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华县高塘中学的岁月

怀念高塘中学的岁月

作者 雨农

高塘中学是我们整个高塘塬区唯一一所县办高级中学。华县高塘中学始建于清朝末年,其前身为高塘书院。1946年设立初级中学,1959年改为完全中学,1966年改为县办高中。1928年的渭华起义司令部就设在该校“红院”内,现已成为“渭华起义纪念馆”。原陕西省第一任省主席,原驻苏大使潘自力同志(陕西华县高塘镇枣园村人),原国家奥委会主席钟师统同志(陕西华县高塘镇吉家河人)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早年都曾在该校学习并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怀念华县高塘中学的岁月


高塘远处县西南25公里的塬上,校园占地面积55亩,校址在高塘镇东南。学生来县城上中学,困难诸多,为便利学生计,地方热心教育贤达,拟议设立高塘中学久矣,于民国三十年(1941)中学筹备工作就绪,准备开学。后因将柿村小学校产山场归中学,发生大纠葛,在丰镇乡公所(今高塘镇)双方动武,理事 1 人被打死,中学遂停办。民国三十四年(1945)参议员侯良弼等在县临参会提议复办。经大会通过,呈报教育厅,但未获准。民国三十五年(1946)再经侯理宰、张泰生等奔波,提经县参议会决议,同意复设,遂组成建校委员会,决定借用丰镇乡第二中心国民学校为校址。此处原是玄君庙,清光绪末年高塘书院曾设于此,清末教育改革时改为学堂,是华县最早改办学堂之一。民国时改为高塘小学(简称高小),民国三十年(1941)改中心国民学校。后中学不断扩充,小学迁校于高塘镇原启文女校旧址(今高塘镇初级中学)。


怀念华县高塘中学的岁月



民国三十五年(1946)首任校长经省政府委任张知道充任,开办费 300 万元,招生两班,学生 100 余名,教师 11 人,开学上课。是年秋,李先念部队出箭峪到高塘,因受反宣传影响,该校11月迁集太乡(今圣山乡)。后返回,得高塘四乡之助,扩大校址,筑建围墙百余米,校长牛振业。解放前夕,学生 6 班, 335 名,教职员 27 人。

1949年5月23 日华县解放,人民政府接管派蔡文甲任校长,校名为“华县第一初级中学”。

1951 年土改时,拆搬附近庙宇房木,建宿舍 18 间。 1952 年徐振化、周于德先后继任校长。


1958 年党进贤任副校长,主持校务。 1959 年张三民任学校党支部书记兼校长,并设高中两班,连同原有初中三个年级巧班,共 17 班,改校名为“华县高塘中学”。

我是一九八八年进入高塘中学九O级一班学习的,班主任是一位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年轻帅气小伙,代我们语文,言谈举止间既有塬上人的淳朴善良,更有都市年轻人的洒脱与阳光,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尤其他的古诗文教学,深入浅出,生动活泼,令我受益匪浅。尤其是他的板书,规范标准,笔迹隽秀,加深了我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理化老师也是两位年轻的老师,虽然是刚刚执教,站在讲台上自信满满,声情并茂,把枯燥无味的符号原理演绎的活灵活现,引人入胜,提升了我浓厚兴趣,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怀念华县高塘中学的岁月


班上的同学都是从塬区几所初中通过考试选拔的优等生,开学一个星期后,大家便由陌生变得熟悉起来了。塬上长大的孩子是真诚朴实的,我们这些农村土地上长大的孩子还没有离开黄土地的经历,身体上依旧弥漫着泥土的气息。随着岁月的飞逝,很快我们便成为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陪伴我度过了短暂难忘的岁月。

我们住校生每周步行回家两次,带来家里人做的干粮和腌的咸菜,开水泡馍就咸菜就是我们一周的主食,那些年是没有小方便食品的,所以吃上母亲亲手做的可口的热饭便成了每次步行十多里路回家的不竭动力,走过了一段难忘的风雨旅途。

怀念华县高塘中学的岁月


虽然我在高塘中学呆的时间很短,但这段日子里的老师和同学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记忆和美好的回忆,成为了我人生旅途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