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歪一個孩子的方法,打壓、打壓、打壓


養歪一個孩子的方法,打壓、打壓、打壓

養歪一個孩子的方法,打壓、打壓、打壓

01

再過一個多月就中考了,同事的孩子卻突然棄學了。

同事為此心力憔悴,不知如何是好。

“反正我在你眼裡什麼都不是,這也不好那也不好。”孩子向她吼了一通,從此房門緊閉。

同事喜歡打壓孩子,她覺得必須打壓,否則孩子尾巴翹得太高,找不著北。

孩子難得跟同學出去散心,玩得很高興,同事不樂意,“天天就知道瘋玩。”

孩子特意帶回來的小甜點,被同事甩在一邊,“這東西又少又貴,你不知道爸爸媽媽賺錢很辛苦的,花錢大手大腳。”

餐桌上,孩子跟父母講老師覺得自己努努力,市一中不成問題。

同事打擊道,“這次考了第二名,就這麼驕傲自滿,謙虛使人進步。”

……

終於有一天,孩子乾脆自暴自棄。

不管同事如何關心和鼓勵,孩子油水不進,一副破罐子破摔的樣子。

重刷情景劇《家有兒女》,特別心疼劉星。

其中有一個片段,劉星難得考了78分,相對於之前的幾分,進步可謂的神速。

劉星剛進家門,大聲召喚家人,急於分享巨大的喜訊。

不出所料,媽媽劉梅一盆冷水又澆上來,冰涼冰涼。

媽媽耷拉著臉,嫌棄,“嘿,才七十八分啊,你就報特大喜訊。”

隨後,語重心長地講了一堆道理,不忘抬高自己,打擊劉星。

劉星沮喪極了。

蘇珊·福沃德教授在《中毒的父母》一書中寫道:“小孩總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父母的一句打擊,也許是隨口說說,轉身就忘,但是對孩子可能是一輩子的傷害。


養歪一個孩子的方法,打壓、打壓、打壓

02

其實被打壓教育的孩子,他們真的一點兒都不差。

《少年說》中,初中生袁璟頤也很優秀,她的好友吳笛說,“你也是我的別人家的孩子。”

袁媽媽對女兒不滿意,經常拿她跟“別人家孩子”比較,以此來打壓她。

袁媽媽說:

“因為我認為在你的性格里,其實你要不打擊,你可能就有點飄。”

“當你很強的時候,我需要拍一拍;當你覺得自己很弱的時候,我覺得我要推你一把。”

“不是說只有我肯定你,你就可以出得了效果。”

大概是習慣了媽媽的強詞奪理,知道說再多也是無用,女孩搽了搽眼淚,默不吭聲,轉身下臺。

經常遭受打壓式教育的孩子往往不自信,容易自我否定。他們從不敢提要求,自己能做的事情絕不麻煩別人,經常懷疑自己,覺得自己不重要,不配得到別人的愛。

別人不經意間的一句話,都讓他鬱鬱寡歡,胡思亂想;別人公正的批評,都能讓他瞬間炸毛;別人無意間多注意了一眼,他都要偷偷摸摸跑去衛生間確認衣著是否有誤。

作家張振鵬說:“一個自我評價過低的人,必然不敢進行正常的社交活動,害怕遭到拒絕,日久天長就會陷入孤獨。不幸的是,孤獨反過來又導致更低的自我評價,從而進入孤獨的惡性循環。”

養歪一個孩子的方法,打壓、打壓、打壓

03

里根說:“缺乏父母支持的孩子,往往自我價值感較低,妨礙了他們建立良好的品行和達到較高的成就。這不但影響孩子個人和家庭,而且對國家也不利。”

著名導演姜文在《十三邀》中告訴許知遠,“像我這樣,被媽媽打擊大的孩子,長大之後,不是更強大了,而是變得更硬了。”

姜文說,自己最大的失敗就是不知道怎樣和母親處好關係,即使母親已經去世了,他依然還是搞不清楚。

他花盡心思給母親買了房,母親卻並不高興,也不願意搬進新房子,堅持繼續住在自己的老房子裡。

他特別羨慕自己的編劇朋友,因為同樣給母親買了房子,朋友得到了誇讚。

他還回憶道,當自己把中戲的錄取通知單拿給母親看的時候,是多麼希望能得到母親的認可和誇讚,失望的是,母親還是沒有任何表示,只是讓他趕緊先把衣服洗了。

這些都讓姜文十分的氣餒和無奈。

曾有心理學家說過,中國大部分孩子是有父母的“孤兒”,儘管有父母陪伴在身邊,但是卻沒有傳遞內在心理支持的正能量。

前不久,一位10歲的女孩打賞遊戲主播27000元,這令家人覺得很吃驚和不可思議。

女孩傷心地向記者解釋,“每次我送(禮物)的時候,(主播)他們都誇我,說謝謝誰的什麼禮物。我在家裡也沒有什麼人誇我,我覺得(主播)他們誇我,我很開心。”

父母的吝嗇,讓孩子對誇獎變得更渴求。

童話大王鄭淵潔說過:“人性的本質是渴望欣賞,孩子尤其渴望欣賞。欣賞能讓孩子長成參天大樹,貶低能讓孩子枯萎畸形。”

養歪一個孩子的方法,打壓、打壓、打壓

04

正如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阿黛爾•法伯所說,“永遠都不要低估父母的話對孩子一生的影響。”

“赫敏”的扮演者艾瑪•沃特森,她曾說,“我不嫁王子,我自己就是女王。”

24歲時放棄成為王妃,25歲就登上聯合國演講,自信而篤定的她,果真像女王一般閃亮。

而這一切皆源於她父母的肯定和鼓勵,讓她敢於做自己,追求不一樣的人生。

臺灣作家林清玄曾在《讓你的孩子努力考7-17名》寫道:

我小時候讀書差,考試都考紅字,就是考不到60分。有一年考試,我好不容易考了一個超過60分,很高興,拿回家給我爸爸看,我爸爸正吃飯,他放下碗哈哈大笑。哥哥姐姐很奇怪,考這麼爛還笑,爸爸說這麼多年來我一直在找一個接班人,現在終於找到了。我一聽壞了,爸爸是農夫,向上三代都是農夫,我不要做農夫的,所以後來就用功努力讀書。

父親的智慧激起了孩子的上進心。

效果比打壓孩子好上千百倍。

教育孩子並不是輕鬆簡單的事情,簡單粗暴的打壓往往一時有效,最終卻並不能使孩子更優秀。

印度電影《印式英語2012》有這樣一句臺詞:家人是唯一不會拿你的弱點來嘲笑你,不會貶低你,不會讓你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的人,家也是唯一一個你總能找到愛和尊重的地方。

倘若連最親近的父母都經常打擊自己,孩子的自信心又怎麼建立起來?

日本繪本之父松居直說過,真正讓父母和孩子聯繫在一起的,不是戶口簿,而是溫柔的人性化語言。

不要讓語言,成為孩子一輩子的傷害。

作者簡介:漢堡包,80後寶媽,記錄孩子的生活點滴,與孩子一起成長。

養歪一個孩子的方法,打壓、打壓、打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