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将星”霍去病的河西之战


“帝国将星”霍去病的河西之战


帝国时代 [第167节]


长篇连载,每周更新,文末和菜单栏可查阅目录。下载地缘图集在对话框回复:地图

“帝国将星”霍去病的河西之战


没有记录表明,张骞在滞留匈奴十几载的时间中,跟随逐水草而居的匈奴人,到过匈奴全境。不过,他是在河西走廊被俘的,又曾经被送往匈奴单于处。因此最起码对匈奴右翼的地理情况是非常熟悉的了(尤其是他会有意识的记忆和打听)。这些有关匈奴人的情报,在张骞跟随卫青出征漠南时,发挥了重要价值(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正因为如此,公元前123年,也就是在霍去病因功封为“冠军侯”的同时,张骞也同样获得了一个与足以表明他功绩的爵位——博望侯。

很显然,在霍去病受命代表帝国出征河西走廊时,张骞会是一个非常得力的助手。然而这位少年将军却并不认为自己需要这样的帮助,对于不遵循常规战法的霍去病来说,他甚至不愿意军中设立协助自己的副将一职。更不要说,把一个爵位与自己相当的人,放在身边了。

当然,不用张骞并不代表霍去病自负。前面我们也说了,霍去病所挑选的战士中,本身就有很多匈奴人的成份。也就是说,他的军队完全有能力和情报,以游牧民族的方式纵横草原。

公元前121年四月,在霍去病成为汉军中最耀眼将星的第三年,一只一万人的骑兵部队,在霍去病的带领下从陇西起程,跨越黄河向河西走廊发起了第一轮攻击,史称“第一次河西之战”。

丝路示意图


“帝国将星”霍去病的河西之战


霍去病渡过黄河的地点,就在今天的兰州一带,当时算是汉帝国在陇西所控制的最西端了。换句话说,渡过黄河之后,就算是匈奴的势力范围了。记得在前面解读“羊皮筏子”的时候,曾经有朋友分享在兰州乘羊皮筏子旅游的经历。其中说到当地船家以霍去病军乘筏渡河为噱头,招揽生意。不过,二千多年前的汉军,很有可能是架设浮桥渡河的。毕竟早在春秋之季,浮桥技术就已经运用到了战争中。在一场准备充分的,大规模攻击行动中,预先架桥的可能性会更大。

不管霍去病最终是用什么方式的渡过黄河的,兰州境内那二三百米,且流速缓慢的黄河水,都不会成为汉军西征的障碍。而在越过黄河之后,汉军并没有很快遇到匈奴人,在沿黄河北岸向西运动百里之后,进入了庄浪河谷(时称“盭水”)。

在解读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时,我们曾经解读过这条,发源于祁连山脉东北角,向南注入黄河的河流。这条河谷也可以被视为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在这一地区的分割线。对于日后穿行于丝绸之路的商旅来说,庄浪河谷也是他们通向河西走廊的重要路径。不过霍去病的骑兵,并不需要全程贴着庄浪河谷,上溯至祁连山上。在北行350里后,汉军将会遇到一条从祁连山脉,向东延伸出来的山岭——乌鞘岭。

汉.河西之战出塞路线图

“帝国将星”霍去病的河西之战


乌鞘岭不仅是黄河流域,与河西内流河流域的分水岭,也一直被视为河西走廊的东部起点。为了控制这条山河交叉的战略要点,在河西之战大获全胜之后,汉帝国很快就在庄浪河上游,乌鞘岭南构筑了“令居塞”(今甘肃永登县北),并使之成为了河西长城的起点。

翻越乌鞘岭的路径,我们在张骞出使西域部分已经解读过了,基本就是连接古浪——天祝两县的G30公路的走向。尽管游牧属性的匈奴人,一般并不会在交通要道上构筑关口以自守,但已经进入匈奴控制区的汉军,毫无疑问的会在乌鞘岭一带,遇到匈奴人的阻击。

最先成为霍去病部攻击对象的,是一个叫作“速濮”的部落。很显然,作为汉军的此次出征的首战,这个匈奴部落遭受了重大损失。在研究过霍去病在漠南之战的表现之后,我们很容易把这位少年得志的将领,理解为一个意气风发,单凭过人胆识和武力建功的先锋型将领。但事实上,霍去病的才能远不止于此。河西之战的进程,让我们有机会更加全面的了解,他驾控战争的能力。

虽然我们无法准确获知匈奴在河西走廊的总兵力,但以区区一万兵力,孤军深入无疑是非常大的冒险。要知道,卫青在发动漠南之战时所运用的兵力,要超过十万。他此行的目的,也并非仅仅象上一次那样,只是为了斩获,而是试图一战为汉帝国获得河西走廊的控制权。有鉴于此,如果霍去病希望能够横穿东西纵深长达两千里的河西走廊,并全身而退的话,仅仅依靠武力是远远不够的。

在击败乌鞘岭一带的匈奴部落后,汉军接下来要进入的,就是匈奴休屠王部的核心领地——石羊河流域了(时称狐奴水)。然而,刚才我们也说了,仅仅依靠一万兵力的话,即使汉军的战力再强,也很难全身而退。

好在匈奴人并非铁板一块,就游牧体系来说,它实际上是由一个个大小不一的部落拼合而成的。每一个所谓的“王”,都有自己的直属部落。而在整个组织架构中,级别更高的“王”,还会对其它部落有管理权。具体到古羊河流域的地缘结构来说,就是休屠王是总领这一区域的最高首领,而散布于整个石羊河流域的部落,则是由他们自己的部族首领,各自经营自己的牧场(这些最底层的部落,大多都是属于被匈奴人征服的,无直接血缘关系的部落)。

这种松散的管理结构,也会霍去病分化对手提供了极大帮助。在取得首战胜利后,霍去病并没有随之攻击他所遇到的每一个部落。快速找到匈奴在河西走廊的核心部落,也就是休屠、浑邪王本部,进行斩首行动,才是霍去病此行的战术目标。

如果得手的话。为了能够快速接近休屠王本部,汉军不仅完全舍弃俘获的辎重、俘虏,还通过这些被释放的匈奴人向周边部落达了信息。只要慑服于汉军,不主动攻击汉军者,汉军也决不会主动攻击。

尽管我们并不能确定,休屠王本部此时具体驻牧于石羊河流域的哪个点上。但作为河西走廊东段的核心部落,休屠王势必有不少部落环列周围,以为之提供缓冲。如果汉军攻击前进的话,等到汉军接近到战力最强的休屠王本部时,也很可能被消耗的差不多了。

然而休屠王应该完全没有预料到,霍去病采取了“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很快让自己领地的边缘部落放弃的抵抗。仅仅不到六天工夫霍去病就完成了第一次河西之战。

如果霍去病出身在更加信奉丛林法则的草原上,他这种政治+军事的战术,也许会帮助他有机会建立一个草原帝国。因为在一千多年之后,成吉思汗正是运用类似的战术,帮助他们迅速建立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只不过,蒙古人的做法要更为血腥。在他们的攻击范围内,几乎只有主动投降和屠城两种选择。

霍去病有没有建立草原帝国的潜质,只是一个题外话了。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如此假设也只是根据他的性格做出的一点判断。不管怎么说,上述战术在休屠王领地的运用是非常成功的。

共计有五个部落(史称“五小国”),慑服于汉军军威,让霍去病快速过境。而措手不及的休屠王本部则损失惨重,不仅连自己的“祭天金人”都成为了霍去病的战利品,更差一点让前来探访的单于之子,成为汉军的俘虏。

在霍去病横扫石羊河流域后,除了那五个表示愿意作壁上观的部落以外,休屠王本部在遭受重击以后,应该有两个方向可以逃往避难:一条就是直线向北,穿越大漠戈壁,退入阿尔泰山与杭爱山之间的大湖盆地区(也就是匈奴右翼核心区);另一条则是向西败退,最终进入浑邪王部的领地。从地缘结构上看,选择后一条路线的可能性会更大些。


“帝国将星”霍去病的河西之战


不过霍去病倒并会太关心休屠王逃往何方,因为他此行的目的,并非斩获,或者仅仅针对休屠王部。他所希望的,是凭借强大的战力和机动性,迅速穿越整条河西走廊,并直接攻击休屠、浑邪两部的核心部落。也就是说,不管暂时失去反击能力的休屠王部逃往何方,霍去病接下来的目标,都是继续向西。

整个河西走廊的地缘结构,我们在解读张骞出使路线时就已经解读过了。以水系来划分的话,可以将之分为三大流域,即:东部的石羊河流域、中部的黑水(额济纳河)流域,以及西端的疏勒河流域。当石羊河流域的战事结束之后,浑邪王所控制的黑水流域,马上就将成为汉军的下一个攻击目标了。

以地缘结构来看,河西走廊可以被定义为“祁连山脉山前低地”。霍去病的攻击线路,也和日后成行的丝绸之路一样,相当于沿着祁连山麓向西延伸。实际上,如果没有祁连山之水浸润的话,这片土地也会和它北部的阿拉善高原一样,成为一片大漠戈壁之地。

那样的话,河西走廊即使还会因为位置的原因,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桥梁,但基本上也就没有机会,成为中央之国核心区的一部分了。

即使因为有祁连山水,而成为了农业区,由于走廊地带的另一侧,没有高大山脉以为屏障,这片土地还是随时会受到来自阿拉善高原的风沙影响。不过,也不能完全说河西走廊与阿拉善高原之间,就没有明显的地理分割线了。最起码在石羊河与黑水流域之间,有一条东西长给300公里的狭长山地带,能够多少为之阻挡风沙侵蚀。

这条东高西低的山地带,中、东段被称之为“龙首山”。东段海拔更低一些的这段山体,被单独称之为“合黎山”。在龙首山的东部,还有一段与之走向相左,相当于横切河西走廊的山体——燕支山。


“帝国将星”霍去病的河西之战


“燕支”二字其实是音译自匈奴语了,在历史记载中,它还有焉脂山、燕脂山、胭脂山等不同字的译名。如果让我选的话,我更愿意为之选取“胭脂”之名。因为这段山体在中国历史上,之所以拥有很高的知名度,盖因为匈奴人在失去河西走廊后,曾哀叹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将山与女子之颜联系在一起,用“胭脂”二字转译看起来会更为贴切(或胭脂即源于此山)。

作为河西走廊通道中,唯一横断走廊的山体,燕支山是很适合作为条地缘分割线的。事实上,它也正是黑水(黑河)与狐奴水(石羊河)流域的分水岭。然而事实上,燕支山并没有成为休屠、浑邪两部的分界线。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这段山体的位置过于偏东,如果以之划分两部领地的话,休屠王部就明显吃亏了。作为与浑邪王同级的匈奴王,这样做并不会被接受。

如果要公平起见的话,休屠王的领地就必须包含一部分黑水流域了。事实也的确如此,合黎山南的黑水河干流,最终成为了两部的分界线。这也意味着燕支山以西,龙首——合黎两山,与祁连山脉之间包夹的这段走廊,基本成为了休屠王的领地(两部的分割点,大致在今甘肃高台县西)。

在霍去病为汉帝国夺取河西走廊后,合黎——龙首山南的这段休屠王故地,被建制为了“张掖郡”(公元前111年)。所谓张掖之意,就是““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的意思。

霍去病在攻入河西走廊之后,对休屠王诸部又打又拉的分化政策,使得休屠王完全没有机会,据燕支山建立一道迟滞汉军进攻的防线。很快,汉军就快速转进至黑河之侧,准备攻击他们的下一个目标——浑邪王部了。

没有能够在乌鞘岭、燕支山有效的阻击霍去病部,应该说是匈奴人最大的失策。因为不管你采用何种战法,当道的山地都会是防御者最好的依托。在汉匈之战中,除了善于依托山体修筑长城的汉军以外,我们也会看到很多匈奴人,利用山地阻击汉军的案例。正是吸取了休屠王部的教训(也要感谢他为自己争取了时间),浑邪王部主力,并没有依托黑水河建立防线阻击汉军,而是在自己境内寻找到了一处,同样矗立于河西走廊之中的山体为后盾,布设了下汉军决战的战场。

最终成为第一次河西之战决战战场的这座山,史称“皋兰山”,此战之后,霍去病也带着汉军,回撤到了陇西。只不过这座关系到第一次河西之战终点的山,其名应该是从匈奴人口中获知的,后来并没有成为正式的名称记录在案。以至于仅仅在东汉时期,历史记录者就已经搞不太清楚它的方位了。至于它的位置究竟在哪,皋兰山下究竟又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下一节再接着解读。


- END -


“帝国将星”霍去病的河西之战


关注

戳图片,看往期系列

“帝国将星”霍去病的河西之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