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新零售的三個核心邏輯,你最好看看

接觸到劉潤先生的這本《新零售》算是必然中的偶然。引發點是參加了餓了麼的一次面試,涉及到了“新零售”。我自己本身對“新零售”是陌生的,在網上了解相關資料時,散資料太多,我又想具體瞭解,就在搜書時偶然看到了劉潤先生的這本《新零售》,通書下來也算是對新零售有了一個大概的瞭解。

本書分享了三個研究邏輯(坪效革命、數據賦能、短路經濟),作者稱之為“人”“貨”“場”。講述優化商品在人、貨、場之間的有效傳遞方式,就是新零售。新零售就是更高效率的零售。

一、“新零售”概念的的誕生:

2016年10月13日,在阿里巴巴雲棲大會的開幕式上,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提出了“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術、新能源”的“五新”概念。他說:

今天電子商務發展起來了,純電商的時代很快就會結束。未來的10年、20年沒有電子商務這一說,只有新零售,也就是說,線上、線下和物流必須結合在一起,才能誕生真正的新零售。線下的企業必須走到線上去,線上的企業必須走到線下來,線上、線下和現代物流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創造出新零售。

在阿里巴巴雲棲大會的同一天,雷軍在中國(四川)電子商務發展峰會上,提到了新零售。他說,希望用互聯網思維,做線上、線下融合的零售新業態,其本質是改善效率,釋放老百姓的消費需求。

很快,京東集團創始人劉強東也迅速跟進,提出了“第四次零售革命”的概念。他把自己的新零售戰略,稱為“無界零售”。

到底什麼是新零售?

要理解新零售,先來看看零售是什麼?

零售的本質,是把“人”(消費者)和“貨”(商品)連接在一起的“場”。

關於新零售的三個核心邏輯,你最好看看

此處人即流量。研究“人”,就相當於研究“流量經濟”,那研究“流量經濟”,具體要研究些什麼問題呢?其實,就是“銷售漏斗公式”。

即,銷售額=流量×轉化率×客單價×復購率

關於新零售的三個核心邏輯,你最好看看

所以,零售從“人”的角度講,無外乎這四件事:流量、轉化率、客單價、復購率。

琢磨完“人”,再來看看“貨”。

一件商品從設計、生產到消費市場的整個鏈條,我們可以將其歸納為D—M—S—B—b—C。

D=Design(設計),指產品款式的設計過程;

M=Manufacture(製造商),也有人稱其為工廠;

S=Supply Chain(供應鏈),通常指的是總代理、省代理、分銷商、經銷商等機構;

B=Business(大B,商場),指的是大賣場、超市、連鎖店等;

b=business(小b,商店),指的是夫妻店、地攤、微商等個人銷售者;

C=Consumer(消費者),也就是最終端的客戶。

在D—M—S—B—b—C這條商品供應鏈中,所有的角色各司其職。

關於新零售的三個核心邏輯,你最好看看

零售從“貨”的角度講,就是在研究D—M—S—B—b—C,以及如何不斷提高物流速度、減小庫存規模、縮短產銷週期,從而降低交易成本。

理解了“人”,理解了“貨”,那麼,零售是怎麼用“場”把兩者連接起來的呢?

任何一個可以被稱作“零售”的完整的“場”,其實都有三種東西,在“人”和“貨”之間像水、像電一樣不斷連接、流動與交互。這三種東西,就是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它們隱藏在每一個購物過程中。

零售是連接“人”與“貨”的“場”,而“場”的本質是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的萬千組合。

這裡作者舉了個簡單例子:

比如你今天想去商場買一件藍色襯衫,到了商場後,遠遠看見一件很漂亮的襯衫。你忍不住走過去,摸一摸襯衫的質地,麻的,很喜歡。然後翻了翻價格標籤,看一下價格能否承受。不算很貴,能接受。然後你問:“服務員,我能試一下嗎?”

整個過程,你獲得了什麼?獲得了“信息流”。

衣服的顏色、質地、款式,價格高低以及是否合身,都是信息,影響你是否購買的信息。因此,信息流是商家提供給消費者,幫助他決策的一個資源。

然後你說:“服務員,我要買。”服務員給你開張單子,你拿著單子去付款。你做了什麼?你完成了“資金流”的流轉。

你交完錢,服務員已經把襯衫打包好,放在紙袋裡了。你把紙袋拎回家。這又是什麼?這是“物流”。

關於新零售的三個核心邏輯,你最好看看

新零售,就是更高效率的零售。

在馬雲提出“新零售”概念不久後,阿里巴巴集團CEO(首席執行官)張勇也對此做出解讀:

圍繞著“人、貨、場”中所有商業元素的重構是走向新零售非常重要的標誌,而其核心就是商業元素的重構是不是有效,能不能真正提高效率。

效率,是新零售的核心。

那怎樣才能利用新技術,提升這個時代的零售效率呢?

用數據賦能,提升“場”的效率;用坪效革命,提升“人”的效率;用短路經濟,提升“貨”的效率。

二、數據賦能

用“數據賦能”提升“場”的效率,是新零售的三大核心邏輯之一。

數據是新時代的“能源”,數據無色、無味、無形,卻默默地“滋潤”著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讓零售質變為更高效率的零售。

傳統超市的交易結構是:用商品差價,補貼信息流成本。只要資金流的差價能涵蓋信息流的成本,超市就有錢賺。

互聯網的出現,導致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的閉環被完全拆開,並重新組合。

那其實單一的線上、線下都不能代表新零售,只有通過比較線上、線下孰優孰劣,研究如何利用線上、線下各自的優勢才能更好的提升零售效率。

信息流、資金流、物流在互聯網的幫助下,正在用線上的數據強項,賦能線下的體驗優勢,從傳統的“用商品差價,補貼信息流成本”流向“不賣貨的體驗店”。這種被線上賦能的線下零售,就是“新零售”。

正如雷軍所說:

我們要從線上回到線下,但不是原路返回,而要用互聯網的工具和方法,提升傳統零售的效率,實現融合。

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在互聯網和線下,分別有什麼獨特性,藉由這些獨特性,又可以如何重組新零售呢?

互聯網提供的信息流,相對於線下,具有非常明顯的獨特性,那就是高效——又快、又全、又便宜。

而線下零售卻有互聯網無法取代的體驗性,這種線下擅長信息流的“體驗維度”更復雜、更多感、更立體。

由此,新零售的方向,必然是結合互聯網信息流的“高效性”和線下信息流的“體驗性”。誰能先想到怎麼結合,誰就能率先開啟新零售的大門。

關於新零售的三個核心邏輯,你最好看看

(未完待續,近期將持續跟進後續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