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雲”密佈的新型電商平臺:雲集、雲集品、雲聯惠的區別在哪?

如今,雲計算加上電商已經成為財富增長的保證:亞馬遜的雲計算業務——AWS在過去的14個季度中有9個季度的經營利潤超過北美電商業務,阿里巴巴的雲計算業務——阿里雲已經連續12個季度保持規模翻番。

可雲計算有技術門檻,電商平臺也不好運營,反而有一批鬼魅魍魎,打著“雲”字號的名聲,幹著開店拉人、消費返利等“接地氣”的路數。正如詩云:“靜即等閒藏草木,動時頃刻遍乾坤。”這些“電商”往往在短時間內就能吸引大量會員用戶,聚攏鉅額資金,不顯山露水,可一旦崩盤,就是一瀉千里、牽連無數,不僅給投資者造成損失,也給社會治安埋下隱患。

為此,《知識經濟》專門梳理三個“雲”字號的典型案例,希望引起投資者警惕。

陰“雲”密佈的新型電商平臺:雲集、雲集品、雲聯惠的區別在哪?

現在時:雲集品

2018年9月25日,深圳前海雲集品公司遭到供應商圍攻,現場一片狼藉。這些被雲集品拖欠了貨款的供應商人數眾多,來自全國各地,被拖欠金額從十數萬到上百萬不等。

《知識經濟》曾採訪了此事相關當事人,對雲集品進行了深入調查(詳見《知識經濟》2018年11月刊《圍攻雲集品風波的背後》)。在6個月的抗爭與拉鋸中,該事件已經有了進展。

2019年1月29日,深圳前海雲集品公司監事李曉雲因涉嫌犯罪,被深圳市公安局福田分局刑事拘留。2019年3月18日,深圳警方發佈通報,稱對“雲集品”特大網絡傳銷犯罪團伙開展收網行動,抓獲多名主要嫌疑人。

《知識經濟》瞭解到,供應商口中罪不可恕的“老潘”,即深圳前海雲集品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潘躍健也在這次的抓捕中落網。從2017年開始有供應商反映提現困難開始,這場歷時兩年的鬧劇終於一錘定音。

陰“雲”密佈的新型電商平臺:雲集、雲集品、雲聯惠的區別在哪?

^深圳警方的一則通告,宣佈雲集品“死亡”。

成立於2014年的雲集品,在“消費返利”的幌子下,通過“店鋪”和“職位”兩套系統進行運營。消費者通過已經入駐的付費店主的邀請鏈接註冊成為免費店主後,可以通過在特定會員區消費250美元、500美元、1000美元、1500美元四個檔位的金額後,升級為銅店、銀店、白金店、鑽石店,每個檔位對應的返利程度依次遞增。

同時,消費者成為付費店主後,還可以通過邀請別人開店或者自己開店,實現“職位”升遷,每發展3個相同等級的下線就可以晉升下一級,直到“全球市場銷售副總裁”。

在雲集品即將崩盤之際,且已經多次被供應商圍攻的情況下,董事長潘躍建還做著多次的反撲:

2018年2月,雲集品緊急公開了一封“萬言書”,宣稱公司目前遇到了極大的危機,有5700萬的公司資產被銀行凍結,希望會員能為公司籌措3000萬左右的資金,幫助平臺熬過去。

2018年4月,雲集品在官網上公佈一則“發佈原始股”的重要消息,稱將在未來8到10個月內會借殼上市,鼓勵所有會員靠消費的方式購買原始股,聲稱一旦成功上市,原始股的價值將可能增值百倍。

雲集品這些行徑,其目的並不是為了挽救投資者的信心,反而是希望依靠部分供應商信息滯後,撈取最後一筆。

陰“雲”密佈的新型電商平臺:雲集、雲集品、雲聯惠的區別在哪?

^深圳前海雲集品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潘躍健

目前,根據雲集品供應商反映,深圳當地政府正在統計供應商信息和拖欠貨款金額,而云集品相關案件已經轉為刑事案件展開偵辦,《知識經濟》也將繼續關注此事的後續發展。

過去時:雲聯惠

在雲集品倒下的同時,針對同樣打著消費返利旗號的雲聯惠的清算仍在繼續。

2018年10月,有著“雲聯惠註冊第一人”之稱的唐某因犯領導傳銷活動罪,被判有期徒刑5年6個月,罰金50萬元。據法院公佈信息顯示,唐某在“雲聯商城”平臺依靠發展的直接下線近400人,形成一個達109層級,人數超過500萬人的“超級團體”,並共提取資金超過30餘萬。

回顧雲聯惠的發展歷程,你會發現與雲集品的同樣的路數。(本刊在去年多次報道過雲聯惠,詳見2018年4月刊《雲聯惠:返利還是傳銷》,2018年6月刊《雲聯惠警示錄》)

成立於2014年的雲聯惠,也是打著“消費全返”的口號,並把會員分成普通會員、金鑽會員和鉑鑽會員,金鑽會員、鉑鑽會員可以成為聯盟商家、聯盟企業,鉑鑽會員還可以購買代理權和雲聯惠公司的股權。

陰“雲”密佈的新型電商平臺:雲集、雲集品、雲聯惠的區別在哪?

^雲聯惠的罪惡故事仍等待著繼續披露。

為鼓勵發展會員,雲聯惠公司設置了“提成”和“嘉獎”兩種積分獎勵制度,依據層級關係進行層層計酬。上線會員可以獲得其直接下線會員消費的相關提成。

同時,根據推薦關係逐層往上依次獲得其直接下線所獲積分的一定比例作為嘉獎。為了發展業務,雲聯惠按照行政區域和行業類別設置了代理公司制度,共設八級代理公司,每級代理公司設GP(參與管理的股東)和LP(不參與管理的股東)兩個級別的代理。鉑鑽會員繳納幾萬元到幾十萬元不等的代理費可成為代理。

雲聯惠在2018年5月被廣東省警方摧毀,當時雲聯惠官網披露的數據就顯示,雲聯惠的參與者席捲全國,累計交易額達到了3300億元,規模令人瞠目結舌。在這一年時間內,全國各地已經進行了多次雲聯惠案件的審判,而云聯惠的幕後操縱人——黃明還並未宣判,今後還將會有更多的貪婪與罪惡等待著披露。

將來時:雲集

同為“雲”字號,甚至曾有過類似模式的雲集(曾用名雲集微店),在看著雲聯惠和雲集品轟然倒塌的背影時,卻已經擺脫危機,走向赴美上市的星光大道。

陰“雲”密佈的新型電商平臺:雲集、雲集品、雲聯惠的區別在哪?

^雲集已經走向赴美上市的星光大道。

創立於2015年的雲集,雖然最開始選擇的是“社交電商”概念,主打“精選”“爆款”等極具社交屬性的營銷策略,但實際上,仍是依靠“入門費”“拉人頭”和“團隊計酬”等“老三門”方式在運營。

首先是消費者繳納398元成為雲集店主,通過邀請發展100名或者1000名新店主,就能成為“主管”或者“經理”。成為主管後,主管所帶領的團隊每新發展一名店主,主管能從398元的平臺服務費中拿走150元,主管的上線經理能拿走80元;店主每賣出一單都將獲得商品單價約5%~40%的佣金。主管則通常獲取店主銷售利潤的15%,店主每邀請一個店主,本人可得40雲幣,被邀請人可得20雲幣。這個多少令人熟悉的模式,自然是躲避不了監管部門的關注。

2016年,杭州濱江工商局陸續接到多起關於雲集微店涉嫌傳銷的舉報,經核查後,於1月20日正式立案調查,並在2017年5月對雲集微商開出了一張高達958萬元的罰單。

讓雲集更加雪上加霜的是,2017年8月,其官方賬號“雲集服務號”“雲集微店官方”永久被封。平臺被罰、賬號被封,兩年前的“雲集”面臨的情況似乎比雲集品和雲聯惠還要險惡,但在這兩年裡,雲集到底做對了什麼,才避免了前兩者如今的下場?

陰“雲”密佈的新型電商平臺:雲集、雲集品、雲聯惠的區別在哪?

^雲集也遭過有關部門處罰。

據云集方面表示,雲集在有關部門和法學人士的幫助下,對有爭議的部分進行了整改,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深耕會員用戶,運營上從“分銷賺錢”向“自購省錢”轉變,期望得到更多的直購消費者。這一點,從雲集的宣傳口號由“手機開店上雲集”到“註冊雲集APP,購物享受批發價”變動中也可看出。

《知識經濟》瞭解到,在經歷了被罰被封的風波後,雲集的確是從“店主分銷模式”轉變到“會員消費模式”,把過去參與分銷的店主轉變成可以自購消費的會員,並過一套激勵制度,不斷的刺激會員去自購商品,當達到一定的銷售額,就可以獲得返利。

但實際上,因為單個會員的購買力有限,因此這些會員會組團在同一家店集體消費,幫助這家店的銷售額達到一定數字,店家獲得平臺獎勵後,就會把獎勵以紅包方式返還給下單的會員。而為了衝刺銷售額,不斷拉身邊的人成為會員,成為了雲集會員自購產品的最大動力。

也就是說,雲集讓想通過拉人消費賺錢的店主,變成為了返利的復購消費會員。這種病毒式的營銷,不僅讓雲集擺脫了受罰的影響,還取得了亮眼的成績,一路走向赴美上市。2019年3月21日,雲集正式向美國SEC提交招股書,希望獲得融資來進一步拓展公司業務運營。

雲集的華麗轉變的確是成功的,根據雲集的招股書顯示,從2016年到2108年,雲集平臺的買家數量由250萬增長到2320萬,付費會員則從90萬增長到740萬;而云集的“自購省錢”策略也獲得了成功,2018年,雲集交易額的66.4%是由其會員完成,雲集用戶的復購率更是高達93.6%。

但這些光鮮的數字背後,有多少是會員抱團衝刺銷售額的結果,我們不得而知。而云集模式的盈利能力,也同樣令人擔心:根據雲集的招股書顯示,雲集在雲集2016年、2017年、2018年的虧損數據分別為4706萬元、1.142億元以及9900萬元。在這種情況下,雲集究竟有多強的持續性,《知識經濟》還會繼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