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宋郊坛下官窑 】

【 南宋郊坛下官窑  】

郊坛为古代祭祀所筑的土坛,设在南郊。今杭州市乌龟山顶现仍有郊坛遗址,通往山麓的宽6米的道路,现仍称为御道。《咸淳临安志》记载有“青窑器在雄武营山上、圆坛左右”的内容,说明南宋末期第六代皇帝度宗咸淳时,在雄武营山上和圆坛子尚有两处青瓷窑。可知修内司窑直到南宋末期一直烧制青瓷。雄武营山窑,据查在皇城西北可能就是修内司窑。文中称在圆坛左右的窑即郊坛下窑。郊坛下官窑创立的时间应该不晚于嘉泰四年(1204年)。

20世纪初,在今杭州市南郊乌龟山发现了郊坛下官窑遗址。该窑址坐落在杭州市上城区。东北距皇城两公里,西面紧邻八卦田,窑址三面环山。1956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窑址南部进行了首次发掘,1985~1986年,南宋临安城考古队又对窑址进行了全面的考古发掘。后来又进行科学挖掘,发现大量实物资料,並在窑址上建立了南宋官窑博物馆。这座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在古窑址基础上建立的陶瓷专题博馆。

郊坛下窑器特征;

据慈溪上林湖南宋低岭头窑的考古发掘研究,低岭头窑产品是直接承袭北宋汝窑工艺,郊坛下官窑的产品又是承袭低岭头窑而来。

郊坛下官窑器型以陈设用瓷为主,有文房用具,也有日用器皿及装饰瓷,有如尊、壶、琮、炉、瓶、洗及碗、碟等。从瓷器胎与釉的厚薄对比而言,有厚胎薄胎厚釉两类。一般讲碗、盘、蝶杯等小型器皿薄胎者居多。觚、炉、瓶、花盆等较大较高的器物则以厚胎者居多。釉色有粉青、灰青及米黄等色,还有珍罕的蜜腊黄(或枇杷色)珍品。胎色有黑、灰和米黄等色。

大部分器物有紫口铁足的特征,胎体不属于瓷质,属陶质。有薄胎薄釉与薄胎厚釉器,前者用支钉支烧,后者为圈足垫饼烧 。为了使器身全部敷釉,盘洗等器一般都以支钉装烧,唯支钉较汝窑为大且粗,数目甚至有多达二十枚者。厚釉瓷器胎体薄如纸,施釉在2次以上,多者达4次,装烧时往往将圈足底部釉层刮掉,再垫上垫饼,釉层不致粘连而报废。釉面多开片,分大片与小片。开片纹形成是由于高温条件下胎与釉的膨胀系数不同所致。薄釉器多开小片纹,厚釉器则多开大片。官窑器带款铭的很少,主要有 “官”和“郊坛下官窑”等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