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拿豆包不当干粮,这是一个关于豆包的故事

别拿豆包不当干粮,这是一个关于豆包的故事

粘豆包,又称黄豆包或豆包。它是一种源于满族的豆沙包类食物。满族人传统上喜欢粘性的食品,有利于在寒冷的天气里长时间地进行户外活动,如狩猎,砍柴等。目前在中国北方许多地区非常的普遍,是人们冬季餐桌不可或缺的主角。 粘豆包一般是在冬季开始的时候制作,然后放入户外的缸中保存过冬。一切工艺源自于天然,属传统天然食品的典范。粘豆包不但营养均衡,更包涵了古老的文化传承,是粗粮细作的先河。

别拿豆包不当干粮,这是一个关于豆包的故事

小编了解到的粘豆包是东北的,因为妈妈是东北人,又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所以对粘豆包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可以说童年、少年时代是吃着粘豆包长大的,虽然没咋动手做过,但对做法还是了解一二的!记得东北有这样一句谚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于是,每进腊月家家户户都要发上几盆黄米面,蒸上一大缸粘豆包,一蒸豆包就有了年味儿,因为“粘”与“年”同音,意味着吉祥。

别拿豆包不当干粮,这是一个关于豆包的故事

粘豆包的做法虽说简单,但也有讲究。主要材料是大黄米(糜子也叫黍去皮),加小米(谷子去皮,也叫粟),掺在一起。比例要适当,大黄米多了会变粘,不成个,小米多了会笨,没口感。把这两种米碾成面,用温水和了,用大盆装上放在炕上发酵,过一两宿,发大了,会有酸味,发小了,不筋道,这个只能是凭经验。

别拿豆包不当干粮,这是一个关于豆包的故事

将粘面做成类似小窝头的样子塞进红小豆馅,(豆馅主要用爬豆或小豆制作,也就是现在人们用来制作豆沙的东西)。用苏子叶做底,一是防止豆包粘连,二是苏子叶的味道清香,然后放在大锅里蒸,这时候如果你去串门你会看见每家每户的地下或炕上长长的桌子上晶莹透剔的小豆包排得整整齐齐,等凉透的时候就会拿到外面冻上,放到下屋的缸里里想吃的时候再拿回来用锅蒸一下。或者干脆把豆包埋在火里烧,烤熟的时候就会散发出一股诱人的香甜味,用拨火棍搅拌几下火,立刻露出了外焦里黄熟透的豆包。

别拿豆包不当干粮,这是一个关于豆包的故事

冬季的夜晚小伙伴玩捉迷藏的时候手里还经常拿着冻的梆梆的粘豆包啃,外面的皮啃没了只剩里面的豆馅还舍不得一口吃掉,要一点点吃,时至今日,小编对豆沙馅的东西依旧没有免疫力,吃什么都要先问老板一句:“有豆沙馅的吗?”这可能是“后遗症”吧!

关于粘豆包,小编今天就先说这么多,你有哪些记忆特别深刻的家乡美食吗?欢迎留言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