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的精髓是什么?

月关说


王阳明心学的精髓是什么?

应当承认, 阳明心学是古人的哲学思考, 它必然的同我国现当代社会有不相适应的一部分, 但是瑕不掩瑜,这并不能掩盖其精髓的光辉璀璨。阳明心学的精华部分即使是放在今天也是值得称道与深思的。

具体而言, 阳明心学的精髓可以用王阳明晚年所述的四句教概括之, 即: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心的本体晶莹纯洁、无善无恶;但意念一经产生,善恶也随之而来;能区分何为善、何为恶这种能力,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而儒学理论的重点之一——格物, 在这里就是“为善去恶”。正如其在《大学问》中所言:“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夫是之谓格。

简而言之, 即善恶本身皆是相伴生而存在的,正如阴阳一样,善恶也共同构成一对矛盾。就具体的事物而言,它包含了“善”的成分的同时也必然包含了“恶”的成分。而所谓事物的善恶,归根结底是由于人的感知(意之动) 并做出评价所致, 或被欲望激发形成的某种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公共价值标准。当然,随着各个时代的社会公共价值标准不同, 对于善恶的界定也有所不同。从这一点上出发,单纯的区分所谓善恶是非便失却了其意义。这无疑是对以往传统儒学的道德价值判断体系的一次发展。

但是如果万事万物都处于和合的状态下,那么也就不会表现出“善”“恶”之分了,正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也”。于是便归于心的本体之中了。是以钱德洪说“心体是天命之性,原是无善无恶的。但人有习心,意念上见有善恶在”。

当善恶是非的界限明晰了以后,那么基于心之本体而发的对事物的认识自然就是良知,因为“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在此基础之上,为善去恶便是儒家所倡导的格物了。而唯有物格,方有意诚。也即是阳明心学谓“致良知”了。事实上,心学的精髓归根结底是要“致良知”的,与陆象山的学说不同的是,阳明心学同时也是方法论。这正是其“知行合一”与“致良知”所以称为精华所在的原因之一。

为了能够“致良知”,所以人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本心,而本心乃是“无善无恶”的,须知“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但是一经有了自己的意念,譬如欲望和邪念,那么善恶也就随之而来, 也自然无法分辨何者为善何者为恶,更不可能做到物格意诚了。

【亲爱的朋友,这里期待你的精彩评价......欢迎你留言、互动、点赞、关注、收藏、转发,更多精彩分享给你】


思维技术


一、无善无恶心之体--王阳明世界观:

花开花寂 心外无物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我们看到眼前的花草的红红绿绿是电磁波经花草反射到我们眼球的结果,这个颜色的概念不能脱离我们人而独立地存在着。物体颜色的不同只是物体反射不同波长电磁波的原因造成。

颜色不是物体自身的性质,而是由物体照射到它的各种波长的光的反射和吸收决定的。这个原理是牛顿最早发现的,历史上甚至现代有很多人固执地认为物体所呈现的颜色是物体固有的属性、与外界无关。

并非所有的东西它的存在都是虚假的,比如空间、各式各样的物体,它们总是客观地存在着,脱离我们人它们照样存在,它们不管我们人能否感觉到它们,它们总是客观地存在着。

然而,空间、物体(物质点)这些都是几何概念,在前面讨论的" 事" 和" 物" 中,它们明显属于" 物" 的范畴,它们才是不依赖于我们人的感觉而客观独立的存在着。

如上所述,花开就是“事”,花本身只是一个几何概念的“物”,它是在寂的状态的,当有了观测者后,光线反射花的状态给我的眼接收,花开呈现颜色这件“事”才会有意义,和你的观测(心)是不能分开的,所以花不在你心外。

“目无体,以万物之色为体;耳无体,以万物之声为体;鼻无体,以万物之臭为体;口无体,以万物之味为体;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

眼耳鼻口要证明它存在的价值,必须要和万物产生联系,而作为眼耳鼻口的主宰“心”存在的价值也是要和万物产生联系,否则它也不过是个器官。

万物一体,我们的心和万物是可以沟通联系的,心对万物有所感,万物就有所应。所以万物都包容在你心中,心外无物。

二、有善有恶意之动--王阳明人生观:

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也不敢以为是也;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也不敢以为非也。”

这就是“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深层含义则是,每个人应该有独立意识,不可活在权威和传统中。而独立意识的产生源于我们的良知,良知说是,即是;说非,即非。只以我良知之是非为是非。

“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滞于见闻,而亦不离于见闻。”

三、知善知恶是良知--王阳明价值观:

致良知 知行合一

“致吾良知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天理。”

一念动即为行,发念的是心是良知,知行合一就是要祛除恶念,保持善念。人人都知行合一,则整个世界事事物物都是正的,善的,就达到了和。

普世价值观:各安其位 各司其职

“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怀抱远大理想,向上奋进自然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但要先自问:你有这样的能力吗?用心学语境来问就是:你良知的大小和你想要的成就匹配吗?

当你做一件事时,你持续不断地感觉到心累,就说明这件事不是你能做得了的,要么是你的良知不明了,要么则是你的追求超出了你良知的大小范围。

“心安所处,就是良知”

中国有句成语叫“心安理得”,它可以用阳明心学这样解释:你做事时心安,那件事的理自然会得出,一件事只要有了“理”(良知),它肯定就是好事,这件事也就肯定能成!

四、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心学方法:

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正目而视之,无他见也;倾耳而听之,无他闻也。如猫捕鼠,如鸡覆卵,精神心思凝聚融结,而不知有其他,然后此志常立,神气精明,义理昭著。”

“一毫私欲之萌,只责此志不立,即私欲便退;听一毫客气之动,只责此志不立,即客气便消除。或怠心生,责此志,即不怠;忽心生,责此志,即不忽;燥心生,责此志,即不燥;妒心生,责此志,即不妒;忿心生,责此志,即不忿;贪心生,责此志,即不贪;傲心生,责此志,即不傲;吝心生,责此志,即不吝。盖无一息而非立志责志之时,无一事而非立志责志之地。故责志之功,其于去人欲,有如烈火之燎毛,太阳一出,而魍魉潜消也。”

“吾辈今日用功,只要有真切为善的心,就必能勤学,必见善即迁、有过即改,见到不善,会不自觉地去劝其善。”倘若如此,便能“如种树然,自然日夜滋长,生气日完,枝叶日茂”

立志--谨独--意诚--知行合一--良知



花开花寂2019


王阳明的学说与陆九渊的学说构成了我国哲学思想史上的“心学”。王阳明“心学”的精髓在哪?阳明先生自己就已概括:“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在阳明先生的学说中,“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三个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心即理”,是心学的理论基础,也是王阳明的世界观。王阳明认为吾心便是天理,万事万物源于心。“知行合一”是心学的核心。以“心即理”为基础,认为知,行要一起进行。“致良知”是心学的认识方法。致良知就是扩充良知,把良知推广到万事万物中。这三点正是王阳明心学精髓所在。









快乐学书


知行合一,心外无物,致良知。《王阳明全集》看了二本,他是儒学对人性探讨的继续,没有超出修身养性的范畴,面对当时社会强调某个方面。为什么要强调知行合一,大处讲满口仁义道德实际专门干鸡鸣狗盗虚情假意之事这些人上下几干年一直都有,当下还在上演,这一点也没有办法根治。另外知行合一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方法,在平时生活中认识到对的和外在行为应保持一致,这才是真知,才能是良知,检测的方式比如突然面对一个问题不假思索的反应就是你的真实想法,再有就有功利考虑了,沿着这一方向在日常生活中磨励心性达良知。心外无物,强调个体的作用,理是某个体的理,离开某个人那什么都不是,整个世界都是心的体现,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心的产物,如此来看,良知只能心中求,从自己身上求,功夫也用在自己心上。很明显,王阳明的心学有佛学的影子。


爱无止境不忘初心


“中国哲学以为,一个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完成这个统一,就是圣人。他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圣人的精神成就,相当于佛教的佛、西方宗教的圣者的精神成就。但是中国的圣人不是不问世务的人。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就其修养的成就说;外王,是就其在社会上的功用说。” “他的哲学不是用于打官腔的。他更不是尘封的陈腐的哲学家,关在书房里,坐在靠椅中,处于人生之外。对于他,哲学从来就不只是为人类认识摆设的观念模式,而是内在于他的行动的箴言体系;在极端的情况下,他的哲学简直可以说是他的传记。”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要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方法就是将古代的思考用现代的语言表述下去,将传统哲学赋予新的内涵。古代哲学讲的是内圣外王,人人皆可为圣。其实圣人也是从人先做起的。

王阳明所构成的心学恰恰也是同其古人一样,是从个人的体悟中得到的,他所传承的哲理有儒家、会有道家、亦会有佛家,这也是古代文人所广为涉猎的,应该还有兵家等等,不管什么家,其来源均为对宇宙万事万物所体悟,分成百家不过是人为的对各种理论的表述的角度不同而已。道家讲的是道生一,一生二,佛家讲的是万法归一,儒家讲的是天理人伦。其事实上都是讲着“天人合一”的整体。察其之不同源于各种理论意识的不同派别,察其同源于宇宙万事万物而已。


下面具体地说四句教的现实意义: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我一看到这四句就是物质与意识、理论与实践的表述,根本就不是什么唯心论。不过看了一些对这四句教的解读多从为人道德来讲,但我一看到就觉得这些本身就是方法论,如何立志在上一篇讲了,但立志完了不能空谈,就要去做事。但如何做事,古人都很少讲,也很少去分析,都是要自己去体悟,才有格物致知的说法。“善、恶”一定要用为人之善与为人之恶吗?也可以从做事如何去做对的事,防止做错的事。对的事的标准在哪里,错的事标准在哪里?

“无善无恶心之体”,宇宙万物本身是个整体,在没有人类意识所强加于它们身上的时候是没有善恶对错的,没有人类的意识加于它们就是整体,比如宇宙就是那个东西,没有人类去区别是太阳系还是银河系,是恒星还是黑洞,没有这些定义,没有对错,没有善恶的,太阳系、银河系只是宇宙整体的一部分,是人类将它们分开,分别定义,恒星与黑洞是人类所定义的,即使它们是客观存在的。吃的饭是也是整体,是没有对错与善恶的,。它们是独立之体,应于“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上面说的客观的整体的事物,则是由于人类的意识有了对它们的反映,从而有了对这些事物有了定义,定义它们是善,是客观的,是对的,对于不是客观的事物,或者理解错误不客观的事物就是恶,是错的。这些善、恶都是需要人类的意识来对它们进行定义。如何对它们进行定义。就是知善知恶了。因为有了人类的意义,并将它们进行定义,而有了太阳系、银河系,在太阳系之内的相对于太阳系就是善,是对的,太阳系之外的星系要是认为是太阳系那就是错的,是恶的。有了定义才有了对错,有了善恶。

所以所有的科学都是“意之动”,所有的文化也是“意之动”,所有人类社会的东西都是“意之动”,客观外在的是“心之体”,它们是客观存在的外在整体,是“体”,是物质,而人类的意义对客观外在的体、物质进行定义后而成了“意之动”,是意识。科学是物质的体,意识的用。

单有外在的客观整体,没有人类的意识,人类的“意之动”,是没有善没有恶的。只有人类意识的参与,才有了“善”与“恶”的区别,才有了对与错的区别,才有也“真理”与“缪误”的区别。

因此事实上的物质与意识是整体,单有客观的物质是没有对错的,所以科学如果有对错,那么都是人类的意识活动,它并不是物质的本体。所以科学不是客观的物质的,而是主观的意识的。


有了上面的物质与意识的整体,是世界观,就需要有认识世界的方法论,那就是“知善知恶与为善去恶”

“知善知恶是良知”。良知是正确的伦理道德体系。从科学上讲就是已完备形成的正确的理论体系。古代惯从道德体系上讲,就是社会与教育所传承与人的。传习录里有关“良知”的词有一百多处,其主要讲述的就是良知是要用心去探求的,但不能只探求而且还要去用,真真正正去地用,才能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从而得到“良知”。

《传习录》里的一句话原文:”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人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在《亡国》一文中被附会成封建礼教了的等级观了。而事实上就该理解为这里的”良知“是正确价值观,是因为生我养我而需敬老爱才的自然天性,是正确的善。

还有”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世之君子惟务其良知,则自能公是非,同好恶,视人犹己,视国犹家,而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求天下无冶,不可得矣。 “

良知也可以理解为正确的标准,我的理解就是整体与客观的综合。用它来恒量科学理论是否正确之善,错误之恶。就如同中医与西医的关系,具体的有《说中医》十一篇。

“为善去恶是格物”。有人说这些说法是我个人对古人的歪曲,古人说的就是道德,其实真的可笑,你是古人吗?你又怎么知道古人一定说的是为人之道德,而不是做事之方法?恰恰 是现代人对古人的理解都囿于文字上的解释,将古人的哲学,将古人的体会简单化了。古人做的事与我们现代人做的事没有什么不同,生活工作学习,差异的只是内容,而不是方法。自古方法都源于做事,所以才有格物致知。格物不能理解去格个物件,格每个物件,这也是王阳明格过的,也是当时的他从字面上去理解了比他更古的学者的结论,才会傻傻地去格竹子好多天。格物致知,就是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去格物,不去做实践,那么你学到的知,仅仅是学到的知而已,而无法达到“知行合一”而获得“良知”,所以才要“致良知”。就好比老师讲了一堆的定侓,这些理论,你不去做题目,如何能理解这些定律的变化,如何能做对题目而成为自己的”良知“,只有每道题过,每道题求得正确,才能”致良知“,而真正的懂到了定律、公式的意义,而”知行合一“。而不能说因为做错了题,所以”知行合一“的道理是错的,做错的原因恰恰是因为他们知行不能合一。

这才是真正的四句教哲理,而不仅是做人,更是做事,要有正确的世界观,知道世界是外面的无善无恶的,有也人的意识才是有善有恶的,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总结而成各类的科学的、哲学的理论。做人就要先从理论中学习,在实践中领会,同时要存天理、去人欲,把握规范于客观的外在,克服臆想式主观的内在,才能取得具体的知识与能力的创造性的运用,而达到“知行合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整体哲理,使文明传承稳定,四大古文明只有中国硕果仅存,而且在遭受外族的入侵后依然能保持连续性,维持中华文明长久生命力的,它不仅在于对自身的不断纠错,同时还能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强化于自身,因为整体是客观存在而发展的,就象中医就是这文化样式,历经百代而不止,正是在于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道统。即使有所浮沉,但站在道的高度上,就可以看清最远的发展方向,是中国梦的方向,需要整合中国传统心学的人的学问。


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意识的活动,外界的物质是没有善恶对错的,只有人的意识活动后才有善恶对错的,近年来讲科学普及,传播的科学知识都是人类对宇宙世界的认识,它们是客观的体,主观的用。即然是主观的用,那么就需要用科学的方法论来分析评价,但在这方面却非常薄弱,以至于连科学的定义都是各作解释。


反对传统的人恰恰是主观的,并不明白客观的涵义,因为他们仅仅知的是主观的理论,并不是知道主观理论源于客观的体,需要依据客观的体的不同去应用变化主观的理论。

所以才需要宣传如何做到“知行合一”。同样知道知行合一,要真正地做到知行合一,也不是一句口号,如果只是口号那也不是知行合一了。

哲学的终极是客观整体,是知行合一,是心之学的辩证法。


岐黄道心


王阳明是明朝中叶很著名的军事家和哲学家,王阳明心学的精髓用四句话来概括,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为恶是格物。王阳明心学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皆有心。如动物,人物,植物都有心。同时认为静止不动各种事物也都有心,他认为静物如石头,山峰,森林树木都有心,只是这些静物的心没有展现出来,即使展现出来,人类也不理解。总之,王阳明在古代能有这样的哲学思想是难能可贵的。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属于朴素的唯物主义,也可以叫做机械唯物主义观点。他心学思想的核心是,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知行合一,去恶扬善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慈音1


试论“心”的形成。

大致为:逐步接收外来信息,经过各种行为的探索和验证,并且在渐渐积累之后,形成了个体相对独有的思维框架和行为反应模式。

好像是说的有点机械了,它的重点在于“信息”,时代背景下,人文环境,物质环境,各种成长经历等等,只要有互动发生,最终会或多或少影响“心”的性状。

“心学”用变化之心去研究和阐述“心”的某一方面(部分)变化之道,能否不偏不倚的直击要害确实有点勉为其难了,大家若只是研究吸收其中的有益部分,还是很有价值的。

“知行合一”,让良知和良行合为一体就是很理想的状态。(良知我理解为:“良知”和“良——知”)

凡心者,皆性也。

凡心者,皆变也。

凡心者,皆独也。

善恶谁人定?好坏汝自知。

行事心少悔,安然睡日迟。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愚人浅见恶之轻喷


大胃喜乐


王阳明明心学的精髓是心外无物和万象归心,并指出炼就一颗强大内心的重要性。

王阳明的心学既是孔子儒学思想的继承和发扬,也是一种人生处世哲学和世界观价值观。它阐明了世界的本源问题以及认识主体(我们人类)和外在客体(客观世界)之间的关系问题。

王阳明先生的心学思想说明了万事万物来源于人的内心思想,一切都是人内在思想的外化或变现,即相由心生和境由心生,万象归心。

王阳明先生的心学思想并不是唯心主义。外在的客观世界也一直在那里存在着,不以人心的存在为转移。

但是,外在的事物尽管在那里存在着,但如果不被我们所感知,不与我们产生联系,那它对于我们来说就像不存在一样,因为它不被我们认识,在我们的心里没有印象。

相反,只有被我们认识、感觉并发生联系的事物,我们才认识到它的存在,因为它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和烙印,赶之不走,挥之不去,它已存在于我们的心里,所以它对我们来说是"存在的"。

其二,回归人的本性致良知,也就是炼就一颗强大的内心,这样可以无坚不摧,无所不能,不为外物所动。

千古奇文《心相篇》以及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的《心之力》,都说明了练就一顆内心的重要性以及一个强大的内心所具有的强大力量。

在50多年的人生生涯中,通过读书学习和生活历练,通过经历风雨和挫折,吾心已强大,根本不受外物的干扰。

人要想在社会上生活和有所作为,就必须练就一颗强大的内心。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够纵横驰骋于天下,无所不为和无所不能,才能梦想成真,心想事成,创造一个高品质的人生。


量子读书


题目问的就有问题。\r请问“道”是什么?请问“我”是谁?\r谁能说得清?\r先生之心学,精髓是严滩问答?天泉论道?“致良知”?“心即理”?还是你以为的顿悟什么的?\r都是都不是!\r佛家说:所谓精髓,即非精髓,是名精髓。

道家说:道可道,非常道。

先生的一生,龙场为转折。

那一夜,是其精髓之始,只至其终。。。

\r\r\r\r\r


子翼xyxs


王阳明的心学是承理学陆九渊余绪,二人并称陆王,和程朱相对。

王阳明的心学总结起来就是十个字+四句话。

十个字就是“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四句话是他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心即理”是基础理论,把天理、本心、诚意都打通了;“致良知”是修行方法,我们做每一件事的时候内心都会判断对和错,但是出于私欲会压制内心的判断,致良知就是让我们坚持内心的判断,持之以恒就会让良知做主;最核心的就是“知行合一”,能够做主的良知即是知又是行,所以知行合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