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第二十章

《道德經》第二十章 

絕學,無憂。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

美之與惡,相去何若?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傫傫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易解】

拋棄顯學成見等路況知識,可以無憂在途。

那些去應諾附從的與那些去呵斥抗拮的,能有多大差別?那些在欣賞喜慰的與那些在嫌惡厭棄的,又相差多少?他人所畏避的,難道就非畏避不可嗎?這種盲從風氣久遠以來到處蔓延,什麼時候都沒完沒了!

人們真是喧鬧喜樂、風光滿面,就像享用著盛宴的美食,就像春日裡奔赴高臺。唯獨我淡淡漠漠的,找不出任何隨潮同流的跡象,就像嬰兒還不懂得言笑作態,嫻靜而慵懶,因不附從於任何潮流而顯得無所歸屬。

人們似乎都有充足的裝備,而我卻顯得什麼也不足。我真是愚人的心腸呵,混混沌沌的。人們似乎精明而睿智,而我卻顯得糊里糊塗。人們勤緊而利索,而我卻在無可無不可地閒散遊蕩。搖曳靈活呵,就像大海一樣;飄忽散漫呵,無拘無束。人們似乎都有足堪仗恃的本領,而我卻總是不輕易出離混沌無名,就像不堪成器的鄙樸一樣。我將繼續我的特立獨行,我崇尚求得於道。

俗話說,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爐香。爭氣也好,爭香也罷,只要是存在意志的自然流露,出於人類的本能,就不好說有什麼不對。但爭氣爭香的激情,許多時候都是受環境刺激而滋生出來的,本能被環境吹了個氣球,不知不覺地膨脹起來,為了爭而爭,人就很容易爭得忘乎所以,結果往往是事攆事,話趕話,爭的衝動比本來要爭的氣還大。人與人難免的摩擦,漸漸演變成人與人人都難免的摩擦,於是就真像哲學家薩特所說的那樣,“他人即地獄”。《道德經》大概是想將我們都阻攔在地獄的外面,所以反覆唸叨修道者的生活。

修道者當然不爭,但也不至於麻木,對於唯唯諾諾和哼哼哈哈兩種應答的口氣、態度,自然像常人一樣分辨得出來。既然分辨得出來,那麼在應答別人詢問的時候,就不能滿不在乎,所以說,“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對於眾生百態的感受能力,應該還是有的。這裡面涉及一個常見的誤解道家修行的問題,即認為道家修行就是要離塵去俗,所以對於人事人情,可以漠然罔顧,修成枯木頑石最好。其實,這只是將道家著作中的一些寓言、譬喻坐實了,買櫝還珠,對於更重要的言外之意,未能領會。道家諸子的著作中,傳世的有一本《文子》,其中的一段言論,充分表明道家絕對不是要塑造那種麻木不仁的人,如說,“所謂無為者,非謂其引之不來,推之不去,迫而不應,感而不動,堅滯而不流,卷握而不散。謂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慾不掛正術,循理而舉事,因資而立功,推自然之勢,曲故不得容,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不有”。這部著作的作者文子,有人說是越王勾踐的智囊范蠡,也有人說是范蠡的老師,老子的學生。從言論來看,倒是與范蠡的形跡相吻合,如厭棄缺乏靈動的堅滯,主張“循理而舉事,因資而立功”,事業成就之後又不矜名、不伐功等等,都可以說是對范蠡傳奇人生的概括。不過,這種考據的學問,還需要更堅實的證據才能夠做出判斷,我們且按下不表。只看其言論所表述的思想,可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道家不想將活生生的人修煉成化石,不想泯滅人的靈性。

這麼說來,修道不修道,是否全都一個樣,都要仰賴先天稟賦的那點靈性?當然不是。《文子》給靈性的伸展分清了兩條路,一條路是小我意志的膨脹,但最終也只能滿足於小聰明;另一條路是因循自然理勢,從而引導靈性昇華為大智慧。這裡所說的因循自然理勢,既可以理解為道家的方法論,也可以理解為道家的修行實踐,合起來說,就是處世做事,修身養性,也即古人所謂“治國理身”。

要想將因循自然理勢的方法涵詠得圓熟,浸潤自我身心,就不能不進入修行實踐,所以在生活方式上,修道者終究還是有些“另類”表現的。《道德經》說,眾人熙熙攘攘,如同享受盛大典禮的豪華餐那樣陶醉,如同春日遊觀、登臨高臺那樣春風得意;而修道者不湊熱鬧、不圍觀,反而像《詩經·黍離》裡的那位詩人,“行邁靡靡,中心搖搖”,“行邁靡靡,中心如醉”,彷彿一個沉思的精靈,漂泊在陰陽消息、萬物沉浮之間。眾人都自信滿滿,對什麼都弄得清楚,看得明白,進取的目標很明確,自我的表現很充分;而修道者看上去沉悶且單調,行動不夠機敏,信息基本閉塞,目標含糊不清,似乎找不到現實的歸宿。這樣的修道者,究竟在琢磨什麼呢?《道德經》說,“我獨異於人,而貴求食於母”,用現代的白話說,就是從大道中吸收無限豐富的營養。

大道亙古以固存,從來不多不少,不增不減,如何能夠從中吸收營養呢?對於偏好語言邏輯的哲學家來說,這類表述跳過了許多重要的思想環節,是需要細細盤問的;對於文學家來說,這是個帶有詩意的比喻,本意要透過比喻去觸類旁通,才能夠有所理解;對於宗教學家來說,這類表述表達出信仰和皈依的情感,是人與信仰對象建立聯繫的紐帶;而對於道家本身來說,從大道中吸收營養,就是為靈性選擇一條智慧昇華的大路,不羈絆於私志小謀,從而因循自然理勢,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以“我”的真行實踐去喚醒社會大全無偏的生活意識。

以上內容,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