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死後不回老家周口項城為何?和他同父異母的大哥鬧掰了

袁世凱死後不回老家周口項城為何?和他同父異母的大哥鬧掰了袁世凱乃小妾所生,他的生父袁保中正妻劉氏生了長子袁世敦。

1916年6月6日,北洋軍閥頭子袁世凱病死。他揹負了百年罵名,竊國大盜、賣主求榮、開歷史倒車等等,都是些“頂級”的罪名,任何一項都可置人於死地。

中原自宋室南渡後,就沒有出過彪炳青史的一流的大人物。到了二十世紀初,出了箇中華民國大總統,也算是“人起三代之衰”。初是罵和恨,那是教科書的功勞;繼而是懷疑和無言,那是言論漸開的結果;隨著新的史料和證據的出現,相信世人終將對袁項城有全新的認識。

從今日起,為紀念袁世凱身後百年事,周口文化產業網將陸續刊發關於其人系列文章,以供各界評點爭議,歡迎灌水拍磚:

古時中國人愛把某人的原籍當成其別稱,至清代,此風尤甚,如叫左宗棠為左湘陰、李鴻章為李合肥、張之洞為張南皮、康有為是康南海。如此,袁世凱也就被叫成袁項城了。不光朝中的袞袞諸公這樣叫他,連皇帝也如此稱他——有野史稱,光緒皇帝在被囚禁以後,曾“日書項城名以志其憤”——天天在紙上寫著袁世凱的名字以洩心頭大恨。

袁世凱的誕生地就在今天的河南省周口市項城市王明口鎮袁寨村。袁寨,因清朝咸豐年間的1857年袁氏家族看中這塊風水寶地,花巨資買下並在此建寨修府而得名。至於袁氏家族如何看中這塊寶地,繼而遷往這裡,還要從頭說起。

袁氏家族早先並非富豪。後來,袁世凱的叔父袁甲三於1835年中舉後步步高升,後因赫赫戰功屢受朝廷嘉獎而賞戴花翎,穿黃馬褂。之後袁甲三兄弟也都先後做官。袁甲三這杆大旗,使袁家聲威大振,官運亨通。到清咸豐年間,袁家食一品俸祿的6人,二品俸祿的3人,四品俸祿的1人,七品俸祿的3人。“官階步步升高,錢財滾滾而來”,此時袁家也“日進斗金”,漸成鉅富。

清道光年間,袁家丁壯繁衍,在項城已成旺族,全家已近百口人之多,舊宅無法容納,招待鄉紳尤顯寒酸。於是,清咸豐年間,袁家便改四世同堂為各立門戶。

袁氏族人先後多次研討《易經》,又請環境地理學高手實地考察,最後看中了當時叫石腰莊的這塊寶地(今袁寨村),就花巨資買下石腰莊及周圍田產,為避捻軍襲擊,還在這裡修築了寨堡。袁氏家族在原石姓財主的舊宅基上建袁府,先後建房248間,舊居整體按中、東、西三軸線佈局,分東、西三級縱深院落,且院落幽曲相連,形成一片完整且別具風格的建築群。建築群由傳統磚瓦、木材、白灰等建築材料構成,反映了中國古代建築特色。房屋頂脊之處,皆有獅、虎、豹、馬、猴等磚雕,四角挑簷高聳,飾有龍紋獸尖、直指蒼穹,氣勢恢宏。

袁世凱死後不回老家周口項城為何?和他同父異母的大哥鬧掰了

袁世凱死後不回老家周口項城為何?和他同父異母的大哥鬧掰了袁世凱故居

袁寨於1857年開始修寨建府,1858年落成。同年12月袁家遷入寨內,1859年9月16日袁世凱降生在這裡。

而到1916年袁世凱逝世後,他卻並未葬在自己的故鄉,而是葬在了安陽的洹上村。“項城”不回項城的原因,到底是為何呢?

在袁的三女兒袁叔楨在《我的父親袁世凱》一文中,她終於道出了其中的前因後果:“我父親的兄弟姐妹,一共九人。除了我的大伯世敦是嫡出的以外,其餘兄弟五人、姐妹三人都是庶出。我父親的生母是劉氏(亦即生父之妾)……後來,我祖母劉氏死在天津。當時我父親任直隸總督。他請了假,搬運靈柩迴轉項城安葬。但是我的大伯世敦,認為劉氏不過是一位庶母,所以不準入祖墳正穴,可是我父親卻和他爭執了很多次,由於大伯堅決不答應,最後只得另買了新墳地安葬。從這以後,我父親和大伯世敦就不再往來。還由於這個原因,以後就定居在彰德的洹上村,不再回項城老家,直到我父親做了總統,他們老兄弟倆還是不相聞問的。”

袁世凱並非其父袁保中的正妻所生,所以,他的母親死後便沒有資格進入袁家祖塋正穴。袁世凱因生母未被尊重而憤然遷籍,從此一去不回……

敬請關注周口文化產業網(www.zhoukouci.com),小編微信dgf1098(篤行傳媒),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