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车推出来的水饺,坚持40多年,占据国内半壁江山

01

提起“湾仔码头”几乎无人不晓,尽管它的发家是在香港,但是现在在内地也已经占据了大片江山。“湾仔码头”最出名的就是水饺,只要吃过速冻饺子的,这一个就必然尝过。

饺子,在中国人的眼中是有着特殊含义的,满满的饺子馅,就是满满的祝福。饺子,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做,但是“湾仔码头”却把水饺做成了产业。

小车推出来的水饺,坚持40多年,占据国内半壁江山


“湾仔码头”的创始人是臧健和,而她创下这个品牌也可以说是纯属偶然。1977年,32岁的青岛姑娘臧健和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在去泰国寻亲的途中,因为意外被迫停留在香港。就这样,臧健和为了生计,开始在香港打拼。

02

臧健和曾经是青岛一家工厂的护士,为了与出国的丈夫团聚,她带着四岁和八岁的两个女儿远奔泰国,但面对重男轻女的婆婆,纳妾生子的丈夫,她又断然离异滞留香港。

臧健和带着两个幼女无助地走在香港的马路上,感觉前路漫漫,三个人的身影在马路上拉得老长。她们娘仨挤在一个四平方的狭小空间,洗厕所、洗夜车、护理老人,她一人兼做三份工,累到病倒。无奈彷徨之际,她选择摆饺子摊。

其实这一个也是很艰辛的,早起晚归是避免不来的。臧健和一开始就用一个手推车推着水饺在湾仔码头边卖,毕竟是初次尝试,内心总免不了担忧。但是为了撑起整个家,臧健和坚持下来了。

小车推出来的水饺,坚持40多年,占据国内半壁江山


臧健和毕竟是内地的,对于香港人的口味并不熟,自己喜欢的。但是在香港却不见得能够吸引人。为了研制符合香港人民口味的水饺,臧健和经常几夜不合眼,就是为了研究出好的配方。

当然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是会很脆弱,每当这个时候,臧健和就是自我鼓励:我一定能够做好。在她的努力下,水饺得到了顾客的认可。再加上她待人真诚,懂得分享,很多人都愿意帮衬,很多客人在吃完后,还会帮忙收摊。

臧健和跟其他小贩不同,她不是只顾自家,封闭的摆摊,尽管她只是摆摊的,但是并没有表现出卑微,而是自信满满。在1978年还受到了采访,可以说在湾仔码头的小贩中也是很杰出的代表。

03

尽管生意不错,但是怎么说也还是小摊,而改变这一个状况就来源于一通电话。1982年,表姐突然打来电话,“日本大丸公司的老板想来谈谈合作。”

但是前提是技术要归大丸公司,这是日本最大的零售公司,单单在香港就有30多家连锁店。如果能够合作,湾仔码头根本就不愁销售,但是臧健和拒绝了。表姐觉得她死脑筋,但是臧健和想的却是:“人家学会技术把自己踢掉,孩子们的生活就没保障了!”

小车推出来的水饺,坚持40多年,占据国内半壁江山


最终还是大丸百货妥协了,全都依臧健和的,结果大家可以想象得到。紧接着,有更多的百货寻求合作。到了1983年,“湾仔码头”水饺已经成为香港冷冻食品第一品牌,占据100%的新鲜水饺市场和30%的冷冻饺子市场。

04

1985年,臧健和拿出攒下的200万积蓄,在香港设立第一家湾仔码头水饺工厂。因为臧健和曾经是一名护士,所以对于食品安全方面,十分重视。她不做散装速冻饺子,因为怕有些商家钻空子,将过期的饺子,撕开卖给顾客。

坚持顾客至上,对于顾客的反馈极为重视。有顾客买了饺子,住了之后全部裂开,后来发现是工人的问题,臧健和亲自上门道歉。

同样对于员工也是十分亲善,臧健和自己就是从底层奋斗起来的,所以对于员工的艰苦也是十分理解,逢年过节少不了问候,还倡导“平等”,让员工有体面的生活。

小车推出来的水饺,坚持40多年,占据国内半壁江山


1997年,“湾仔码头”与美国通用磨坊公司合作,进一步扩大了生产规模,升级了产品标准。

臧健和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在香港回归前夕,她身边的很多生意人选择离开香港,移民国外,但是臧健和没有离开,还决定回到内陆投资。

当时的“湾仔码头”在香港几乎家喻户晓,在香港投资很快就能够看到回报,但是内陆的市场却不一定。当时女儿劝她暂时不要投资内陆,但是臧健和坚持。

小车推出来的水饺,坚持40多年,占据国内半壁江山


1998年,“湾仔码头”在上海建立冷冻食品合资企业,又在北京、广州推出手工包制的“湾仔码头”馄饨、水饺和汤圆。

目前,“湾仔码头”在内地的销售额占整个品牌的90%左右,销售点遍布全国逾200个城市。“湾仔码头”水饺品牌有15家大型生产基地,分布在香港、上海、广州、南京、北京等8个城市,每年销售收入超过60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