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鐘,一分鐘教你瞭解一下早期印度的佛教

一分鐘,一分鐘教你瞭解一下早期印度的佛教

佛教的創始人叫釋加牟尼,是如今的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王子。

王子生於公元前566年,大概就是春秋時代周靈王6年、魯襄公7年、陳哀公、楚共王、晉悼公、鄭僖公這個時候。王子比老子小5歲,比孔子大15歲。

佛陀死於公元前486年,這一年吳國開建京杭大運河,孔子在衛國,老子坐青牛一路去函谷關。大流士一世死。七年後孔子去世。十五年後老子去世。

王子29歲出家,35歲得道成佛,釋加牟尼是雙子座或雙魚座,說法不一,和古代聖人一樣,其母親夢巨象入懷而孕生悉達多。釋加牟尼是他得道成名後的稱號,意思就是聖人。這期間孔子立志讀書、娶了媳婦、開始上班、學禮於老子、楚滅陳。

老子雙魚座,孔子天枰座。

佛教最初是作為反對派反對婆羅門教出現的,婆羅門教有種姓制度,佛教認為各種姓的人都可以修道,都可以憑藉自己的努力求得解脫,不需要婆羅門,也用不著求神。

佛教不承認種姓區別,提倡眾生平等,這下子不得了了……

早期佛教有四諦,就是四種真理:苦諦、集諦、滅諦、道諦。

苦諦大家都知道,就是人生的八種痛苦。

集諦說明了人生產生痛苦的原因,他說,人之所以痛苦是因為有“欲愛”,人們總是有追求淫樂的慾望,有希望長生的慾望,有掌握權力的慾望……可是,這世界變化無常,甚至連“我”都是不一定真實存在的,因此人的慾望總是會落空,落空就痛苦。

滅諦就是如何消滅痛苦,消滅苦因和消滅慾望。他稱這種境界為涅槃,就是滅度或圓寂,這是不生不滅永遠超脫輪迴的一個永遠寂靜的地方,是全部修行要達到的最高理想。

滅諦直觀一點實際上就是死。

道諦就是方法、手段和規矩。教義、戒律等就是行為規範,就是“法治化建設”。

後來,佛教傳播過程中對教義理解和解讀的不同,形成不同教派,無法達成共識,公元一世紀分裂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

小乘佛教主張自救,不承認神的存在,不崇拜偶像,大家都通過修道得到解脫,而且不一定是人人都能成佛。

鼓勵創業,但明確告訴你:沒人幫你,一切只能靠自己,創業也不一定會成功。

而大乘佛教則認為存在神,而且將釋迦牟尼也變成了神進行崇拜,認為解脫不只是自己修行,藉助別人也可以實現夢想。於是,出現了菩薩,菩薩可以普渡眾生,幫助所有人,還可以讓放下屠刀的人立地成佛。大乘佛教的激勵機制更加靈活。

意思就是:去吧,努力就會有結果,有導師指導,保證沒問題……保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