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泽:一个江南小镇的养蚕修炼史

三江既入,震泽底定。”在

《尚书·禹贡》中,太湖被称作震泽。如今,这个古老的称呼被位于太湖南岸的一个小镇独享。

震泽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西南部,与浙江省毗邻,古称“吴头越尾”。如果看地图,苏南和浙北那密如蛛网的水系,仅仅是在图上,就能冲击人的视野,但如果置身其中,从高铁或汽车上一闪而过,反而会忽略这大大小小的河流、湖沼和鱼塘。

震泽:一个江南小镇的养蚕修炼史

摄影:邱树新

震泽:一个江南小镇的养蚕修炼史

摄影:邱树新

一条西南、东北向的河从南浔而来,穿震泽镇而过。震泽人叫它頔塘,将其看作是震泽的母亲河。这条为防洪和交通而开凿的小运河,成为后世一个繁华市镇的最初奠基。

东晋时,吴兴(今湖州)太守殷康开荻塘河、筑堤岸。唐贞元八年(792),湖州刺史于頔又动员民工大规模修筑荻塘,长25公里,荻塘因他而改名頔塘。经历代修浚,頔塘演变成今天长湖申航线的一部分,沟通京杭运河而辗转通往上海。

1958 年,浙江湖州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出土了 4700 年前的丝带、丝线及绸片;1959 年,吴江县梅堰镇袁家埭又出土了新石器时期的纺轮和刻有蚕形图纹的陶罐。一西一东,两地均在震泽附近,可以据此猜想,震泽应该很早就在一片擅养蚕缫丝的区域内。

毗邻震泽的浙江湖州,其所产“湖丝”久负盛名,在唐代即为贡品。从宋代开始,江南丝织业渐胜北方,在中国蚕桑业重心南移时,“湖丝”也开始了从湖州山区到太湖水网密集地带的迁移。

北宋及其以前,湖丝产地的重心在山地丘陵地区的安吉、德清;南宋和元明时期,就转移到了东部的乌程、归安;到了明代中期以后,则“湖丝惟七里尤佳”。“七里”即位于南浔与震泽之间的七里村。这里出产的生丝被称作“七里丝”,后又衍化为“辑里丝”。

中国蚕丝看湖丝,湖丝则以辑里丝最好。明清时期,无论是“湖丝”,还是作为湖丝代表产品,之后又在名声上取而代之的“辑里丝”,都不再仅仅指射湖州或小小的七里村这样的地理范围,而是逐渐成为太湖东南区域,即苏南、浙北广大水网密集的产丝区生丝产品的统称。

震泽:一个江南小镇的养蚕修炼史

摄影:朱学明

在这样的生产环境内,頔塘河西连湖州,东通京杭大运河,震泽地当水路要冲,由此成了重要的生丝集散中心。因为震泽经济发达、地位重要,再加上吴江县人口、赋税繁多,在清雍正四年(1726),朝廷分吴江西部设震泽县。乾隆年间,震泽“货物并聚,居民二三千家,实西邑之藩屏”。19 世纪后期到 20 世纪初,震泽成为“洋经”加工中心,将丝贸易拓展至海外市场,震泽蚕丝业遂被推至顶峰。

文字根据线上传播方式对原作有部分删改。

撰文:王砚。内容来自:《风物中国志·震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