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维为什么被称为“书呆子”,他有哪些“书呆子”表现?

司马长史


经典电影《大决战》中有片段,黄维老被人叫成是“榆木脑袋”,他这个“榆木脑袋”有时候还真的很死板。

黄维的死板和他从小家境,深受儒家思想教诲有很大的关系。黄维从小家境贫寒,可能因此导致他比较沉默。但是他天资聪颖从小就成绩优秀,出类拔萃。

从师范毕业之后,黄维到一个小学去当了老师。他个子不高,而且好像不怎么会和小孩子相处,所以经常被学校里的小孩子欺负。

后来黄维去了小学老师的职务到上海谋取生路,就在上海他遇到了老乡方志敏。这时候黄埔军校正在上海招生,方志敏又曾经在国民党内任职,所以就黄维推荐进入黄埔军校学习。

(方志敏)

进入黄埔军校之后,黄维参加了两次东征,在北伐的时候已经升任营长一职。恰逢此时他遇到了自己的贵人,当时的18军军长陈诚。陈诚年轻时也差点成为小学老师,而且他个子也不高,也常被人因个子矮小而嫌弃,所以很是欣赏和他有共同经历的黄维,就把他提拔为十八军第31旅的旅长,这时候的黄维只有27岁。

(黄维)

黄维带兵练兵是一把好手。他尊重军队之类的知识青年士兵,很是欣赏他们这种投笔从戎的勇气,禁止军队内的老兵油子打发辱骂这些年轻人。另外训练时,黄维也经常自己和士兵们一起到训练场摸爬滚打。一起扛过枪,黄维深受手下的官兵爱戴。

黄维自幼家境贫寒,所以平生最恨贪官污吏。在他担任54军军长的时候,偶然的一次发现军粮里掺进了不少沙子。黄维非常气愤直接电告军政部。因为中间人挑拨离间当时的军政部长何应钦也大发雷霆,以为是黄维做的手脚。结果黄维毫不恐惧,直接跑到昆明何应钦大吵一架,然后弃官回乡。当时何应钦是军政部长,而黄维只是一个军长。

(何应钦)

后来蒋介石发动内战,在军队领导权分配之时,蒋介石本来想让胡琏担任第12兵团的司令,但是白崇禧坚决反对。恰逢这时陈诚极力推荐黄维,于是蒋介石下令黄维做司令,胡琏做副司令。但是黄维得知消息的时候却极力推却。他当时正在军校之中当教员,推辞这一任命消息被蒋介石否定之后,黄维只好表示打完这一仗他还要去教学,只是暂时出山,但是12兵团司令的职务还应该是胡琏。

12兵团是蒋介石嫡系中的嫡系装备精良,人员素质极高,这一职务是其他人梦寐以求的,但是黄维居然推却让贤。

(蒋介石)

淮海战役之中黄百韬兵团被解放军围困,在蒋介石的命令之下,黄维放弃原来的战略计划前往援救黄百韬。但是黄百韬溃败的太快了,被解放军全部歼灭。之后解放军将目标对准了黄维兵团。蒋介石又下命令,然后黄维兵团去和杜聿明会合,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这几乎是去送死。黄维属下军长纷纷建议应该趁解放军合围未成,立刻突围逃生。但是黄维不愿违反蒋介石命令,知道半夜12:00才下定决心突围。但是战场上机会稍纵即逝,解放军合围已经完成。后来有人就说这是黄维的性格,严格的遵守上级命令,要是换成胡琏,可能早就跑了。

黄维被围之后,刘伯承和陈毅将军发来劝降信,仍然被拒绝。

后来进入战犯管理所之后,黄维仍然不服管教,还经常借用于谦的《石灰吟》自勉。战犯们都被要求读毛主席的论著《论持久战》,余者皆从,但黄维十分抗拒。

黄维在战犯管理所里还经常喜欢泡在图书馆里。他一直想发明一种永动机器,设计了无数方案,但是最后均以失败告终。


废墟的沉默


黄维在解放战争之初并没有踏上战场,历任联勤总部副总司令和武汉新制军官学校校长,那为什么1948年12月25日被列入首批43名战犯名单呢?原因已在讲话中说明:“例如国民党第12兵团司令黄维在作战中施放毒气,即已充分构成了战犯资格”。



这是黄维的历史污点,黄兵团第18军主力第118师确实曾在12月12日的战斗中两次使用了数百颗毒瓦斯弹,使解放军指战员蒙受重大伤亡,这是违反战争国际法的重大罪行。

黄维兵败被俘后,鉴于他的罪行和中野干部战士的群情激愤,刘司令员曾经电请中央将黄维就地正法,西柏坡的急电救了这个所谓的“书呆子”一命:“不得将黄维处决,不杀对革命对人民有利”。这一事件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千万不要用什么“书呆子”的呆萌戏称给黄维洗地,如此惨无人道的作战手段,是不折不扣的战争罪行。



即便是被俘之后,当了俘虏的黄维居然还想再战,实在令人哭笑不得,他在赵庙村对中野政治部工作人员大放蹶词:“你们放我回去,我回江西老家重整部队,再干一下,如果再打败了我服气”,与刚刚兵败被俘时连声表示对黄埔一期同学陈赓服气的态度判若两人。你说他“书呆子”也好,说他天真也罢,而笔者以为,黄维实际有非常顽固的一面,也是在战犯管理所最抵触改造的人员之一。

黄维所谓的“呆”并非智商低下,否则他混不到土木系重将的位置,从黄埔毕业到成为第18军中将军长,他仅仅用了十四年的时间,这是一般黄埔学员做不到的。陈诚“土木系”的三大基本部队是第28军、第54军和第79军,黄维担任第54军军长时奉调云南,准备加入中国远征军作战序列,最初划给了老同学关麟征的第15集团军,关与陈早年已势同水火,按道理黄维应该倍加小心才是。



结果黄维到任后擅自提高部队口粮标准,亦不与上级沟通,只是一味要求集团军后期加拨粮秣,终于让关麟征逮到机会。关总司令一封“黄维吃空饷”的电报,让军政部长何应钦大喜过望,立即请示蒋介石宣布拿下黄维的军长之职,改以关麟征铁杆小弟张耀明继任。调任军事委员会中将高参的黄维不服,回到重庆连见陈诚和蒋告状,酿成关麟征和陈诚大吵一架,第54军军长几个月后就被换成了土木系的方天,黄维呆么?一点也不。

不久以后黄维出任罗卓英的副手,成为负责整训青年军的“编练总监部”副总监,重获重用,当即手书对联一副:“中兴逼我昭青史,大任由天秉素行”,志得意满之心跃然纸上,作为国民党中央军嫡系中的嫡系将领,黄维属于既得利益派,如果真是个只会掉书袋的木讷之人,他根本爬不上去。



要说呆,其实是作战思路呆板和不通人情世故,比如淞沪会战中的罗店战役号称“血肉磨坊”,黄维的作战意志虽然坚定,但用兵墨守陈规,一味正面死拼硬打,部队伤亡惨重,无谓牺牲也不少。淮海战役就不提了 ,12万装备精良的大军被十几万重武器几乎丢光的中野诱围,从华中到达华东第一时间就成为困兽,根本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杜聿明兵败缅甸后率残部通过野人山回国,黄维代表军委会前往“点验”,老同学安排酒肉招待,无外请黄维高抬贵手少报点损失,第五军的部下们席间纷纷劝酒,没话找话说什么风和日丽之类的客气话,黄维一翻白眼:“哪里来的风调雨顺,我们家乡正发大水呢”,很是大煞风景,一脸的不配合。



而如果你认为黄维这是“铁面无私”那就大错特错了,杜聿明的第五军系统是相对独立的派系,更贴近何应钦一些,黄维的冤家对头,如果是陈诚的嫡系部队,你看黄维还装傻充楞不?

包括后来黄维在功德林里面执意要研究什么“永动机”,也并非是什么书呆子的性格使然,身边的人一针见血:他不过是借此逃避思想改造,同时争取早日特赦罢了。因为前二批特赦名单中都没有黄维的名字,此公在耍小聪明呢。


度度狼gg


黄维被称为『书呆子』,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他的军事指挥死板僵硬,以罗店战役为例,大有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死磕姿态。

第二是因为他是小学教员出身,所以一生钟情于教育。平日行事也是书生气十足。

第三是号称为人一根筋榆木脑袋,不惜和上级争执,对同学同僚也不太讲情面。

问题在于,他真的是『书呆子』吗?

黄维在北伐时候已经升任营长,27岁就被擢为第十八军第三十一旅旅长,34岁更升至十八军军长,书呆子才不会这么官符如火呢?有人说这只是因为他打仗打得好,其为人还是固执刚毅的,嘿嘿,你们信吗?

话说第五军残部从缅甸败退回国后,被安置在昆明整训,陈诚命黄维前去点验人数,当时物价飞涨,按照原定军饷实际上无法维持,不多少吃一点空饷实在难以为继,杜聿明、邱清泉遂请托黄维不要查的太实在,黄维一脸公事公办的做派严词拒绝,如果这是不知变通的书生迂腐倒也罢了,问题是黄维担任五十四军军长期间也是吃空饷的,还因此被何应钦关麟征整——当然这同样不是他贪污而是因为定额太低不得已而为之,但是不能这么『双标』(双重标准)对人严对己宽吧?

根据一些文史资料,杜聿明当时从农业银行贷款了25万作为部队的周转资金,以当时昆明物价而言(10元1个鸡蛋),这笔钱其实并不多,可见黄维的所谓公事公办让百战余生的第五军十分窘迫。

至于黄维当战犯期间所谓发明『永动机』,其实也并不是不懂基础的理工科常识,而是为了申请立即出狱以便研究——这个申请当然没有被批准——或者借以回避改造,也因此,当大家包括其妻子蔡若曙找来证明说这是空想行不通的时候黄维勃然大怒不惜翻脸,怕的就是被点穿。

从陈诚以降的『土木系』诸人,以不吃空缺为标榜,当然不能说他们的清廉正直都是装的,但是多少也有『表演艺术家』沽誉买直的一面——这么说吧,正如前面提到的,真正的书呆子才不会这么官符如火,最多当到营部文书吧,就酱。


谈古论金


黄维确实是一个“书呆子”,不过这个“书呆子”,输的有点迂腐。

你若是想都知道,他的“书呆子”气,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我觉得还是有很多地方的,我们今天就给他列举一些。

淮海战役黄维带领的是最为精锐的国民党12兵团,他明明是被刘伯承带领的中原野战军给打败了,当他被俘虏的时候,他还是恍如在梦境一般。

他说他没有失败,对于这次他的失败,表示自己不服。

他嫌弃刘伯承的华东野战军,打仗太不讲套路了。根本就是胡打,不按照教程上讲的来打。所以他告诉刘伯承,把他放回去,再战一次。

你看黄维是不是教书教傻了?

要说这也不愿黄维,毕竟他带领12兵团上战场之前,已经好久没有带兵打仗了,差不多有十多年的时间,他一直都是在军校里给蒋介石培养军事人才呢。

这一次蒋介石没有人选了,所以,愣是把黄维给推倒了前线,让他带领着自己新组建的王牌军队12兵团,大致12万人,前去淮海战场了。

黄维临出发之前,还给蒋介石说,我这一次当12兵团的总指挥,只当3个月,记住是3个月,3个月后不管你找到人,还是找不到,我都要走。

可是,他不知道,他不用走了。因为这是他此生最后的一次带兵,也是他最后一次直接面对蒋介石。

你说蒋介石给黄维配备的都是最顶尖的武器,又是坦克,又是大炮的。

这样的兵团,若是开向淮海战场,肯定要走大路吧,毕竟小路多山谷沟壑,这样的路不利于急行军,而且还容易遭受共产党的埋伏。

黄维出发之前,他的部下就给他建议过,让他走大路。

但是,黄维非要走小路,他说蒋介石让他火速前去,因为黄百韬兵团危在旦夕。

他以为走向小路比较快,共产党的小米加步枪,根本不是他的对手。你看他还是用十年前的眼光来看待共产党。

结果他正是走小路走的,耽搁了时间,遭到了我军不断的骚扰。正是因为他缓慢的行军速度,给了刘伯承排兵布阵,调动大兵团和他作战的机会,同时也给了粟裕带领的华东野战军,消灭黄百韬兵团的机会。

因为这样,粟裕的华东野战军,才能联合刘伯承的中原野战军,一举消灭黄维兵团。

黄维好不容易到了淮海战场上,但是,一头就扎进了刘伯承早就布好的口袋阵当中,这一进去,就没有出来。直到他被俘虏。

不过当时黄维也没有害怕,毕竟他的人马还在,他的武器装备还在。

被刘伯承的大军围住了大不了突围吧,这时候他偏偏找了一个我军的卧底第85军110师师长廖运周,来做突围先锋。

结果廖运周早就和我军联系好了,然后我军见到廖运周后就放开一个口子,让廖运周出来了,等黄维派其他人出来的时候,竟然是死活出不来。

廖运周出来之后,就宣布起义了。

这时候黄维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直到后来,他带领的军队,基本上消亡了,他也没有突围出来。

最终,被我军俘虏了。

在被俘虏改造的期间,黄维还是不服气,不认真改造,他说自己没有打败仗,自己没有失败过,所以,没有任何错。

所以,当杜聿明,王耀武等一大批国民党高级将领,被赦免的时候,他还是继续待在里面改造,你看他是不是很“书呆子”。


史学达人


黄维、黄百韬、邱清泉、张灵甫,此四人特点一致,那就是:能力有限、立场鲜明,也就是态度远远胜过能力,非常符合当代东林文人的口味,所以受到热捧。

那么,实际上,此四人皆为党国罪人。

黄维、黄百韬二人在淮海战役期间,眼光不甚高明、技不如人,被围,此一败笔;被围后不快速突围,反而就地大战,战又不能胜,不仅仅不胜,而且更重要的是因为“坚贞不屈”而迫使“友军”也不能突围,必须舍命来救,最终陪上了一大笔“党国精英”,蒋系中央军在淮海一败涂地,二黄实为首功啊!

可是,因为立场鲜明、态度明确,虽害“党国”甚深,非常符合当代东林文人不问结果问道义的崇高理念,呵呵,哈哈哈哈

邱清泉、张灵甫,亦然,都是态度远远强于能力这类人,看上去高大上,实际上是“党国祸害”,哈哈,东林文人的最爱!


风雨石桥石桥风雨


淮海战役被胡,坐牢时还讲:一对一,一师对一师,一个部队(兵团)对一个部队(兵团),共军是打不过我们的D,真是痴人说梦,贻笑大方,画饼充饥罢了!


教授566


在他的一生中办军校倒是很好的发挥了他的长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