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很多年轻人“往外走”,他为何留在了国内?

30多年前,很多年轻人“往外走”,他为何留在了国内?

《致青春》

雄关漫道真如铁,一百多年前,梁启超以《少年中国说》唤起一个“少年中国”;而今迈步从头越,进入新时代,处处活跃的朝气蓬勃崛起一个“青春中国”。

激扬青春梦,不负新时代;风采青春,奋斗有我。政协委员是各行各业的精英,他们在各自领域艰苦奋斗、奉献青春,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人民政协报公众号特推出《致青春》专栏,约请或采访政协委员,回忆青春故事,重温奋斗经历,以此激励年青一代,以奋斗之我,圆梦青春中国。

30多年前,很多年轻人“往外走”,他为何留在了国内?

奋斗是青春最美的底色,出生于1962年的我,青春已渐行渐远,青春的记忆却依然鲜活,青春的奋斗历程更是刻骨铭心。

1980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我考入了河南大学地理系。迈进憧憬已久的大学校门,我像一下子掉入了知识的海洋,也点燃了我对地理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那时的高校,学习氛围非常浓厚,所有青年都抱着“努力读书、尽力报国”的决心,拼命读书、热爱学习。在这样的氛围下,我沉醉于书本之间,深刻感受到了五湖四海的博大与壮美、人文风情的多姿多彩和人文内涵的厚重深邃。我在专业学习中读懂了中国,爱上了地理学科,树立了为祖国的富强而拼搏的理想,一鼓作气读完了硕士研究生。

当时正值“出国潮”,很多年轻人选择“往外走”,认为国外遍地黄金,到处都是机会。面对出国热的冲击,我坚定不移地选择了留在国内从事教育事业。1987年,我踏上了三尺讲台,成为河南大学资源与规划学院(地理系)的一名教师。在教学岗位上,我始终心存敬畏,努力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讲好地理故事,传承专业理念,涵养学生人文精神,默默耕耘在我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上。

30多年前,很多年轻人“往外走”,他为何留在了国内?

改革开放41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身在其中,我觉得自己就是一名见证者、参与者,更是一名得益者。我经历了中国从物资匮乏到如今的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看到了广大百姓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有了真正的获得感。而我自己,作为恢复高考后接受高等教育的第一代大学生,也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迅速成长起来,从一名高校教师成长为一名高校校长,我的个人经历就是改革开放带来巨大变化的一个小小缩影。

30多年前,很多年轻人“往外走”,他为何留在了国内?

士以天下兴亡为己任。自2013年成为全国政协委员以来,我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关注各行业发展前沿,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围绕河南省自贸区建设、全域旅游、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大遗址保护、教育事业发展等内容积极建言献策,向全国政协和省政协提交提案和报告60余份。其中,向第十二届全国政协五次会议提交的《关于发展全域旅游的提案》被表彰为优秀提案;《关于实施河南省大数据战略发展的提案》被确定为2018年省领导牵头督办的20件重点提案之一,由河南省政协主席刘伟亲自牵头督办,并被评为河南省政协2018年好提案。之前提交的部分提案已被政府采纳并成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勾画着祖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壮美画卷,浓缩着伟大时代变迁的最美音符,体现着政治协商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寄语青年“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美好的生活都是从奋斗中得来的。在青春蓬勃的奋斗过程中,我们只有把涓涓细流的个人青春之梦汇入磅礴有力的中国梦中,才能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中奏响个人奋斗的青春之歌。

(梁留科,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河南省委副主委、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