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2019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策展人

对话2019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 | 吴洪亮:我始终在做一个展览

吳洪亮

WU HONGLIANG

策展人,1973年出生於北京,1996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現任北京畫院副院長、北京畫院美術館館長、北京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美協策展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全國美術館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採訪人_於海元

庫藝術=庫:所謂“有趣的時代”,您怎麼來理解?

吳:本次威尼斯雙年展的主題出來之後,也引起了一些爭議。在我看來,這個主題和當今時代現狀是有關係的。我是做歷史研究的,如果倒推一百年,今天的某些狀況和當時有點相像,每當人類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狀態,就會面臨新的問題。“願你生活在有趣的時代”,主策展人引用上世紀30年代張伯倫說出這句話,無論是訛傳抑或咒語,當時一定是有所指的。後來我們目睹了二十世紀經濟危機、二戰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發生。

今天我們也面臨新的危險,全球化陷入瓶頸,科技發展進入新的時代,每天都有人談起“人工智能”“5G”“活到120歲”等等話題,這都是人類發展前所未有的新階段,我們應該用什麼態度去面對?“有趣的時代”,這句話背後有正能量的一面,也有令人擔憂的一面,這是一個有意味的幽默。

庫:“Re”和“睿”,從漢字與英文發音的角度,去打通或者主動構建東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差異與分歧,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想法,某種程度上其實凸顯了中國文化所具有的多元屬性。

吳:應該是有的。我們說中國文化綿延五千年甚至更加久遠而沒有斷裂,一定是有它的理由。我是研究二十世紀美術史的,回觀歷史你會發現中國文化有一些主線其實從來沒有變過,每當面對新的問題的時候,中國人很懂得如何從過往中尋找新的動能。我經常說一句話:從尋根中尋找力量。尤其在今天當中國初步解決了經濟和國力上的問題之後,你會發現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和對傳統的尊重明顯上升,開始對自己文化中的優勢部分進行重新的研究和彰顯,這個過程是很清晰的。

其實在世界上也是如此,比如為什麼會有文藝復興,為什麼發生在意大利?復興什麼?古希臘、羅馬的文化力量是否會對今天人類的發展有所幫助,我們是否應該去重新學習和研究?這些問題都是很有意味的。

庫:藝術家如何選擇?上屆威尼斯中國館主題為“不息”,探討的也是當代與傳統之間的關係,看來這也是時代的主題。您認為本次會有何區別?在哪些方面會拉開差距?

吳:這一屆和上一次面對的社會問題有些不同。上一屆威尼斯雙年展主題是“藝術萬歲”,你會看到在短短兩年以前,大家還在狂歡於全球化帶來的喜悅和對未來光明的想象。到了這一屆的“願你生活在有趣的時代”,其實是有點沉重了。上一屆邱志傑老師的策劃“不息”,對應的已經非常好了。這次也有人問我為什麼是你來策展?我雖然一直在做歷史研究,策劃20世紀的展覽,但在我看來所有的策展都有一個前提,就是研究工作。我一直也在用當代的方法和思維做歷史研究,對於當代的研究我也是放在歷史中去思考的。

恐怕跟浸淫在當代藝術風口浪盡上的人不太一樣,對當代藝術的發展我更像是一個旁觀者,或者說是一個研究者。我花最多的時間來研究中國當代藝術的“前史”,也可以說是“前’85”的歷史:為什麼中國當代藝術會變成今天的樣子?藝術家的創作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狀態?我在追尋它的根源。

“睿”的提出,對我是習慣性的。包括在新聞發佈會上我開玩笑說沒覺得這是一個新的展覽,我始終在做一個展覽——試圖尋找藝術家及作品更原本的力量。藝術家的選擇也基本上是關於“本源”的體驗,我稱之為感知的體驗、日常的感悟、文明的偶合。

我甚至在追尋人類原初還沒有那麼強的民族性的東西,比如說巖畫、橋等等,在做大數據的時候,會發現世界各地很多東西如此之像,使我們驚訝。比如說費俊的作品是對於威尼斯的橋和中國乃至世界上其他地方的橋的呼應,尋找人類的相同來構建彼此溝通的可能。“橋”本身也是一個隱喻,“橋”成為這個展覽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費俊的作品借用的手段是新媒體,但我認為他的藝術的精神是“睿”(Re)的。他的作品名字叫“睿尋”,其實就是“research”,研究的意思。

藝術家耿雪原先學習雕塑,她的成名作《海公子》《米開朗基羅的詩意》等等,大家都非常熟悉。她是少有的能把敘事說得很當代又有意味的藝術家。她專門為此次展覽創作的作品,名叫《金色之名》。這件作品的創作過程其實就是她醞釀寶寶出生的過程。說的直白一點,這件作品就是一位女性對於生命的理解,是對於人之初和人類命運輪迴的認識。

陳琦老師的作品與水有關,我們都知道“水”和生命、人類的關係,和中國、威尼斯的關係。包括作品《別處》,是基於對“蟲洞”的體會。人類發明了文字和書,書又被小蟲子給吃了,藝術家覺得這個洞挺好看,挺有內質的,把它轉化為了作品,整個過程是很有趣的,在我看來這都是回到原初去思考的過程。

何翔宇的作品關於“口腔”。他目前生活在德國,出國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語言問題。換一種語言會發現你的口腔發音、舌頭、牙齒的運動都不一樣了。他的展覽現場就是一個放大的“口腔”,讓人去體會和觸碰。作品可以觸摸,而且做了非常厚的肉粉色的地毯,走上去會有一種軟軟的搖晃的失重感。這些藝術家的作品都跟主題貼的非常近,對文明原初的認識,對生命原初的認識,對身體原初的認識等,在我看來都是“睿”(Re)的。

我有一點與邱老師的策展不同的是,上一屆是運用文化思維、歷史邏輯來策展,而這一次如果單從作品角度講都看不出是哪個國家的作品,但是其中有東方的思維。包括這次的展覽空間是借鑑了東方園林和西方建築的很多概念,構成一個立體長卷式的空間,但直接看上去又不像中國園林,雖然我會借鑑“借景”“移步異景”等方式,但用的已經不是中國園林的符號。我希望帶給觀者東方性體驗的同時,在視覺上是國際化的。

庫:面對今天的新問題,回眺或許才能獲得由“Re”及“睿”的洞察。這是否也意味著您試圖通過對傳統的重新解讀獲得新的,甚至超越國族、地域界限的更大的智慧?

吳:我可能一直在做這件事情。“Re”翻譯成中文,有“回”的意思。我曾經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給王天德老師策劃過一個展覽,就叫《回》。那天向一位外國朋友解釋,我就給他寫了中國的“回”字,“回”字放到北京就很好理解,就是皇城套著宮城。年輕的時候,我討厭所有的牆,認為牆就是壁壘,都是“圍城”,包括對所有以往的東西都在質疑,都想去擺脫。但今天突然故宮“火”了,這裡除了故宮本身的能量,不得不說也是中國進入這個時代的一種共鳴。就如同這個“回”字,如果把它立起來,就是通向未來的一道道門。你以為通過這扇門走向的是過去,但也可能通向的是未來呢?當你把自己的思維方式打開,過往的歷史中會有新的發現,我一直堅信這一點。

我在北京畫院可能平時老東西看得多,但同時我有一隻手一直在做幫助年輕藝術家的工作。今日美術館正在舉辦的《找朋友》的項目就是幾年前高鵬館長和我發起的。當時我們發起了一種模式,這個模式今天生長的非常好,我也很欣慰。我一直在尋找的工作狀態就是對傳統要了解,對年輕人的東西要了解,然後尋找自己的角度和切入點。

所謂的“回”,並不是我要變成“老古董”,而是在回去的過程中找到新的東西,和當下的現實生活之間進行對照,然後思考自己到底要怎樣去做。

对话2019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 | 吴洪亮:我始终在做一个展览
对话2019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 | 吴洪亮:我始终在做一个展览

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搭建方案

对话2019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 | 吴洪亮:我始终在做一个展览
对话2019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 | 吴洪亮:我始终在做一个展览

陳琦

CHEN QI

1963年生於南京。

美術學博士。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館展覽評審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版畫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國家畫院版畫院秘書長,中國人民大學特聘教授。

其作品連續獲得第七、八、九屆全國美展銅獎及優秀獎,第十三屆版畫展金獎及第五屆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優秀作品獎。陳琦的作品分別被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廣東美術館、江蘇省美術館、浙江美術館、湖北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國父紀念館、關山月美術館、深圳美術館、哈爾濱藝術宮版畫博物館、英國大不列顛博物館、英國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館、英國牛津阿什莫納博物館、英國蘇富比藝術學院、紐約國立圖書館、日本福崗美術館、奧地利維也納青年美術館、歐洲木版畫基金會等機構收藏。陳琦曾出版《版畫技法》、《陳琦畫集》、《陳琦木版畫集》、《時間簡譜·陳琦1983-2013》、《刀刻聖手與繪畫巨匠—20世紀前中西版畫形態比較研究》等。

对话2019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 | 吴洪亮:我始终在做一个展览

作品:無去來處

对话2019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 | 吴洪亮:我始终在做一个展览

作品:別處

对话2019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 | 吴洪亮:我始终在做一个展览

作品 :2012 生成與彌散

对话2019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 | 吴洪亮:我始终在做一个展览

費俊

FEI JUN

1970年生於中國湖北荊州

曾就讀於美國阿爾弗雷德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電子綜合藝術專業並獲得碩士學位。現任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藝術+科技專業方向教授,某集體首席創意總監,北京媒體藝術雙年展策展人。

他以藝術家、設計師和教育者的多重身份致力於藝術與科技研究、教育和實踐,他的藝術實踐主要關注由虛擬和實體空間的共同構建的混合空間;他的藝術和設計作品多次展出於國內外畫廊、博物館和藝術節,並榮獲了德國IF設計獎、紅點設計獎、德國設計獎和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大獎等榮譽。

对话2019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 | 吴洪亮:我始终在做一个展览

《睿建》世界效果圖320a

对话2019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 | 吴洪亮:我始终在做一个展览

《睿尋》app效果圖2

对话2019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 | 吴洪亮:我始终在做一个展览

睿建中國館現場-ipad點位

对话2019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 | 吴洪亮:我始终在做一个展览

耿雪

GENG XUE

耿雪 1983生於吉林,現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作品主要包括陶瓷、雕塑和影像等。

耿雪作品被諸多重要國內外公共機構收藏,作品受邀參加世界各地藝術展,諸如2018年第21屆悉尼雙年展;2016年 “延伸的感官”B3 移動影像雙年展,德國法蘭克福應用藝術美術館;2015年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China 8”大型中國當代藝術展,德國藍布魯克美術館;2014年韓國釜山雙年展;2009年《麻將》中國當代藝術展 , 美國加州伯克利美術館與太平洋電影檔案館;2007年韓國仁川國際女性藝術家雙年展等。

对话2019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 | 吴洪亮:我始终在做一个展览

《金色之名》耿雪2019 視頻截屏11/ 攝影:劉大鵬

对话2019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 | 吴洪亮:我始终在做一个展览

《金色之名》耿雪2019 視頻截屏14/ 攝影:劉大鵬/泥塑:甘浩宇

对话2019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 | 吴洪亮:我始终在做一个展览

《金色之名》耿雪2019 視頻截屏19/ 攝影:劉大鵬

对话2019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 | 吴洪亮:我始终在做一个展览

何翔宇

HE XIANGYU

1986 年生於遼寧省

何翔宇的創作實踐可以被視作各類個體、社會和政治主題的材料測試場和觀念實驗室。作為一名在中國迅速城市化時期成長起來的藝術家,何翔宇嘗試由物體間的轉化體現或引導感知。他曾入圍2014年平丘克“未來世代藝術獎”決賽,獲得2016年CCAA年度“最佳年輕藝術家獎”以及2016年的“ARTNET新銳藝術家獎”。曾參與的主要展覽及展映包括:“全球都市1.5: 延展智慧”國際藝術雙年展(2018);“故事新編”電影展映項目(電影作品《The Swim》放映),古根海姆美術館,紐約(2017);卡蒂斯特藝術基金會“土與石,靈與歌”亞洲藝術巡迴群展(2016-2018);里昂雙年展,里昂(2015);上海雙年展(2014);橫濱三年展(2014);釜山雙年展(2014)等。

对话2019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 | 吴洪亮:我始终在做一个展览

作品:我們所創造的一切都不是我們自己

对话2019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 | 吴洪亮:我始终在做一个展览

作品:我們所創造的一切都不是我們自己

对话2019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 | 吴洪亮:我始终在做一个展览

作品:我們所創造的一切都不是我們自己

《庫藝術》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垂詢電話:010-84786155

2018年度藝術人物

ARTISTS OF 2018

隆重揭曉

應天齊|當代與民間

徐仲偶|大我人生

隋建國|十年

陳堅|讓內心豐滿

白明|當代只有個體

黃淵青|“元”繪畫

張恩利 |內心的自由

陳文令|絕地生花

鄔建安|無妄

長按下方二維碼獲取藝術文獻

點擊“閱讀原文”獲取《庫藝術》最新書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