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怎麼辦?如何預防及治療?醫生5招完整解說!

中耳炎是不少小朋友曾經感染的疾病,也是許多爸媽揮之不去的夢魘。中耳炎常常是感冒後的併發症,但想要完全避免感冒,實際上又不太可能。中耳炎的發生率其實不低,因為孩子的耳咽管構造比較平,因此鼻腔跟喉嚨如果有感染,很容易就會逆行到中耳,導致近一步的中耳炎。一直到7歲後,因為耳咽管以及頭部結構發育更完全了,中耳炎的發生率就會開始逐步下滑,但並不是大人就不會得到中耳炎,只是機率比孩子低一些而已。

中耳炎怎麼辦?如何預防及治療?醫生5招完整解說!

中耳炎會讓患者跟照顧者感到這麼困擾,可能跟以下幾個原因有關:

患者常是嬰幼兒或孩子,不太會描述症狀;

如果是細菌感染的中耳炎,抗生素必須吃滿一段時間;

除了困擾以外,中耳炎的成因也不單純是病原體的感染造成,現代人常見的過敏性鼻炎可能也是一種因素。另外中耳炎如果沒有好好處理,耽誤了治療時機,是有可能會出現影響聽力,甚至是腦膜炎等嚴重併發症。所以大家實在有必要好好搞懂中耳炎的相關常識啊!

中耳炎怎麼產生的?先了解耳朵裡頭的結構吧!

中耳炎這種疾病,顧名思義就是在中耳結構內發生感染髮炎的疾病。那問題來了,中耳是什麼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了解耳部構造的模樣及其中的生理運作。

耳部主要是由外耳、中耳及內耳三個主要結構所組成,個別構造及功能如下:

外耳:包括外耳殼及外耳道的構造,負責收集聲音,之後將聲音經外耳道傳遞至中耳的鼓膜。

中耳:由外而內依序有耳膜、 3 塊聽小骨、耳咽管開口的構造。除了能將聲音通過聽小骨的震動傳遞外,還有聲音放大的作用。

內耳:負責產生聽覺信號的耳蝸構造,並與聽神經連接,以便將信號傳到大腦中,最終產生聽覺。

中耳炎雖然發生在中耳結構內,其實跟耳咽管的機能異常有關。耳咽管是連接中耳腔與鼻咽的通道,主要具有 3 個功能:

當我們搭飛機或潛水的時候,外耳道及中耳腔之間會出現壓力差。人體會通過耳咽管通道的擴張(吞嚥或打哈欠的動作)來平衡耳膜內外的氣壓;

幫助清除中耳腔內的分泌物;

避免鼻腔的病原體和分泌物流入中耳腔;

耳咽管如果有先天性的缺陷、上呼吸道(鼻竇、鼻腔、咽喉)感染,或者過敏所產生的發炎…等原因,就可能導致耳咽管發生阻塞的情形,降低耳咽管引流的能力。

當耳咽管出了問題,這時中耳腔的出口就幾乎被堵住了,裡頭的分泌物無法順暢排出,漸漸就會變成滋生病原體的溫床,使某些病菌感染中耳腔的機會大增,其中常見的有肺炎鏈球菌及嗜血桿菌。

以其中嗜血桿菌的感染為例,如果不加以控制的話,有可能會波及到腦部,產生腦膜炎的症狀。所以患中耳炎這件事,其實可大可小,多數狀況下不會太嚴重,但如果沒有謹慎處理,還是有可能產生嚴重的併發症。這就是為什麼醫生如果有時間,會對中耳炎的患者苦口婆心碎碎唸的原因。

瞭解中耳炎發生的原因及過程後,你就會更容易理解,一般人為什麼會容易在以下的狀況患中耳炎:

過敏性鼻炎的發作;

上呼吸道被病原體感染;

耳咽管先天性缺陷;

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因為免疫下降容易感染);

中耳炎的症狀有哪些?

中耳炎在許多人印象中,好像都跟發燒有關。會有這樣的印象,可能是因為小寶寶被診斷中耳炎,通常都是因為發燒去就醫,在醫師用耳鏡檢查時才發現中耳炎的。但其實中耳炎的發作不一定會伴隨發燒!中耳炎常見的有以下症狀:

單側或雙側耳朵疼痛;

耳朵覺得悶悶的或是聽力有減弱的狀況;

中耳腔的滲液過多,將耳膜給撐破,裡頭的滲液流出耳朵外。

不過很多中耳炎的患者都是嬰幼兒或孩子,不太清楚怎麼描述自己的症狀。因此家長的觀察就非常重要了。在孩子感冒時,爸媽可以觀察以下幾個重點:

如果小朋友一直去抓或挖自己的耳朵,可能是因為耳朵癢或痛,或聽不清楚的表現;

外耳出現異常的分泌物;

發燒;

食慾或活動力下降;

如果發現上述的症狀,就要注意是不是有中耳炎的可能性了。

耳朵如果滲出液體,相信每個人發現時應該都會會嚇一跳。中耳炎所積累的滲液如果流出,這代表耳膜可能有破的狀況。但幸運的是,耳膜細胞一般可以自我復原,在數天到數週的時間內,能將破裂的小洞修補起來。

有時候家長會很擔心耳膜破掉了,是不是小孩就聾了?其實還沒有到這麼嚴重。千萬不要過度擔心。但如果中耳炎反覆發作,甚至演變成慢性中耳炎,耳膜沒辦法自我修復,確實就有可能造成聽力減弱甚至喪失的風險。

一旦發現有上述類似中耳炎的症狀,請預約門診就醫,交由醫生檢查耳朵症狀發生的原因。多數的中耳炎都可以在診間,由醫生操作耳鏡就能診斷。只有少數狀況下,因為必須進一步評估中耳炎的嚴重程度,才有需要安排更進一步的檢查。

中耳炎怎麼辦?如何預防及治療?醫生5招完整解說!

大部分的中耳炎都可以通過藥物來治療,相關的症狀也可以用藥物緩解。如果是比較嚴重的中耳炎,就有可能需要進行手術,來處理在中耳內的積液。

抗生素:主要是抑制細菌的滋長,但需要配合服用一段時間,才能有效把細菌殺乾淨。如果擅自停藥,可能反而會產生抗藥性的細菌,讓治療更加困難。醫生一般會用青黴素類來作為前線的抗生素藥物。

症狀治療:可能會開止疼藥其他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物來緩解耳朵疼痛的症狀。

引流手術:嚴重的中耳炎患者經抗生素及症狀治療過後,中耳腔的積液持續無法退去的話,可能會考慮以手術的方式,將中耳腔的積液引流出來。一般會在患側的耳膜開個小洞,如果是慢性的患者,可能會置入中耳通氣管,將中耳腔的積液引流,也維持內外的壓力平衡。

中耳炎是不是一發生就一定要吃抗生素呢?這其實不一定。中耳炎發作前兩天的小孩(大於 2 歲)可以通過觀察或給予緩解症狀的藥物,但如果症狀持續未改善的話,或者是醫生當下判斷已經是嚴重的細菌感染,就會選擇以抗生素來治療。

至於大人的中耳炎治療,目前沒有足夠的文獻能指出,發病初期可以單純使用症狀緩解藥物,或者是觀察病況就好。這原因可能是大人的耳咽管結構已經成熟,如果還發生中耳炎,通常有比較複雜的原因。為了避免由感染所引起的併發症,大人的中耳炎通常會開始使用抗生素來治療。

另外一定要再次提醒,請不要因為症狀好轉而擅自停藥,要遵循醫囑並完成抗生素的療程以避免感染再度復發!

中耳炎要如何預防及緩解?

最常引起中耳炎的問題,大概就是俗稱為感冒的上呼吸道感染及過敏性鼻炎,這些疾病容易導致耳咽管引流中耳腔積液的能力減弱,進而導致中耳炎的發生。日常生活中,大家還是有些方法可以降低中耳炎發生的機率。

遠離過敏原:如已經確定對特定的過敏原有過敏,如花粉、塵蟎、海鮮類食物…等,應儘可能避免接觸或食用。

遠離菸害:抽菸、煙霾或其他刺激氣體,容易讓耳咽管有阻塞的情形。

接種疫苗:孩子以及有抽菸、酗酒、糖尿病、氣喘等其他慢性疾病的年長人群建議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

鼻塞緩解:如果因感冒或過敏有鼻塞困擾的朋友,醫生可能會開一些症狀緩解藥物,例如抗組織胺,避免鼻塞進一步導致中耳炎。

用正確的方式擤鼻涕:很多小朋友會一次擤兩邊的鼻孔,但其實這樣容易造成鼻涕逆流到耳咽管。建議一次壓住一邊的鼻口,一次擤一邊,擤的時候嘴巴微微打開,微微低頭,可以降低耳咽管逆流的風險。

一旦發現中耳炎症狀,在到門診就醫之前,可以嘗試以下緩解方式:

服用止痛藥物:止痛藥或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物緩解中耳炎所引發的耳朵疼痛。

用溼毛巾熱敷:將毛巾浸在溫水,捏幹後敷在耳朵疼痛的一側來緩解不適。

自我呼氣:耳朵有悶悶(中耳腔有積液)的感覺時捏著鼻子然後用鼻子輕輕呼氣,可以讓耳咽管有機會暢通。

中耳炎怎麼辦?如何預防及治療?醫生5招完整解說!

已身為大人而不幸有中耳炎的你,相信看完整篇文章能增加對中耳炎的理解。除了要遠離能讓你容易有感冒及過敏的環境及食物外,服用緩解症狀的成藥也務必遵循醫囑。大部分中耳炎都是急性期發作,一旦有類似中耳炎症狀,不要刻意忍耐而耽誤了病情。在治療期間,抗生素準醫囑,不要隨便自行停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