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会了千年的人物(下) 《世说新语》故事解读之九

真实的华歆是什么样子的?(下)

华歆与王朗——《世说新语》故事解读之九

被误会了千年的人物(下) 《世说新语》故事解读之九

华歆与王朗

上一篇中我们学习了“管宁割席”的故事,也大约明白了,后世人们之所以给华歆恶评的主要原因。这一篇我们要讲讲另外的两个故事,给大家展示一个不一样的华歆。

《世说新语》卷一“德行第一”第十、十一两篇讲的都是华歆的故事,而且都是华歆与王朗的故事。从这两篇来看,我们似乎看到的是一个和第九篇“管宁割席”的故事里面不一样的华歆。

首先说说王朗。这个名字很多人应该都还是熟悉的,特别是熟悉《三国演义》的朋友。对了,他就是那个被诸葛亮活生生的骂死了的曹魏大臣。当然历史上的王朗没有死得那么惨,他安安稳稳的做了几十年的官,最后寿终正寝的。不管怎样,王朗这个人,在汉末三国时期,算得上是一位名士重臣的。

《世说新语》就专门记载了两件事情,把华歆和王朗对照着来写。请看原文。

第十篇。王 朗 每 以 识 度 推 华 歆。 歆 腊日 尝 集子 侄 燕 饮 , 王 亦 学之。 有人 向 张 华 说 此事, 张 曰:“ 王 之 学 华, 皆是 形 骸 之外, 去 之所以 更远。”

这一篇比较浅显易懂,也没有记载很具体的故事。差不多的意思就是说,王朗很推崇华歆,想学习华歆的行事风格。但是不成功,只学了个形式,没能学到精神内核。

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似乎华歆在学识和品行上都要比王朗高出了许多的。

第十一篇。华 歆、 王 朗 俱 乘船 避难, 有 一人 欲 依附, 歆 辄 难 之。 朗 曰:“ 幸 尚 宽, 何为 不可?” 后 贼 追 至, 王 欲 舍 所携 人。 歆 曰:“ 本 所以 疑, 正 为此 耳。 既 已纳 其 自 托 , 宁 可以 急 相 弃 邪?” 遂 携 拯 如初。 世 以此 定 华、 王 之 优劣。

这一篇的故事相对就复杂一些,也非常精彩。我们尝试着用白话文翻译一下。

华歆和王朗同乘一船逃避战难,有一个人请求他们俩带上他一同逃难,华歆准备拒绝他。王朗说:“船里面还很宽敞,为什么不带上他呢?”(看到这里,我们是不是会觉得王朗比华歆更加善良、更乐于助人呢?且慢,继续往下看。)后来有一伙贼人追上了他们,王朗就准备抛弃这个人(这里的意思不是很明确,似乎是说抛弃了这个人就可以消弭祸事的意思)。华歆不同意,他说:“前面我不想带他,就是怕遇到这种情况。既然我们已经带上了他,那就要负责到底,怎么可以因为遇到紧急情况就抛弃他呢?”世人就以这件事情来判断华歆和王朗在道德品质上的优劣。(看起来,这个世人也代表了作者的观点,似乎更加欣赏华歆一些的)

这个故事其实并不是那么好理解,我们也不深入展开了,大致分析一下王朗和华歆在对待别人的态度上的差异就好了。

王朗并不坏,他在面对别人的求助的时候,是愿意伸出手帮助别人的。但是如果帮助别人的举动给他带来了危险或者说造成了损失的时候,他就退缩了。怎么说呢,我觉得吧,我们社会中绝大部分的人,如果能够做到像王朗这样子,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了。

华歆呢?相对而言他的处事就要冷静一些,这主要表现在他第一次面对求助的时候,他会考虑这件事情是否会给他自己带来危险或者严重的后果。我读到这里,不免有一种感觉,总觉得这事情怎么就好像我们现在在马路上遇到了跌倒的老人一样,你总得思前想后一番、做足了万全得准备才敢上去搀扶的。哈哈!

但是华歆有一点是王朗不具备的,这也正是华歆德行要高于王朗的地方,那就是他对“信义”的坚守。他既然已经答应了要帮助别人,那就一定要帮到底,绝对不肯半道而止的,即使是这样的举动会给自己带来危险也在所不惜。这是什么精神?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面一直强调的“义”和“信”。所以,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基本得出一个结论,华歆此人,信义为重,算得上是个君子的。

所以,从这两篇记载的故事来看,我们是不是会觉得,华歆其人,应该也还是不错的呢?

好了,《世说新语》用了三篇文章来讲述华歆其人其事,我们也用了两篇文章来解读其人其事。那么,看完了这两篇文章之后,对于华歆这个人,你的意见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