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茶室什麼樣子?

舉辦茶會的房間稱茶室,也稱本席、茶席或者只稱席。茶室內設壁龕、地爐。地爐的位置決定室內席子的鋪放方式。一般說來客人坐在操作人(主人)左手一邊稱為順手席。客人坐在操作人右手一邊稱為逆手席。客人經茶室特有的小出口進入茶室,傳說這種小出口是茶道始祖千利休模仿澱川小舟上的窗戶設計的。

茶室在唐朝已有,又稱茶寮,是古人讀書、品茶的小屋、小室。寺院中也有這種品茶的小齋。唐宣宗時那位活到130歲高齡的和尚,平日煎茶、飲茶的小室便是“茶寮”。


唐朝的茶室什麼樣子?



茶館起源於唐朝的寺院茶堂

飲茶成為風尚最初始於唐代的寺院。那時佛教盛行,寺院專設有茶堂,是眾僧討論佛理,招待施主賓客飲茶品茗的地方。法堂西北角設有“茶鼓”,以敲擊召集眾僧飲茶。僧人每日都要坐禪,坐至焚完一炷香就要飲茶。另設有“茶頭”,專門燒水煮茶,獻茶待客。這大概就是最早的較大規模的集體飲茶形式。

寺院中以茶供養三寶(佛、法、僧),招待香客,逐漸形成了嚴格的茗飲禮儀和固定的茗飲程式。平素住持請全寺上下僧眾吃茶,稱作“普茶”;在一年一度的“大請職”期間,新的執事僧確定之後,住持要設茶會。茶在禪門中由最初提神醒腦的藥用功能而成為禪事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又進而成為修行持戒、體悟佛理的媒介。茶與禪日益相融,最終凝鑄成了流傳千古、澤被中外的“茶禪一味”的禪林法語。“茶意即禪意,舍禪意即無茶意。不知禪味,亦即不知茶味。”在“悟”這一點上,茶與禪達到了相通。始建於唐朝的徑山寺,自宋至元一直為江南禪林之冠。其“徑山茶宴”極具盛名,在遇到朝廷欽賜袈裟、錫杖之類的慶典時,就會舉行茶宴,請寺院高僧和文人墨客。宋代日本禪師來徑山寺求學取經,徑山茶宴的精神隨之傳入島國,推動了日本茶道的發展。


唐朝的茶室什麼樣子?



最早的專業經營性的茶館叫茶肆

寺院僧的飲茶習俗對民間飲茶產生了重大影響。據唐代封演的《封氏聞見記》記載,“開元中(公元713-741年),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至盛唐,“王公朝士,無不飲者。”(唐楊華《膳夫經手錄》)。文人間時興茶會、茶詩,這影響到上層統治者,慢慢出現了官辦的大型茶宴。飲茶遂成風俗,促成了我國最早的茶肆的產生。《封氏聞見記》中有明確的關於茶肆的記載:“開元中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這些店鋪已有一定規模,但尚未有茶館之名。

陸羽是中國茶文化最早的創始人

文人雅士喜好品茶鑑水,精研茶藝,這些都對茶館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與禪門有密切聯繫的陸羽(約公元733-804年)是茶文化發展史上一個里程碑式的人物,他自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收養,擅於烹茶,其《茶經》是我國古代的“茶葉百科全書”,言簡意賅地論述了飲茶的葉、水、器、境,提高了飲茶的精神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