遍现象,不容回避的事实。那么该怎么样有效的矫正这种弊端呢?回到老祖宗的智慧,去借鉴一些有意义的参考,恐怕还是必要的。就比如说当面教子,在适当大一点儿的场合;稍微温和一点的方式……让他经受得起教育批评,对于锻炼孩子的韧性,增强耐受力都是有好处的呀!

“当面教子,背后劝妻”大有来头呢!古训出自《朱子家训》---“堂前教子,枕边教妻,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大致意思是说如果孩子犯了错误,可以在比较大庭广众的场合当面指出来。教育不能走极端,当我们从“棍棒之下出孝子”观念着走出来的时候,不要一下子走进了“地位平等”、“做好朋友”的极端。在维护孩子的过度自尊、盲目自信时,错过给孩子纠错的最佳时间和场合。







竹隐闲士


老祖宗留下来的众多规矩中,有一条叫“当面教子,背后教妻。

春节的时候去姐姐家,看到外甥和外甥女在为“在人前该不该管孩子”争吵,爸爸说孩子有不好的行为就该管,妈妈觉得在人前不应该管孩子,要给孩子留面子...我也有同样的困惑,不及时纠正怕他有外人在就可以为所欲为,甚至变本加厉,变成个“熊孩子”,及时管教又怕伤孩子面子又怕伤他自尊心。

我觉得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美好特质与潜能,教育是“智慧”与“情怀”相融的艺术,更是“发现”与“启迪”的过程,信任、尊重、理解三大观念,决定了对孩子教育成败的关键。

当面教子是中国人的传统,老规矩放在今天用也要视具体情况区别对待,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孩子更好的成长,而不是显示家长的威风,所以,当不当面有有什么关系呢!

说的不好请大家补充。


爱淘点津


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教不管师之惰,着为一个父亲,在儿子成长的过程中,是要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去引导孩子,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自己做好了,小孩就会学着父母的行为去做,现在社会比较复杂,每个家庭的境遇不一样,有的家庭条件好,起点高,得到优质教育,加上父母因时利倒,孩子聪明好学,长大后就有一翻作为,当然这也要因人而异,条件一般家庭,尤其是农村,孩子的教育也时时困绕着家长,就拿农村小孩来说,父母出去打工,长年不在家,如何教育子女,只有靠爷爷奶奶带着,隔代带孩,不是宠爱就是弱爱,加上农村老人都要自力更生,生活都吃力,那有精力去管小孩读书问题,只有交给学校老师,老师呢,一班五六十个小孩,他那里照顾得过来,只能象征上去管小孩,父母不在身边,加上爷爷奶奶文化有限,什么去管孙辈,这些因素也倒置一些孩子偏激,任性长期养成了不良习惯,这又是谁之过,向六,七,八十这年代时小孩,父母都在家里种田,早九晚五都在父母身边,教育子女也方便,过去小孩犯了错,小孩就会被父母责罚,当面训斥,让其改正错误,而现在为了拼命赚钱,一切用钱说话,这样没有父母的监管,你说这样又有几家小孩能够听话。加上现在,物欲纵横,小孩都互相攀比,又能教育出多好优秀孩子,这些事不值得全社会深思吗?


风雨同舟129273794


是的。当面教子,背后商妻。但现在的孩子,未必接受。


觉醒207580216


是传统,但不适合当今社会,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何况是自己的孩子,我觉得教育孩子还是在家教育的好,人都是有自尊的,孩子更胜,如果让孩子觉得自己没有自尊,那以后的教育更是难上加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