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犯錯,到底該不該打罵懲罰?來看看這些名人童年的啟發


“熊孩子”犯錯,到底該不該打罵懲罰?來看看這些名人童年的啟發


“熊孩子”犯錯,到底該不該打罵懲罰?來看看這些名人童年的啟發

“熊孩子”犯錯,到底該不該打罵懲罰?來看看這些名人童年的啟發

✎我們不能為了懲罰孩子而懲罰孩子,應當使他們覺得這些懲罰正是他們不良行為的自然後果,懲罰是高難度的教育技巧。——盧梭


“熊孩子”犯錯,到底該不該打罵懲罰?來看看這些名人童年的啟發

2010年3月,浙江嘉善5歲的小香因背唐詩發音不標準,放棄糾正,媽媽氣急敗壞地毆打了孩子的後腦,致其第二天清晨死亡。

2010年6月,西安劉某得知孩子考試70分後,當場毆打兒子,致其第二天上午死亡。

2012年8月,樂清一名6歲女孩子因房間太亂、不聽話捱了父親的打,還被罰原地跑步,斷斷續續長達6個小時的體罰致死。

2012年12月,彬縣男孩因威脅恐嚇同學並索要錢財而被父親用皮帶毆打,意外致死。

2018年1月,江蘇某小區9歲兒子弄丟了手機 ,媽媽在教育時疑失手將其打死。

......

生命往往就是意想不到的脆弱,失手的家長們不但要面臨法律的制裁,更會揹負一生的精神枷鎖,而這,才是真正無法承受的無期徒刑。

“熊孩子”犯錯,到底該不該打罵懲罰?來看看這些名人童年的啟發

孩子犯了錯,當然要好好管教,但是“管教”的重點是在“教”,而不是在“管”上下重手。懲罰是必要的教育手段,是為了引導孩子正向發展,不是父母洩憤的方式,打孩子之前一定要三思而後行,否則這個後果孩子承受不起,我們更承受不起。後文會著重介紹如何溫和有效地懲罰孩子,希望暴力管教的悲劇不再發生,願愛有尊嚴,愛能剋制。


“熊孩子”犯錯,到底該不該打罵懲罰?來看看這些名人童年的啟發

不妥當的懲罰不但會造成身體傷害,還會導致親子關係割裂,影響孩子身心健康發展。懲罰是一個需要更高技巧的教育手段,也是一門藝術,非常考驗家長的智慧,看看下面這些歷史名人的“花式懲罰”故事,也許會有不少啟發。

❶約翰·麥克勞德的“正向受罰”

諾貝爾獎獲得者約翰·麥克勞德發明了胰島素,在他小時候上學的某一天,突然想看看狗的內臟長什麼樣,於是和同學偷偷套了一條狗宰了,把內臟一個個地分割來觀察,不料,這隻可憐的狗居然是校長的狗,校長知道後,非常惱怒,決定“懲罰”這個小男孩,要求他畫一幅狗的骨骼圖和一幅狗的血液循環圖。小男孩畫的這兩幅畫至今還珍藏在英國亞皮丹名人博物館中。

“熊孩子”犯錯,到底該不該打罵懲罰?來看看這些名人童年的啟發

校長的高明懲罰,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犯了錯,但又用自己的寬容保護了孩子的好奇心,引導孩子從健康的方向發展自己的特長。校長看到的不是孩子殺了他的狗,而是孩子在生物生理學上的好奇心,對比下我們自己,是否能在孩子犯錯的時候,透過我們的惱怒看到錯誤的正面,比如透過滿牆壁的塗鴉看到孩子的創造力。

❷馬尼拉勒的“自我懲罰”

聖雄甘地的兒子馬尼拉勒也是印度家喻戶曉的人物,有一次,他16歲的兒子阿仁開車送父親去幾十公里外的地方會客,約好碰頭時間地點後,阿仁就把車開到了修車廠檢修,然後跑去看電影了,結果就錯過了接父親的時間,遲到了近1個多小時,阿仁怕被父親責怪就撒謊說是修車耽誤了時間,馬尼拉勒早就向修車廠確認過了,於是當場戳穿了孩子的謊言,但他並沒有責怪兒子“孩子,你做錯了事卻沒有承認的勇氣,是我管教無方,所以我決心自己走路回去,邊走邊反省”。夜色已黑,父親走在前面,兒子只能開著車跟在後面為父親打燈,五六個小時才回到了家,父親艱難行進的背影給了孩子最深刻的懲罰。

“熊孩子”犯錯,到底該不該打罵懲罰?來看看這些名人童年的啟發

我們會在意“子不教,父母之過”的社會評價,卻很少用這句話內省,在懲罰孩子之前,不如先反思下是不是我們做的不夠。而“自我懲罰”的前提是愛和榜樣的教育,只有當我們先做到那些我們對孩子提的要求,才有資格糾正孩子,只有當我們是被尊重和愛著的時候,我們的自我懲罰才會讓孩子在愧疚中反思,而這一切的前提就是

孩子也是被我們尊重和愛著的

❸羅斯福的“沉默懲罰”

美國曆史上任期最長的總統羅斯福的兒子6歲的時候,在與來家裡的小客人玩耍的時候撞到了餐桌,把桌上姨媽送的高腳杯摔碎了。當羅斯福聽到響聲趕過來詢問是誰摔破的,兩個小客人都說不是自己,羅斯福的兒子遲疑了一下也說不是自己。羅斯福當然看穿了兒子的謊言,但是他並沒有當面揭穿,而是等待兒子自己主動說出真相。幾日的“沉默懲罰”讓兒子內心備受煎熬,終於忍不住淚眼汪汪地向父親承認了錯誤“爸爸,我知道錯了,您會原諒我嗎?”羅斯福高興地告訴孩子“親愛的孩子,我就在等這一刻呢,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勇敢面對它並不再去犯,爸爸怎麼會不原諒你呢?爸爸和以前一樣愛你”。

“熊孩子”犯錯,到底該不該打罵懲罰?來看看這些名人童年的啟發

孩子試圖掩蓋自己的錯誤說明他其實是知道自己犯了錯的,發出一些我們已經知道他犯錯了的信號,但是不直接揭穿,給了孩子當下的面子以及反思的時間和空間,當他們承認錯誤的時候,給予諒解和鼓勵,比起不犯錯誤,讓孩子明白承認錯誤更有成長價值,畢竟,人的一生,總是會與錯誤相伴。

❹馬克吐溫的“自行選擇懲罰”

美國著名的短篇小說大師馬克吐溫有三個女兒,而他從來米有訓斥過孩子,但她給女兒們制定了一個“懲罰家規”:犯錯了要接受懲罰,但是具體採取什麼方式則有孩子自己提出,經由家長同意後就可以實施

“熊孩子”犯錯,到底該不該打罵懲罰?來看看這些名人童年的啟發

獨裁的懲罰教育看似維護了父母的權威,但卻消耗了孩子的個體獨立意識和自我價值感,讓孩子參與規則的制定,提出合理的自我懲罰方式,他們的執行力會更高,對錯誤的體會也會更深刻。


“熊孩子”犯錯,到底該不該打罵懲罰?來看看這些名人童年的啟發

教育的魅力就在於每個孩子的個性化和每個場景的靈活性,

從來沒有一種教育方法包治百“病”,名人的方法固然有參考借鑑意義,但是也有各自的侷限性,下面再提供一些方法供家長們靈活參考。

❶平靜中斷法

當孩子出現危險性或者攻擊性行為時,用擁抱、規勸甚至命令暫停他的行為,讓他坐在一個不容易讓他分神的“無聊”的角落(比如在家設立一個反省角),提供給他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冷靜地反思自己的行為,向他解釋為什麼要這麼做,讓他知道我們愛他但是不接受他不合理的行為。

針對不同的年齡安排恰當的反省時間,在反省結束後更重要的是耐心的溝通,表達我們對他良好行為的期待,鼓勵他分享自己的反思心得,但是不強迫。

“熊孩子”犯錯,到底該不該打罵懲罰?來看看這些名人童年的啟發

❷忽視不良法

當孩子出現無理哭鬧、撒潑等等不良行為時,在確保孩子安全的前提下,適當給予忽視。如果孩子一旦出現不良行為,我們就停下所有事情去與之周旋,常常就是不知不覺地鼓勵了孩子的不良行為,孩子很容易得出這樣的結論——我的不良行為可以得到父母的關注。

“熊孩子”犯錯,到底該不該打罵懲罰?來看看這些名人童年的啟發

當我們運用“忽視不良法”的時候,也許孩子會在初期不斷試探我們的底線,加大嗓門的哭鬧和撒潑,當他們發現我們是非常認真的時候才會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

但是必須強調一點,“忽視不良法”不是忽視孩子的正常需求,尤其是對小寶寶,“哭聲免疫法”這種不回應需求的方式只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

“忽視不良法”更重要的一點是“重視良好和進步”,當孩子表現好或者取得進步的時候一定要記得表揚他,鼓勵他的好行為。

❸自然後果法

當孩子犯了錯誤,但是這個錯誤並不會威脅健康、觸犯德行、傷害他人,可以運用“自然後果法”,讓孩子為犯的錯誤承擔自然後果,而不是讓我們的打罵成為這件錯事的後果,這才是社會的規則,這才是他們要面對的未來。

比如,孩子不肯按時吃飯,規勸無果後也不要強喂,直接平靜地把飯菜收走,下一頓主餐之前不提供零食,讓孩子感受飢餓這個自然結果;又或者孩子堅持要穿不恰當的服裝出門,那麼當他被大家指點的時候也不要幫他解圍,但是要在事後幫助孩子識別並接納自己的感受,從而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加以改正。

“熊孩子”犯錯,到底該不該打罵懲罰?來看看這些名人童年的啟發

這個方法的前提就是充分地信任孩子有認識錯誤並修正錯誤的能力,我們需要做的只是耐心地陪伴他們,不去催促、嘲諷、責罵、嘮叨、警告或者解救他們,培養孩子獨立面對問題、承擔責任、解決問題的能力。當孩子的情緒需要引導或者主動向我們尋求幫助的時候我們再予以恰當的干預。

“熊孩子”犯錯,到底該不該打罵懲罰?來看看這些名人童年的啟發

旺妞

懲罰方式還有很多,比如暫時沒收心愛的東西、扣除獎勵、口頭警告、紙棒打手心等等,希望每個家長都有耐心為孩子定製個性化的懲罰方案,讓懲罰助力成長,而不是讓他們害怕家長。

孩子一旦犯了錯,不要著急著先處理人,而是教會孩子處理事情,彌補錯誤

,讓他們在錯誤中學習,而不是用打罵讓他們害怕犯錯,進而喪失了探索和嘗試的慾望。

“熊孩子”犯錯,到底該不該打罵懲罰?來看看這些名人童年的啟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