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女》:你將獲得寬恕,因為你愛得多

耶穌愛那些深受情慾之害的靈魂,他總是在包紮他們傷口的時候,用傷口本身的香膏浴療傷口。

因此,他對瑪德萊特說:“你將獲得寬恕,因為你愛得多”

1849年,法國作家小仲馬出版了其長篇小說《茶花女》,這是法國文學史上第一次以妓女為主角的一部作品。《茶花女》也是小仲馬的巔峰之作,它使其之後的所有作品都成為陪襯得“綠葉”。

《茶花女》:你將獲得寬恕,因為你愛得多

亞歷山大·小仲馬

小說講述一位名妓—瑪格麗特·戈蒂曼和一名社會上流青年—阿爾芒·迪瓦爾的悽婉愛情。

故事十分簡單,小說一開始,瑪格麗特就以死者的身份出現,在對她的遺物拍賣會上我們得知她曾是風靡巴黎的名妓,但卻度過了極其悲慘的一生。

男主人公阿爾芒後來帶著懺悔般地自責虔誠地回憶了兩人之間的故事。

<1>

他們相識於劇院,阿爾芒屬於一見鍾情,他的朋友R·加斯東告訴他,“您別以為是一位公爵夫人,她只是一個妓女”,不過他不太在意她的身份,醉心於瑪格麗特的美麗,一心想要得到她。

兩年後再見面時,阿爾芒終於鼓起勇氣表明心意,他們在鄉村度過了一段美好又短暫的情侶時光,阿爾芒為愛賭錢甚至打算把從母親那裡繼承來的年金贈予這位情人用來還債。

何況這位情人是巴黎有名的妓女,這樣的流言傳到阿爾芒父親的耳中,愛情便戛然而止。

父親見自己的兒子頭腦發昏便親自去鄉下找到瑪格麗特,善良的瑪格麗特在這種逼迫下作出選擇:為了保全阿爾芒的前途和他家族的聲譽而離開他。

對此毫不知情的阿爾芒誤以為她終究是不能放棄過去華麗的生活,憎恨她的拋棄同時選擇狠狠地報復她——找了另一名妓女做情人。

當阿爾芒從瑪格麗特留給他的信件中得知實情時,瑪格麗特已經在痛苦的折磨中結束了她慘淡的一生。

《茶花女》:你將獲得寬恕,因為你愛得多

《茶花女》劇照

<2>

關於上層社會的青年愛上絕世娼妓的故事情節雖然吸引讀者,但若僅談情說愛容易則會使故事輕易落入俗套的敘事框架,顯得空無一物。

《茶花女》絕非是這種窠臼之作,它之所以引起強烈反響在於有著妓女身份的姑娘卻擁有至純至潔的高尚心靈,在她肉體墮落的一生中仍然存有對嚴肅愛情的嚮往和為了這個愛情至死不渝的節操。

事實上,當人們驚詫於她的道德時已經在心裡唾棄過她身份的墮落了,他們幾乎堅信出賣肉體的娼妓只有被腐蝕的心靈,而“高貴”、“崇高”、“信仰”這些榮光的形容同她們放縱的生活毫不相干。

我想小仲馬正是想替像瑪格麗特那樣的女人去控訴,他在書中多次提到對這些女人的同情和憐憫,可憐她們相同的歸宿。

法國文學家莫泊桑在其小說《羊脂球》中,同樣對妓女表示讚美與同情,歌頌她們高尚的自我犧牲精神,相對地諷刺了上流社會顯赫身份下的偽善和無恥。

若是與瑪格麗特的其他公爵、子爵情人相比的話,阿爾芒絕對不算出色的上流人士,他靠著母親的年金雖然不愁度日,但是要支撐瑪格麗特極其奢侈的生活品質是遠遠不夠的。

但阿爾芒並不是單純想做她的情人,他只是想得到她而已,這種想佔有的心理區別於當時巴黎流行的情人交際,而是一種愛情。

悲劇的是阿爾芒的愛情帶有一種“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初戀味道,這與他一向“健康”的生活經驗有關,一個是漫步在陽光下的翩翩少年,一個是受盡人間極苦的娼妓,如何能有對等的愛?

瑪格麗特曾對他說,別人都是為了他們自己才愛我,而你是因為我才愛我。

其實不是。

阿爾芒瘋狂的嫉妒心、報復心和脆弱的自尊心都與其信誓旦旦的愛情宣言背道而馳,或許,他滿足的也只是自己罷了。

這一難解的悖論也經常出現在我們的感情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都是一頭扎進愛情中自憐自惜,在“自我”的感情中掙扎,早已意識不到對方的付出和犧牲。

如果阿爾芒能多一點執著和理解,也許結局就會被改寫。

瑪格麗特:為他斷絕與公爵的聯繫,失去經濟來源;賣掉馬匹、首飾、開司米披肩還債;在面對阿爾芒父親時為了他的家族最終妥協......

阿爾芒:嫉妒公爵;不願白受她的恩情;儘管發誓不干涉她但仍不能接受她從前的生活方式,對於瑪格麗特的離開進行瘋狂報復......

瑪格麗特這種自我犧牲純粹緣於愛嗎?

也不盡然。

她在留給阿爾芒的信中說

迪瓦爾先生對我像父親般得態度,使我對他產生了純潔的感情,我要贏得這個正直的老人對我的尊敬,我相信以後也必定會得到您對我的尊敬。

所有這一切都在我心裡激起了一個崇高的念頭,這個念頭使我在自己心目中變得崇高起來,並使我產生了一種從未有過的聖潔的榮譽感。

瑪格麗特對自己身份的卑微感使她在愛情面前有種近乎英雄主義的殉道感,她把這種犧牲看做對自己縱情聲色的一生的救贖,為這錯誤得到洗禮而自豪。

然而崇高的犧牲之後,愛卻無法消失,在生命即將結束前,忍受思念之苦和病痛的瑪格麗特說

我幾乎後悔當初聽了您父親的話,如果我早知道我在您未來只佔用一年的時間,我可能不會放棄跟您一起度過的願望。

《茶花女》:你將獲得寬恕,因為你愛得多

《茶花女》劇照

<3>

無論怎麼看,他們之間懸殊的身份就註定這隻能是一場無疾而終的悲劇。

十九世紀中葉到二十世紀初,在法國湧現了大量以交際娛樂和妓女為創作背景的繪畫、歌曲、文學作品等藝術,“他們讚揚歌妓、舞者、飲苦艾酒”等身份低賤的人,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社會對這一階層的強烈排斥和鄙視。

所以即使瑪格麗特拒絕接受妥協,堅持愛情也必然不能得到社會和家庭的認可,這種犧牲反而使她成為阿爾芒一生中永遠聖潔的光。

《茶花女》:你將獲得寬恕,因為你愛得多

瑪格麗特原型

小說裡的阿爾芒也是現實中的小仲馬,瑪格麗特的原型名叫瑪麗·杜普萊西,但是作者還是選擇美化他的女主角形象,讓她成為永遠的“白玫瑰”。

小仲馬臨終前曾要求家人把他葬在巴黎蒙馬特公墓,1895年,作者辭世,就葬在距離“茶花女”不到100米的地方,從此與她長眠。

瑪格麗特曾日記裡寫到,我們一定是上輩子做了太多錯事,所以天主才會使我們這一生充滿曲折痛苦的煎熬。

我想如果耶穌存在,必會對她說:你將獲得寬恕,因為你愛得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