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還有貨比三家嗎?看看這些行業的商品不對稱體現

我是美髮師,還是說自己的行業,由於我創業失敗過一次,當時就是花了很大的成本去購買置紅利,由於市場的原因或許自己經營發原因,總覺得房租成本太高,後來只得放棄,轉戰去位置成本比較低的小區底商,但是人流量是有限的,人流量不足就導致,經營的侷限就那麼大,

就在我在小區創業的這一年,有糯米,美團的業務員開始找美髮店家合作,免費給店家把店登在團購網上,在團購網上沒多久就有一部分客人找過來,後來他們乾脆把街面的門市轉讓,把高房租的錢投在裝修和網絡上,而店卻開在門市往上的寫字樓裡,這樣既節省了房租成本,又顯得店高大上了,生意異常的火爆,

當我看到這種情況後,頓時感覺自己沒看清趨勢,錯過了好時機,現在由於沒佔到先機,團購網再去做,信息曝光率就費勁了。只得選擇了位置好找,團購排名不錯的同行合作,發展!

這是我感受到的最大的信息不對稱的例子,以前消費者要去做頭髮,設計髮型,就得去街面上去找,位置越好,客人越好看到的,機會就比別人多,而且客人主要看裝修,店面的生意來選擇,因為這是他看的到的,現在客人要設計髮型,會打開團購app找離自己最近的,評價最好的,賣的最多的商家,還有可以查看評價。

很多信息都可以看法清楚。比在街面上看到的信息量還要大!

互聯網時代還有貨比三家嗎?看看這些行業的商品不對稱體現

傳統行業當中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廣泛存在,由於信息不對稱的存在,催生了各層級中間代理人。商品提供方能夠以較低價格提供某一商品,可是受限於信息傳遞的不充分,他並不能將商品信息充分傳遞給消費者,當中衍生出一、二、三層級代理人,利用信息的不充分傳遞,不斷的將商品價格提高。

當然,這個過程還受其他因素的影響,不過信息不充分傳遞也起到很關鍵的作用。

我知道東北某地大米賣5毛一斤,上海要賣5塊。我運一批到上海賣掉,賣的很好。你問,哪裡進的啊?我就是不說。然後賺了一年的錢。現在有了互聯網,人家上網一查,我的大米還沒到上海,他就在淘寶上直接從原產地買了。

在很早的時候外貿公司和個人soho是非常有優勢的,他們憑藉外語優勢、良好的溝通能力和專業知識在國際貿易中賺了大錢。 隨著阿里巴巴國際站、made in China 等B2b的崛起,解決了國內生產商和國外進口商之間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外商在採購產品時對外貿公司的依賴程度下降。他們更願意直接和工廠聯繫。這導致外貿公司生存很艱難。 其實以前外貿公司有優勢主要是國內外供求信息不對稱,外貿公司通過自己語言和參展的機會能更多的瞭解外商的採購需求,從而獲得更多的訂單。互聯網的出現消除了國內供應商和國外買家的信息鴻溝,因此貿易公司會被自然而然的拋棄。

阿里巴巴國際站的成功的代價,就是這些靠信息不對稱發財的個人soho的減少。

在互聯網或者說電商普及之前,手機、電視等等這些東西都沒有固定價格的,這個店這個價,那個店那個價,真的得貨比三家。後來呢,我就知道小米1999,蘋果5288,都是很透明的,不再需要貨比三家,

“貨比三家”,是上個世紀消費者在信息不對稱時代,與商家博弈的重要手段。淘寶時代,變成了“價格排序”。所以很多人罵淘寶。要理解並接受,價格“信息不對稱”的錢,只是某個特殊的歷史時期,才能賺到的。以後靠別的,比如品質,差異化,個性化,來賺錢。

酒吧行業,以前進口洋酒和啤酒靠信息不對稱定倍率能做到很高,現在都必須親民了,然後就靠價格不透明的雞尾酒,以及其他一些手段來增加附加值

商品的信息不對稱體現在方方面面:

1.商品成本 2.商品的質量,3.商品的售前、中、後服務保障,4.行業同類商品的比較排名情況,5.行業的發展情況…等等。

想了很久,目前2C市場基本上不存在信息不對稱行業(互聯網企業基本都進駐了),比如原來買機票信息不對稱,攜程,去哪兒網進來後,現在已經徹底打通票源信息。2B市場很多行業就不一樣了,既得利益者想盡一切辦法捍衛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利益。

比如,甲公司正在招標一個酒店用品採購項目,投標公司基本分為三大類:

1.有內幕消息邀請進來投標的,

2.通過各種途徑瞭解招標信息,主動過來投標的,

3.甲公司叫過來陪標的。第一類公司憑藉內幕消息,早早知道項目具體信息,甚至在甲公司的招標產品技術參數都是他們公司提供的(獨家模具產品),盡大可能提高競爭門檻,實際就是從項目信息,產品參數,製造更多的不對稱信息,使自己獲利。其它同行只能說,水很深。

互聯網時代還有貨比三家嗎?看看這些行業的商品不對稱體現

個人認為,商業的模式到了今天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很多行業之前都是靠信息不對稱來賺錢,守著自己的行業門道,內行人賺外行人的錢。但是,有了互聯網,就有人“按耐不住”寂寞了,想方設法的主動解決信息不對稱,努力討好客戶以獲取用戶信任及忠誠度。所以,一個尚未解決此問題的行業,一旦有人做到了信息對稱,相信會帶來全新的天地。

做獵頭的,獵頭行業主要就是在圍繞信息不對稱來做人才中介的業務,現在在本行業,中低端人才已經通過電商平臺有序進行了,比如:獵聘網,智聯招聘;但是,高端人才、行業頂尖人才,還是很難被電商的方式取代傳統獵頭,一對一服務還是客戶和高端候選人的主選,很難被換代掉。

獵頭行業,就是建立在信息不對稱上的。但高端獵頭,對人要求全面而複雜,不是簡單的匹配平臺可以取代的。

是客戶和高端候選人的主選,很難被換代掉。

菸酒生意的。這個行業特別複雜,做真酒的和做假酒的都在利用信息不對稱,做真酒的會高報價,做假酒的會低於市場批發價、甚至出廠價報價。(有消費者會以超低的價格購買假茅臺、五糧液。)

隨著電子商務的崛起,這個行業真酒價格的信息不對稱被網商打破,比如酒仙和1919等。這直接造成了線下菸酒店的大批倒閉,因為菸酒店的主要利潤是來自高端白酒或紅酒,被電商拉低價格後利潤不足,不能維繫日常開銷。再加上這幾年經濟不景氣和政府三公經費節儉、反腐倡廉的政策,讓這個行業雪上加霜。網絡改變了高端白酒的價格體系,打破了通過虛假漲價獲利的商業模式。目前行業名酒逐漸低價、薄利化,渠道扁平化。

我從信息對稱這個概念出發聯想到了如下幾個點:

1)口碑。像大眾點評,提供口碑信息的平臺有極大的價值,因為它們為消費者解決了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把餐廳的服務、口味、環境等信息情況量化地呈現出來。——互聯網將信息量話,更利於對比。

2)比價。前段時間,朋友去菜場買螃蟹。走進菜市場看到第一家螃蟹攤位就直接購買。我說你不多看幾家對比一下價格,他說沒這個功夫。確實,挨家挨戶比價格是挺耗時的一件事。商家集中在一個菜市場裡還好,但如果商家分散在這個城市的不同區域,對比起來就麻煩的多。這個時候,淘寶的作用就完全凸顯出來了,一搜關鍵詞,所有商品都出來了,比價這件事也變得省時得多。——互聯網節約了信息獲取的時間成本。

3)一個腦洞:未來大數據是否會透明化?大數據對於商業行為的指導意義不言而喻,但是這些數據基本上都掌握在幾家大的互聯網公司手裡。如果大數據能夠完全公開,這講釋放極大的創造力。但同時,在未來,也許數據對於公司來說,其實就是資產。因此,未來或許會出現一場關於大數據是否應該透明的激烈辯論。

互聯網時代還有貨比三家嗎?看看這些行業的商品不對稱體現

像很多貿易商和代理商一樣,信息就是他們的核心資源。他們利用信息不對稱,利用客戶對進口產品的性能,配置,指標,品牌,應用,價格等信息的掌握不充分,來代理或者進口國外商品在國內銷售。

像那些日用品或者快消品,比如奶粉,化妝品,服裝等,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信息已經逐步透明,這些線下或者實體店,已經受到了互聯網的強烈衝擊。隨著價格的不斷降低,為了節省成本,很多實體店也轉入線上銷售,傳統的代理或者貿易商的空間會越來越窄,我自己也一直在尋找新的機會。隨著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現在創業的人士不是互聯網+就是+互聯網。

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能減低品牌信譽構建的投入。

而問題有兩步,一選擇透明化,二創制標準。手機行業,就有許多的標準,出數據,傳透明。許多軟性的商品,尤其是服務業,沒有那麼硬性的標準,這個透明就很難傳達出去。大眾點評不僅是傳播,還創設了一套評分系統,才讓透明成為可能。互聯網的平臺已是一個生活基礎,在此之上能否創設有意義的標準是另一個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