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學敏院士:針刺4次治癒10年的偏頭痛

何某,女,1978年4月12日初診。

陣發性右顳部疼痛10年。

初診:

患者自24歲起經常右側頭痛,多在月經週期前或經間加重,疼痛前視物昏花,自覺目“抽”約20分鐘後,眼症狀消失後出現搏動性右顳部疼痛,疼痛甚則噁心、嘔吐,可持續2~3天。曾在某院作腦電圖、腦平片眼底檢查均正常,服麥角胺、咖啡因可使頭痛減輕,但不能控制復發。故來我科就醫。

現症:查體:精神尚好,痛苦表情,右顳部疼痛固定;色蒼白;腦神經檢查(-);血壓120/80mmHg;急查腦血流圖報告:雙側額—乳導聯均呈低張波;舌質淡,苔薄白;脈弦細。

診為:血瘀阻絡血管性頭痛

治法:疏解少陽經氣,活血化瘀通絡

處方:風池、陽輔、率谷、合谷、太沖、肝俞、脾俞、腎俞

操作:

先針風池,1.5寸,施捻轉補法,行手法1分鐘;陽輔,針尖向上斜刺1.5寸,施捻轉瀉法,令針感向膝部放射;率谷,沿皮刺0.5寸,施平補平瀉法,局部脹感為度;合谷,1寸,施捻轉瀉法,局部酸脹為度;太沖,1寸,施捻轉瀉法,局部酸脹為度;肝俞、脾俞、腎俞均向脊柱斜刺0.5~1寸,施捻轉補法,令針感向胸廓放散為度。

複診:

每日針1次,3次後頭痛消失,為防止復發,囑其在下次月經前來院治療,連續8次治療,月經前後已無頭痛,為鞏固療效,隔日針1次,至第3次月經週期後,頭痛止,未見覆發。複查腦血流圖報告:正常。

頭痛,亦有“真頭痛”、“腦痛”之稱。頭為諸陽之會,腦為清靈之腑,五臟六腑之精血皆上注於此。故七情六慾,勞倦內傷或久病不復等皆可導致氣血逆亂,升降失常,清陽不達,腦絡受阻而發生頭痛。正如《類證治裁》一書所說:“頭為天象,諸陽經會焉,若六氣外侵,精華內痺,鬱於空竅,清陽不運,其痛乃作。”

針刺治療頭痛,歷代醫家多有論述。如《備急千金要方》:“厥頭痛,面腫起,商丘主之。”《醫學綱目》:痰厥頭痛取豐隆。”《百症賦》:“懸顱、頷厭之中偏頭痛止。”《席弘賦》:“列缺頭痛及偏正,重瀉太淵無不應”等等。

根據本病大多具有病程纏綿,遷延日久的特點,我們提出:“不通則痛,久痛必瘀”為其主要病理機轉,“活血化瘀”為其主要治則。並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道理,以取少陽、陽明經穴為主,輔以“調神法”重用內關,人中理氣調神,“調其神,令氣易行”能收“以意通經”而鎮痛之效。

方中風池系足少陽膽經與陽維脈之會穴,有通經活絡、醒腦開竅、調和氣血、明目益聰的作用,採用捻轉補法,施手法1分鐘,可改善腦供血,更有活血化瘀之效。合谷為大腸經原穴,太沖為肝經原穴,二穴相配具有調和陰陽,清心醒腦的作用,即“四關主治五臟”。百會可清腦安神定志,調和一身之經氣;太溪、腎俞、三陰交可滋補腎陰,腎藏精生髓,腦為髓海,腎水得補則腦髓可充。中脘、足三里可調和胃氣,降逆止嘔,故可隨症選用。神門為心經原穴,可調神寧志,“心寂則痛微”。諸穴共配,臨床效果甚佳。

另外,我們通過對頭痛患者針刺前後的腦血流圖描記結果表明,上述穴位可有效地改善頸動脈及椎動脈系統的血流量,增加腦的灌注量,治療前大多數急者呈低張波(發作期描記),治療後隨著病情好轉,症狀消失,波形多變為轉折及三峰波,有的可見明顯的靜脈波,提示血管的舒張功能恢復正常。

· 本文摘自《當代名老中醫典型醫案集·針灸推拿分冊》,賀興東、翁維良、姚乃禮總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