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走得是群眾路線,為什麼沒有取得最後成功?

劉備走得是群眾路線,為什麼沒有取得最後成功?

劉備自從起兵,就一直高舉一切為了天下蒼生黎民的大旗,做的還是很成功的。不管是援助徐州,還是攜民渡江,幾十萬百姓追隨,不但將帥一心,而且將軍也戰不惜命。

可是,劉備既然做到這樣成功,為什麼依舊沒取得最後的成功呢?這就需要從好幾個方面來加以綜合分析:

第一,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劉備對黎民百姓好,一切為了天下黎民蒼生的大旗舉得也很高。可曹操在這方面,做的比他更好。曹操為了解決軍糧問題,不是加大徵收的分量,而是首創了駐軍屯田,不但解決了軍糧,而且還讓百姓真正得到了實惠。而劉備因為一直沒有固定地盤,所以他的大旗對老百姓來說更多的時候只是口號,對百姓來說就是一個畫餅。

劉備走得是群眾路線,為什麼沒有取得最後成功?

第二,背景和人脈很重要。曹操一直在朝為官,不但家族勢力龐大,而且人脈也比較廣,而劉備起兵前一直都是織蓆販履,在實力和人脈上落後了曹操好大一截。當劉備還在四處奔波的時候,曹操就已經頒佈唯才是舉令聚集天下人才了。時間上比劉備佔了先機。雖然劉備以皇叔作為招攬英雄的一個政治招牌,但曹操直接挾持了天子,比劉備的招牌更硬,更直接,更好使。

第三,由於曹操先行一步唯才是舉,帳下聚集了大量的人才,在一些重大問題上可以集思廣益。而劉備人才匱乏,意見比較單一,往往會出現偏差。比如,同樣的問題,曹操的謀士可以提出好多意見,供曹操參考選擇。而劉備方面往往都是諸葛亮一個人的主意,近乎一言堂。

劉備走得是群眾路線,為什麼沒有取得最後成功?

第四,法度與人情不可混亂。曹操的執法比劉備嚴明。對影響全局的事情,曹操嚴厲追究絕不姑息,哪怕是愛將夏侯惇、曹洪,都要斬,雖然最後只是做了個樣子,但震懾是很大的。而劉備方面幾乎沒有什麼懲罰,頂多責怪幾句。張飛丟失徐州、關羽放走曹操,都只是說說而已。這就讓軍令的嚴肅性大打折扣。好像制度都是給別人定的,不是給關張的。

第五,臨危決斷重協調。劉備的決斷能力比曹操差很遠。曹操聽取了別人的建議之後,自己進行甄別之後迅速拍板。而劉備雖然能接受意見,但對錯誤缺少協調能力。比如魏延,明知道諸葛亮對他有偏見,但他臨死都沒有給解開疙瘩。

劉備走得是群眾路線,為什麼沒有取得最後成功?

第六,主帥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劉備心理承受能力比曹操差,有些輸不起。曹操也不是常勝軍,一生打敗的戰爭很多,好幾次都輸得一塌糊塗,可還是談笑風生,有點大不了重新再來的氣概。而劉備,小戰役失敗還能承受,可是夷陵大戰,自己就徹底洩氣,更別說鼓舞士兵了。

第七,地理優勢只管重要。劉備在地理上不佔優勢。雖然西川是天府之國,可比起中原,還是比較貧窮的。總歸那是個偏遠的地方,在發展經濟和募兵上,相對中原都相差甚遠。

劉備走得是群眾路線,為什麼沒有取得最後成功?

總之,一場戰爭,不管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取得最終勝利,都是多方面綜合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絕非某個單一的方面所能決定的。綜上所述,劉備雖然路線確定的沒錯,而且也執行了,但綜合因素的配合上,依舊處於劣勢,所以,不能取得最終勝利,也就見怪不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