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氰胺”事件後十年,蒙牛和伊利發展得怎麼樣了?

在2008年的時候,“三聚氰胺”事件震驚全國,而當時全國的乳製品行業正在快速發展,事件一出,導致整個乳製品行業遭受重創。作為當時國內的兩大乳業巨頭蒙牛和伊利業務也是萎縮的厲害。今年,距離“三聚氰胺”事件已經過去報了十年之久,蒙牛和伊利的發展怎麼樣了?

“三聚氰胺”事件後十年,蒙牛和伊利發展得怎麼樣了?

想要比較這兩家公司的話,最好的方式自然就是對比它們的財報。根據2018年財報,蒙牛營收為690億元,而伊利則為800億元,蒙牛比伊利少了足足100億元。如果你感覺營收差距比較大的話,那就錯了,淨利潤的差距才是關鍵所在。根據2018年財報,蒙牛淨利潤30億元,而伊利則為64億元,伊利比蒙牛的淨利潤多了一倍多。可以說,在“三聚氰胺”事件發生之前,蒙牛跟伊利幾乎是不分上下,甚至蒙牛一度超過伊利。但是為什麼現在這兩家企業差距如此之大?蒙牛到底怎麼了?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原因。

“三聚氰胺”事件後十年,蒙牛和伊利發展得怎麼樣了?

第一個就是銷售成本和管理成本的上升。根據數據,蒙牛的銷售費用佔營收的27.3%,而伊利則為24.9%。可以說,在這幾年,蒙牛對於宣傳出手闊綽,不僅成為世界盃的贊助商,還邀請了國內一線當紅小生做宣傳,廣告費用大漲。雖然投入宣傳費用多,但是效果卻不好。而伊利則在這方面投入相對較少。

“三聚氰胺”事件後十年,蒙牛和伊利發展得怎麼樣了?

第二個原因就是經銷模式問題。蒙牛之所以發展這麼快跟它的“大商制”模式有關係,也就是把很多權利都放給經銷商。在前期的時候,這樣確實可以激勵很多經銷商。但是隨著經銷商規模的擴大,蒙牛對經銷商的掌控力度越來越弱,議價能力也就越小,最終導致利潤下滑。而伊利則採用傳統的逐級經銷的模式,這樣管理成本雖然高,但是議價能力也高,便於管理。

“三聚氰胺”事件後十年,蒙牛和伊利發展得怎麼樣了?

牛根生

第三個就是對於上游奶源的控制。蒙牛剛開始並不十分注重上游奶源,但是隨著奶源價格的上漲,購買奶源的成本多了許多,如果產品不漲價的話,自然就會影響到企業利潤。相對來說,伊利早就開始在上游奶源佈局了,雖然前期有投入,但是這幾年成果顯著,奶源價格雖然漲,但是對伊利幾乎沒有影響。作為競爭對手,伊利不漲價,蒙牛自然也不會漲,但是伊利有成本優勢,蒙牛沒有,自然會影響其淨利潤。

“三聚氰胺”事件後十年,蒙牛和伊利發展得怎麼樣了?

潘剛

第四個就是管理層動盪。牛根生是蒙牛的創始人,也是蒙牛的靈魂人物。在2009年的時候,中糧入主蒙牛,兩年以後,牛根生辭職。牛根生辭職以後,蒙古的管理層開始出現動盪,先後三次換帥,這跟蒙牛管理層造成了不好的影響。反觀伊利,從2005年開始,潘剛一直是企業領導人,一直沒有變更過,管理層比較穩定。

“三聚氰胺”事件後十年,蒙牛和伊利發展得怎麼樣了?

從中可以看出,蒙牛落後伊利這麼多不是偶然的,這家企業存在的問題也不少。所以,蒙牛要在這四個方面進行整改。專家預測,未來我國乳業市場還會有5400億的增量市場,作為乳業龍頭的蒙牛和伊利,如果能夠抓住機會,必然還會再一次騰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