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它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醉墨客林世偉


這些評論,誰的是正解?從這些非對非錯、非錯非對、此對彼錯、彼對此錯的爭論中,應該聽誰信誰的?學習古文還有意義沒有?這些繞口令、拆句式的解釋現在的年輕人還有幾個人願聽?這經那道這家那訓可休矣。毛澤東思想既博大精深,又深入淺出好學易懂,一句簡單的: 為人民股務,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完全徹底為人民服務。應是我們的為官做人宗旨。毛澤東的哲學思想,更是指導我們的科學實踐,"中子"就是根據毛主席一分為二的哲學觀點新發現的,當時科學界亦定為毛氏粒子,毛澤東主席不同意,後定為中子。近代的、白話文有這麼好的人文科學,科技科學等知識不學,非去鑽那似是而非的古文?毛澤東思想才是我們解決各種問題的金鑰匙。


用戶5529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慾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真正看懂老子哲學《道德經》的人不多……

世界客觀運動規律是可以用來遵循實踐和操作運用的,但永遠都沒有固定的操作運用格式。

對世界客觀運動規律的意識認知是可以進行人為理論解釋的,也永遠都沒有唯一絕對的標準學術理論來表達。

沒有意識認知到這些客觀運動規律之前,世界事物的客觀運動規律就已經存在了。意識認知到了這些客觀運動規律之後,就能識別和分辨這個世界豐富多彩的各種事物屬性特徵了。

因此,人們常常可以隨意無目的的去享受這個世界客觀運動規律自然形成的舒適美妙;也常常可以主觀能動有目的的去探索研究這個世界的各種客觀運動規律,來分析解讀這個世界客觀運動規律的各種適用範圍或者具體演繹過程。

無論是無目的順其自然體會到的自然天成客觀運動規律認知,還是主觀探索研究掌握得到的各種客觀運動規律知識,都是來自於對這個世界客觀運動規律固有存在的意識反映,只是人們對於運用客觀運動規律不同操作方法使用模式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和認知角度而已!

這種對世界客觀運動規律的探索學習也叫做科學研究,不斷進行反覆的科學研究和反覆的科學探索,是人類掌握和了解這個世界一切美好事物的起源。

老子在這一章直接點明《道德經》就是一門探索研究世界客觀運動規律和事物固有屬性狀態的學問。根據全篇內容結構可以看出,其中“道經”主要闡述關於世界客觀存在運動規律的學術理論研究,“德經”主要闡述關於事物固有屬性狀態、特長特徵、功能用途等等辯證關係的學術理論研究。

《道德經》是地地道道闡述如何掌控運用世界客觀運動規律和事物固有屬性狀態支配權或所有權的一部哲學學術理論研究文獻!

第一個“道”是指世界物質所具有的客觀存在的運動規律,是名詞。第二個“道”是遵循規律操作運用的意思,是動詞。第三個“道”是指格式、路徑、模式、道路的意思,是名詞。“常”就是永恆、永遠、經常、總是、固有、始終的意思。第一個“名”是指人們對客觀存在運動規律的意識反映和認知,是名詞。第二個“名”是指闡述、解釋、描述、說明等等的意思,是個動詞。第三個“名”是指科學文化知識、學術理論文獻等等,是個名詞。“無名”和“有名”,是指沒有認知和已經認知的意思。在老子《道德經》裡“有和無”是指意識對事物運動規律或屬性狀態認知反映的有無,而不是指物質實體存在的有無。“始”指世界所有事物原本固有客觀運動規律和屬性狀態的存在。“母”指人類已經認知意識到的,並且拿來區分辨別世界萬物各種屬性狀態的最基本客觀存在運動規律。“無慾”指沒有主觀能動性意識操縱的虛擬臆造。“妙”就是自然天成的美妙、舒適。“徼”就是邊界、界線的意思,在這裡類似於“格物”的概念,指在混亂事物運動變化中尋找摸索規律。“此兩者”指自然形成的運動規律知識和主觀探索發現的運動規律知識。“玄”就是指自然科學研究,也就是通過各種具體實踐活動來探索研究物質世界的客觀運動規律或固有屬性狀態。“門”就是渠道、入口、通道、入門的意思,可以理解為開始、啟蒙。


竹筒夫子的鋼筆


人稱“老莊”,老莊者,老子與莊子也。如果參照道家另外一位人物莊子對“道”的解讀,可能讓讀者腦洞大開的。

在世界觀方面,莊子和老子一樣,也以“道”作為天地萬物的本源,他發展了老子的消極部分,由客觀唯心主義變為主觀唯心主義。

《莊子·大宗師》說:“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上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莫知其始,莫知其終。”

《莊子·知北遊》:“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後可。’莊子曰:‘在螻蟻。’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下邪?’曰:‘在屎溺’。”

在莊子看來,只有道是絕對的,其他事物都是相對的。《莊子·秋水》借北海若回答河伯的話說:“以道觀之,何貴何賤?”

“萬物一齊,孰短孰長?道無終始,物有生死,不恃其成,一虛一盈,不位乎其形。”

“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以差觀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知天地之為稊米也,知毫末之為丘山也,則差數睹矣。

以功觀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則萬物莫不有;因其所無而無之,則萬物莫不無;知東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無,則功分定矣。以趣觀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則萬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則萬物莫不非”。

說了半天,莊子完成了從“相對主義”到“虛無主義”的華麗轉身。

道,在道家看來,就是一個虛無縹緲的東西。如果非要說個清楚,弄個明白,那“道”就不是“道”了。這就是老子說的“非常道”也。


閒看秋風999



《老子》開篇有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眾多版本的《老子》譯註中,都把老子之言讀為:“道可道,非常道。”譯為“道是不可描述的。”這與老子之言的“大道甚夷”相矛盾。 要對做出正確解析。首先要明老子之道。

老子曰:“道者,天地之始”,“似萬物之宗”,“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廣義的老子之道,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指自然界的客觀規律,是道的非物質性的一面。此為無。

二是指組成萬物的比原子、夸克更小的原始物質,即精、微。是道的物質性的一面。此為有。老子之道是有與無的統一。 狹義的老子之道,僅指自然法則和客觀規律。

我們通常所說的,是狹義的老子之道。 而在古代漢語中,道的本意是指道路。 “非常道”應理解為:道並非我們通常說的道路(而是指自然法則和客觀規律)。


楊朱學派


這是老子《道德經》的首句,如果不能讀懂它的意思,那麼後面的五千多字也就無從談起。



我是這樣理解——道,可以說得出的就不是永恆的道;名,可以說得出的就不是永恆的名。道可道中,第一個道是名詞,指宇宙自然界的大道和客觀規律。第三個“道”字是動詞,指表達和說。同理,名可名中,第一個名是名詞,指宇宙自然界中任何事物的名號,第三個“名”字是動詞,指命名。




《道德經》是老子的思想學說,是道家的思想源泉,也是我們歷史上系統的哲學著作,對兩千五百多年來民族思想和傳統文化的產生有著巨大的影響力。老子以這一句話為開篇,認為宇宙自然界的大道和客觀規律,一旦人們能夠講明白,那肯定是偏離大道了。道是不受空間和時間限制而存在的,又怎麼會受到語言的影響?既然大道是不可說出來的,那麼任何事物同樣不能被命名,一旦被命名,就偏離了事物的本質。

《道德經》體現的哲學思想,有別於近代樸素唯物主義和機械唯物主義,更加接近於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從《道德經》的第一句話可以看出,世間萬物所包含的規律性是客觀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們可以不斷提高認知事物的水平,甚至無限接近物質的本質規律性,但是無法到達最終的本質。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從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要過於相信已有的認知,人對於自然界的認知水平是在不斷提高的,人必須服從自然界物質的客觀規律,而無法超越和創造客觀規律。


富春葉語


可以說出來的道,就不是永恆的道。第二句不用解釋,就是為了對比理解上面我說的話。整個句子其實說的是,道的不了測性和混沌性。


煙景文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是什麼?是不同尋常的道。名是什麼?是不同尋常的名。道就是名,名就是道。

這裡講的道和名是不同尋常的道和名。

此後老子進一步講了道和名的創生,生生過程。

闡述,名就是物象。物象創生之前,就是無名,代表沒有成像之前的創生過程。有名就是物象已經形成後的生生過程。

物象在無名時,創生過程是不依常規,不依常理創生出來的。

物象在有名後,衍生過程是依據常規,有規律的被生出來的,是生生。

兩者所構成的創生,生生過程,是始原性創生性。這一世界萬物萬象創造衍生變化的形態,就是道。


手機用戶64148718763


“道”可道,強調"道″的存在,非常道,強調"道"並非以道來表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