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戎与和峤谁更孝?《世说新语》德行17

王戎与和峤谁更孝?《世说新语》德行17


17、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王戎与和峤同时遭遇大丧,两人都以孝著称。王戎瘦骨嶙峋,精神疲惫。和峤则一边哭一边礼数周到地守丧。晋武帝对刘仲雄说:“你有没有常去看望王戎、和峤?听说他们哀痛过度,叫人担忧啊!”刘仲雄说:“和峤虽然礼数周到,但精神还好;王戎虽然没按礼数来治丧,但形容憔悴。依我看和峤是以生事孝,王戎是以死事孝。陛下您不必担心和峤,倒应该担心下王戎。“

王戎是之前出现过的,字濬冲,琅邪临沂人。竹林七贤之一。西亚时封安丰县侯,所以又称王安丰。

和峤字长舆,汝南西平(今河南西平县)人。

刘毅字仲雄,东莱掖(今山东莱州)人。

这里只讲到王戎鸡骨支床,与和峤的哭泣备礼好象并没有太大反差。而且王戎是因为虚弱到起不了床才不备礼的吗?当然不是。作为竹林七贤成员之一可没这么简单。

据《晋阳秋》的记载:

戎为豫州刺史,遭母忧,性至孝,不拘礼制,饮酒食肉,或观棋弈,而容貌毁悴,杖而后起。时汝南和峤,亦名士也,以礼法自持。处大忧,量米而食,然憔悴哀毁不逮戎也。”

也就是说王戎不仅不按礼数守丧,还喝酒吃肉,看别人下棋,一切活动和平时一样,只是日渐消瘦、萎靡,用手杖支撑才能起身。和峤虽然一切按礼法来,吃得很少,但精神状态倒比王戎好很多。

这段实际上是在夸奖王戎真孝,然而笺疏里是一定要翻车的。

余嘉锡说:

孝友之道,关于乎天性,未有孝于其亲而薄于骨肉者。而教之与友,友不单行。王戎女贷钱数万而色不悦,必待还钱乃释然。和峤诸弟食其园李,皆计核责钱。二人之重货财而轻骨肉如此。王戎犹可,若和峤之视兄弟如路人,虽不得遽谓之不孝,而其所以事亲养志者,殆未能过从其厚矣。

孝顺友爱这回事,是和人的天性有关,没有孝顺父母而苛待儿女、兄弟的。王戎的女儿借了他的钱,他就满脸不高兴,一定要等女儿把钱还了才有好脸色。和峤的弟弟吃他园中李子都要数核算钱,这两个人如此重钱财而轻骨肉。想必也孝顺不到哪里去。

王戎的吝啬在那时候大概是出了名的。

《世说新语》俭啬篇一共九则故事,讲和峤的一则,讲王戎的四则。说王戎当上司徒以后,既富且贵,却每天晚上和夫人一起在灯下数钱。还有家里李树结的果子好吃,想拿去买钱,又怕别人得了种子,于是把每个核都钻个窟窿再卖。

哈哈!真是有点好笑!

不过,关于“没有孝顺父母而苛待儿女兄弟的“这一点,我倒和余嘉锡的观点不同。爱这东西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用在这里的多一点,用在别处的就少一点。所以孝顺父母的还真就不一定会善待妻儿。

想想海瑞。虽然有些是讹传,但对妻儿好是肯定没多好的。

记得《过把瘾》里,方言离婚后找的女朋友在分手时说:“我看你对前妻都那么好,对我肯定也不会差。结果没想到……”

这是什么奇怪逻辑?

《后汉书•逸民传》讲到的东汉戴良。母亲去世时,戴良的哥哥伯鸾住帐篷喝粥,一切行为合乎礼法。而戴良吃肉喝酒,悲伤时就哭一下。但两人都面容憔悴。有人问戴良说:“您这样守丧,合乎礼吗?”戴良说:“合啊。礼是用来控制性情放纵的,如果性情本来就不放纵,需要谈什么礼呢!吃美味的食物而不感觉味美,所以有憔悴的面容。如果口中吃不出美味,那么吃这些东西是可以的。”和他谈论的人没法压倒他。

这简直是浪费粮食啊!不觉得好吃为什么还要吃?和他说话的人也太弱了吧?

《论语》里,宰说三年之丧时间太长了。孔子回答的是:如果你在丧期内,吃精米,穿锦衣觉得心安,那你就那样做。君子身处丧期的时候,吃再好的东西也觉得好吃,听音乐也不快乐,闲居室内也觉得不安心,所以不那么做。

虽然他之后也说宰我不仁,但这段话单独拿出来看倒是比戴良的诡辩更有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