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诏狱有多恐怖,有没有人扛过来?

专杀2B主


“诏狱”最初出现在两汉时期,很难讲那个时期的“诏狱”就专门是一座监狱,因为那时候的“诏狱”主要是指两千石以上的高官、郡守一级别的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才能进监狱的案子。

而到了明代,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延续历代设立诏狱的传统,重新开设了诏狱,并由锦衣卫北镇抚司负责诏狱的日常管理工作。事实上,诏狱具有浓厚的人治色彩,可以不走正常的司法审理程序,由皇帝直接下诏入狱,对象一般也是官员。

明代诏狱的管理

明代的诏狱有专门的实体监狱,由锦衣卫北镇抚司管理。一般关押的是牵连重大案件的官员,但实际上到了明英宗正统以后,这个范围就扩大了,宫门喊冤的也会被监禁到诏狱,宫内的内官太监们也会下诏狱,强盗、妖言罪的案犯同样也会成为诏狱的犯人。

诏狱的管理,最注重保密性。诏狱建筑为半地下式结构,为防止犯人之间串供、监狱泄密,牢房的墙壁比普通监狱修建得更加厚实,相互之间的隔音效果非常好。同时,诏狱附近也不准人靠近,周围布满了锦衣卫和东厂暗探。

诏狱保密性的管理措施十分严格,对泄露狱情、擅自入狱等行为制定了残酷的惩罚措施,泄密的直接斩首,擅自入狱的砍断双腿。在严格的制度下,诏狱与外界联系基本被割断,仅仅能通过诏狱的直接管理部门北镇抚司与外界取得联系。所以对于被关押在诏狱内的犯人而言,最残酷的就是完全与外面的世界割裂,没有申诉的权力,(犯官上疏基本被北镇抚司官员阻隔)没有家属探望的机会。

但是,因为诏狱内关押的犯人,以官员居多,大多都是皇帝点的钦犯,所以诏狱犯人的饮食、医药供应要比刑部的监狱好,都能做到起码的保障。

洪武二十四年以前,刑部监狱犯人的饮食由政府供给,后来就直接废除了,由犯人家属自行解决,被废除的不止刑部监狱,还有诏狱。但到了明英宗正统二年,明英宗恢复了对犯人的每日的米粮供给,但因为土木堡之变而没有落实,后来英宗复辟后,才开始恢复供米制度。虽然诏狱供给饮食,但是皇帝陛下经常会下令断绝惹怒自己大臣的饮食,以发泄不满情绪。

诏狱的犯人时常会受刑,再加上诏狱内的环境恶劣,受刑以后,身体虚弱的人呢很容易死去,因此,诏狱仍然给犯人没提供一些医药,但是并不能挽救许多犯人的生命。许多犯人死后,锦衣卫北镇抚司官员为了减轻责任,往往会上报犯人死于疾病,这同时也为诏狱内杀人提供了合理的理由。

尽管诏狱死亡率很高,但仍然有一些北镇抚司官员在尽忠职守,为降低诏狱死亡率而努力,同时也有一些狱卒在明令犯人不得以外界接触的情况下,收受贿赂,使得外界可以进入诏狱。

诏狱犯人的生活

诏狱的生活环境是相当恶劣的,因为其半地下式的建筑结构,使得诏狱内常年非常阴冷,古时候没有空调(有也不可能在监狱装),而犯人不能生活,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人多地窄,在加上严刑拷打,诏狱十分容易爆发传染病,死亡率十分之高。


诏狱的生活艰艰苦,却也没有消磨部分官员的一只,他们把下诏狱看作是一种磨砺,在狱中利用空闲时间读书。永乐时四朝名臣杨溥因为东宫太子被汉王朱高煦诬陷,东宫属官纷纷下诏狱,杨溥这一关就是十年,然而十年之中,杨溥坚读书不缀。有读书的,还有写书的,天启时翰林院编修黄文焕在狱中著书立说,注楚辞八卷,陶渊明诗集析义两卷。

从北镇抚司设立的目的来看,诏狱其实仅仅是类似看守所一般的存在。主要是一个犯人在定罪之前的暂时羁押场所。犯人一经打问便宋法司拟罪,无辜株连者立即释放,但实际上,那些没有被北镇抚司判定是否有罪的人,是被“淹禁”的。所谓“淹禁”就是留在诏狱内,等弄清是否有罪,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司法裁判。

而之所以造成这种“淹禁”问题,一则是皇帝有意拖延;法司审问过后,报经皇帝批准,但皇帝对于司法审理结果不满意,但又没有合理理由驳回,于是就把案件处理结果扣下来,于是乎,就导致犯人长期被关押,特别是那些得罪皇帝狠的文臣,进了诏狱,不在于你犯什么罪,而在于皇帝想不想让你活着,或者出来。

二则是北镇抚司官员的不予问理,前面说过,诏狱的犯人主要由北镇抚司来审讯,要等他们有了结果才能递交法司裁判,这个犯人才算从诏狱解脱出来。但北镇抚司的官员常常会以各种借口拖延,甚至不予问理案件,而使得犯人长期淹禁”。

诏狱里最惨的犯人,其实是明明没有什么罪,只是得罪了皇帝,或者不小心被株连,然后关进来之后,也不被定罪,就这样一直关着。根本不知道接下来会怎样?定罪了,哪怕是斩刑,起码也有个结果,这种没有刑期的长期羁留,对人的精神打击是十分巨大的。

而进了诏狱不代表就出不来,有的朝臣只是因为皇帝气不过被关了进去,算是一种眼不见心不烦的情绪,实际上皇帝并不想他死,所以往往他们在狱中并不会受到严刑拷打,而是在等待被皇帝们想起来开释的一天,比如前文提到的杨溥、以及杨士奇。

还有朝廷还有五年一次的朝审、每年天气炎热时的热审,每月镇抚司上报见监人数,借此机会有一部分诏狱犯人会得到开释,年终见监罪囚,也会有一部分罪犯被开释以示黄恩浩荡。

除了这些常规方式外,还有皇帝大赦天下,官员上疏请求开释,民众请愿,锦衣卫北镇抚司官员中间斡旋,宦官矫旨释放等特殊方式。


文话史


恐怖之处,已经有很多回答详细解说了,我就来说说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是怎么抗过来,扛过来之后又有哪些成就!


明朝有一个叫做杨溥的人,他是建文帝时期的进士,后来建文帝的皇位被他的叔叔朱棣给抢了,朱棣当上了皇帝以后,立了长子朱高炽为太子,杨溥担任太子洗马一职。一个太子到当上皇帝是需要一个过程和时间的。 这段时间对于太子来说并不容易,他不仅要学习治国,还要防备着来自别人的陷害,因为有野心的人很多,朱棣的另外一个儿子朱高煦便是太子的最大竞争者。

朱高煦一直相当皇帝,当年朱棣起兵造反的时候,朱棣为了让朱高煦更加卖力的干活,还曾经暗示过朱高煦,将来的他有可能当上继承人。朱高煦可能想不到的是这只是朱棣说的空话罢了。 朱高煦就开始收买自己的势力,进而和太子相互争斗,朱高炽对于自己的这位弟弟非常的好,有时候小打小闹的也就随他去了,但是朱高煦却从来没想过要放过他。


有一次朱棣在外征战归来,按照礼仪,太子是要隆重迎接的,但是太子却觉得没有什么迎接的,结果就晚了一点,本来也没什么,但是朱高煦却对朱棣说:在你出征的这段时间里,朱高炽根本不把你放在眼中。 加上朱高煦收买了很多的人,也都对朱棣说朱高炽的坏话,于是朱棣非常的生气,皇帝一生气,很多的人就倒霉了,太子险些被废,杨溥入狱。

杨溥当时进的是锦衣卫“诏狱”,诏狱不是一般人能够进的,都是有一定地位的人才能够被关押在诏狱里面,杨溥被关在诏狱之后,免不了一顿皮肉之苦。 但是后来的杨溥却坚持的读书学习,这些书应该是杨溥的家人给杨溥的。 当时的人看到杨溥这样置生死与度外,认真的学习,都非常的震惊。毕竟诏狱那个地方基本上有进无出,说不准哪天就被处死了。杨溥的这种行为慢慢地就传到了朱棣的耳中。

朱棣对于这样一个人也非常的吃惊,这是典型的人才啊,在不知道明天是死还是活的环境下还在学习。朱棣因此吩咐锦衣卫的人不要伤害杨溥,他想把杨溥这样的人才留给自己的接班人,杨溥在牢中一看就是10年的时间。 朱棣去世之后,太子朱高炽当上了皇帝,当即便把杨溥给放了出来。 朱高炽对于杨溥十分的愧疚,不仅给了他很多的赏赐,还给家加官进爵,后来更是成为了内阁首辅,差不多就是以前的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杨溥在牢中的那段时间,博览群书,通晓古今,学识更加的渊博,帮助皇帝建立了明朝的盛世。杨溥去世之后加赠左柱国、太师等。


天清子


在《绣春刀2修罗战场》中有一幕,身为锦衣卫的殷澄为了不去诏狱,宁愿自刎而死,由此可见诏狱之恐怖。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为了进一步加强皇权,逐设立锦衣卫,而其最初的职能便是守卫值宿、侦察逮捕和典诏狱三项,诏狱中有十八套刑具,而很少有人能够扛过五种,可以说一入诏狱、九死一生,那么有没有人能够扛过来呢?事实上还是有的。

△《绣春刀2》中殷澄宁死也不去诏狱

诏狱有多恐怖,为何让人谈之色变

明朝时期的诏狱,其实不是唯一的,经皇帝同意后,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其实都相继设立过,不过我们一般提到诏狱,指的都是由锦衣卫控制的锦衣卫诏狱。锦衣卫诏狱的恐怖是多面的,不仅环境糟糕、刑具众多,更可怕的是他们的滥用刑罚。

首先,诏狱环境极度恶劣。史载狱中“水火不入,疫疠之气充斥囹圄”。和一般建在地面上的鉴于不同,诏狱是一种半地下室的监狱,诏狱四面也不设窗户,不仅阴暗潮湿,且隔绝了一切声音和光线,能看到的仅是微弱的烛光,而听能到的就只有用刑时的惨叫声。而由于终日不见阳光,诏狱的空气质量也极差。待在这种环境中,完全就是一种从心理到生理上的全面折磨。

其次,刑具极度恐怖。按照记载,诏狱中主要用到的刑具有拶指、上夹棍、剥皮、舌、断脊、堕指、刺心、琵琶等十八种,而除了这些之外,诏狱中的锦衣卫还经常发明一些其他的惩罚方式,例如梳洗、灌鼻、钉指等等,其中“械、镣、棍、拶、夹棍”被称为全刑,很少有人能够全部挺过去。根据明朝《刑法志》记载,“其最酷者曰琵琶,每上,百骨尽脱,汗如雨下,死而复生,如是者二三次,荼酷之下,何狱不成”。因此,每次用刑下来,囚犯哀声震壁,血肉溃烂,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惨毒难言。

最后,诏狱用刑不受约束。锦衣卫诏狱直接由北镇抚司管理(洪武年间为南镇抚司),他们可以直接拷掠刑讯,取旨行事,刑部、大理寺、都察院等三法司根本无权过问。最初,诏狱只有审讯之权,审理完成后还要送交三法司定罪,但在成化十四年(1478年),锦衣卫诏狱审理完犯人之后,直接提交皇帝,三法司连定罪之权也没了。锦衣卫这种独立于司法体系外的存在,为他们滥用刑罚提供了可能,以至于嘉靖时期的刑科都给事中刘济抱怨道,“国家置三法司,专理刑狱,或主质成,或主平反。权臣不得以恩怨为出入,天子不得以喜怒为重轻。自锦衣镇抚之官专理诏狱,而法司几成虚设。”

正是由于诏狱如此恐怖,当时的人一入诏狱便魂飞魄散,而一旦能从诏狱中转送法司,竟然觉得不啻于天堂之乐。

有没有人能够扛过刑罚,从诏狱中活着出来

虽然诏狱如此恐怖,入之便是“九死一生”,令人谈之色变。不过,虽然有人能够将在锦衣卫的刑具中活下来,但能够走出诏狱的却少之又少,而且就算能够走出来,也已经是半死不活。

△杨涟扛过了刑具,但并没能活着走出

杨涟、左光斗等人虽然扛过用刑,但并未活着走出。杨涟因弹劾魏忠贤而被罢官,后魏忠贤又指使北镇抚司指挥许显纯捏造供状,诬陷杨涟、左光斗收受贿赂,两人逐被押入锦衣卫诏狱。根据记载,许显纯将锦衣卫的诸多酷刑逐一用于两人,持续一月有余。左光斗直接被折磨致死,而杨涟则被折磨的遍体鳞伤、气息奄奄,导致后来提审杨涟时,杨涟已经被折磨的无法坐、立,只能躺在地上受审。即使这样,杨涟仍不屈服,在狱中写下《绝笔》,但两人最终还是没能走出诏狱,被许显纯处死于狱中。

△钱若赓走出诏狱时仅比死人多了一口气

钱若赓被投入诏狱长达三十七年,走出诏狱已经形同死人。万历年间,临江知府钱若赓因得罪权贵,被明神宗朱翊钧投入诏狱长达三十七年之久,直到明熹宗朱由校继位之后,才将其释放。其子钱敬忠曾上书称,“臣父三十七年之中……气血尽衰……脓血淋漓,四肢臃肿,疮毒满身,更患脚瘤,步立俱废。耳既无闻,目既无见,手不能运,足不能行,喉中尚稍有气,谓之未死,实与死一间耳”。

△海瑞便活着走出了诏狱

其实,诏狱可以看作是皇帝处置大臣的私人监狱,虽然也曾被权宦用于打击政敌,但也并不是说进入诏狱就“十死无生”,一切还要看皇帝的态度,当然运气也很重要。例如海瑞也曾被打入诏狱,但在明世宗驾崩之后,明穆宗朱载垕,海瑞便被大赦出狱。


香茗史馆


诏狱基本上每朝每代都有

没什么恐怖的,里面的一应刑罚在普通监狱里都有,只不过普通监狱对于权贵士大夫阶层有豁免力,不是有什么自古刑不上大夫之说嘛。而诏狱独立于王朝司法体系之外,不受三司管控,专门查办权贵,该部门工作人员依照皇帝诏书办事,只对皇帝负责

相对来说,诏狱比地方衙门更廉洁

说诏狱恐怖,那是因为进去的都是权贵士大夫,而这些人又掌控了舆论风评,他们出来就会写文章谴责,久而久之,诏狱名声就臭了。其实各个地方衙门、监狱,或者京城的大理寺监狱,里面更乱更黑,该有不该有的刑罚里面都有。不是有这么句谚语嘛

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而诏狱呢,虽然只对皇帝负责,但下狱的官员权贵毕竟是统治阶层,除非罪大恶极的或者株连案子,不然皇帝还是会给他们一定面子的,就算不给面子,所有刑罚也是在明面上

明朝诏狱,进入的多出来的也多

大明诏狱专指锦衣卫的北镇府司狱,这个诏狱很有意思,里面关押的都是钦犯,所谓钦犯就是皇帝下旨查办的犯人,但他们罪名有大有小

罪名小的,比如殿前失仪,金銮殿上打个喷嚏,皇帝一个不开心也会让你去诏狱里反省一下,这样的进去的会出不来么……

罪名大的,例如造反谋逆,都造大明朝的反了,进去还想好过,还想出来?和这类大罪沾边的,进去了,基本没什么好结局。比如胡惟庸蓝玉案件,很多人都倒了大霉

还有一种可大可小的罪,比如官员谏言,也有很大可能享受一下诏狱几日游,运气不好,也不会有什么好结局,运气好了,反省一下就能出来。像当年的大礼仪之争,一关就好几百人,不知多少人享受了诏狱廷杖之罚,多少人没熬过去……

明朝很多名人,都享受过诏狱待遇

比如最后一个圣人,心学大师王阳明,他就蹲过。阳明先生在他的书《王文成公全书》中有记录:

正德丙寅年十二月,以上疏忤逆瑾,下锦衣狱作

明史中记录那年王阳明得罪了刘瑾,被打了四十大板,然后发配贵州龙场。结合他的书,基本可以确认,王阳明先是被打四十大板,然后进诏狱呆了一段时间,最后被贬王贵州做驿丞

进诏狱的很多,没出来的很多,出来的也很多,把诏狱当做平常衙门监狱一样看待就好,没什么特别的,只不过一个是皇帝管官员,一个是官员管老百姓罢了


灵石蕴珠宝


“诏狱”并非只是在明朝存在,但在明朝时期,“诏狱”这个地方,更可怕。

“诏狱”中“诏”这个字,在古代,属于是皇帝专用的“字”,而“诏狱”,通俗说,就是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是独立于正常司法机关之外的地方,在明朝,诏狱是由北镇抚司这个锦衣卫机构所管理,奉皇帝旨意行事,如“三法司”这样的正常司法机关无权过问诏狱。

锦衣卫狱者,世所称诏狱也……汉武帝始置诏狱二十六所,历代因革不常……明锦衣卫狱近之,幽系惨酷,害无甚于此者。


在明朝,不管是锦衣卫还是东厂,都是特权机构,直属于皇帝,皇权特许,可以逮捕任何人,并且进行审讯。而诏狱就是他们审讯“罪犯”的地方,也是让人心惊胆战之地,诏狱之中,酷刑众多,花样百出,如上夹棍、用鞭子抽打都是平常的刑罚,还有如弹琵琶、剥皮、断脊等这种让人生不如死的刑罚,总之,进了诏狱,就等同于进了地狱,在这里,干脆利落的死反而是一种奢望。

狱禁森严,水火不入,疫疠之气,充斥囹圄。

而在明朝期间,有没有人从诏狱这个地狱中扛过去,并“活”着出来呢?是有的。

在明朝万历年间,有一个官员叫做钱若赓,这个人曾被关进了诏狱,而且一关就是三十七年,在天启年间,方被释放,当时被放出来的时候,已经是“四肢臃肿……耳既无闻,目既无见,手不能运,足不能行”,可以说已经是一个还有口气的将死之人,跟死也差不了太多了。


参考文献:《明史·刑法志》


說与山鬼聽


当年明月笔下有一个历史上真实从诏狱里活着出来的人,名为杨继盛。一个铁骨铮铮汉子,在明月所有人物中他的篇幅不长,但却最是鲜活。


铁索寒江2019


明朝,前两个帝王,还算治国之君,,后着一个比一个遭孽,无有治国良策,更无有勤学和掌管,国家权利之能,知天下,忧天下,民安天下安,实在不能进入明名君行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