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代崛起之魂,日本的“商鞅”:大久保利通,为改革流尽鲜血

今天是5月10号,距离5月14还有4天,把时间调回到141年前的今天,距离号称“东洋的俾斯麦”的大久保利通遇刺身亡只剩下4天。

日本近代崛起之魂,日本的“商鞅”:大久保利通,为改革流尽鲜血

大久保利通

大久保利通(おおくぼ としみち,1830年9月26日—1878年5月14日),幼名正助,号甲东,后改名利通。生于日本萨摩藩(今鹿儿岛),原为武士,日本明治维新的第一政治家,号称东洋的俾斯麦。为了改革翻云覆雨,铁血无情,不论敌友,挡在他前进道路上的只能是灰飞烟灭。他最后被民权志士刺杀身亡,但也成就了明治维新的成功。

一、少年得志

1830年9月26日,大久保出生在萨摩藩鹿儿岛下家治屋町的一个城下武士家庭,尽管在士农工商四民中属于统治阶级——士的一员,但城下武士在武士中却属最下层。加治屋町的居民多为萨摩藩下士,生活都不富裕,大久保家自然也不例外。西乡家也住在加治屋町,且与大久保家只隔着一条街道。大久保利通在饥饿难忍时,常会默默地走进西乡家,西乡隆盛便会将自己的吃食分一些给大久保利通,大久保利通也并不道谢,静静吃完后再默默走回家去。

也许是年幼家贫之故,大久保利通身体孱弱,他并不喜欢习武,而是将更多的时间用来读书。大久保勤奋刻苦,学业超群。1846年,17岁的大久保当上了萨摩藩属下的记录所书役(书记官)。但在他19岁那年,萨摩藩因藩主继位人选问题发生“由罗骚乱“,其父大久保利世支持的开明的岛津齐彬一派失势。在父亲受株连被流放鬼界岛之后,身受免官和幽禁双重处分的年轻的大久保,独力承担起了供养母亲和三个妹妹的生活重担。他并不因生活困苦而沮丧,在逆境中反而增强了坚韧的性格和追求权势的野心。

日本近代崛起之魂,日本的“商鞅”:大久保利通,为改革流尽鲜血

年轻时期的大久保利通

大久保一面为生活而奔波,一面组织和开展勤王改革活动,经常在家召集西乡隆盛、吉井友实、税所笃、有马新七、伊地知正治等同乡好友,讨论藩内外政治形势,直至深夜,久而久之,他们就形成了一个勤王的改革派组织"精忠组"。德川幕府的首席老中(最高行政官)阿部正弘是个开明派,是岛津齐彬的支持者。在他的压力下,1851年齐兴隐退,其子齐彬当了萨摩藩主,大久保和西乡等人立即受到器重,成了改革派藩士的中坚人物。1853年,大久保恢复了记录所书役的职务,其父也结束了流放生活。1857年28岁的大久保被提升为步兵监督。

然而好景不长,保守的井伊直弼代替病死的阿部正弘成为幕府大老之后,兴“安政大狱”,许多爱国志士惨遭屠杀。齐彬恰在此时病死,井伊任命齐彬之弟久光之子忠义为萨摩藩主,保守派开始在藩内抬头。形势的逆转曾使杰出如西乡者绝望自杀,大久保却决心在真正的实权人物久光身上下功夫,以图扭转不利局面。他发现久光爱下围棋,便苦练棋艺,以便交流。听说久光想看《古史传》,他便设法弄到多达28册的《古史传》分册借给久光,并乘机在书中夹带纸条以让久光明白自己对形势的见解。功夫不负苦心人,久光终于逐渐疏远保守派,开始重用大久保, “精忠组”也获得合法地位。

二、公武合体

萨摩藩和幕府都在策划让幕府和朝廷合作以对付外来危机的公武合体运动,但两者的实质却迥然不同,幕府心目中的公武合体,是要回复一切政事委于幕府的幕府全盛时代的制度,而萨摩藩则是要建立一个朝廷对幕府具有政治上发言权的桥头堡。久光进谏天皇敕命德川庆喜为将军监护,让越前藩主松平庆永就任大老,由萨摩藩兵任京都的警卫,并于1862年同大久保一起率藩兵一千人进京,向朝廷施加压力。这样的军事行动在德川幕府时代尚属首次。

就在大久保积极推进公武合体运动之时,早年的“精忠组”同志有马新七等人因早已投入更加激进的尊王攘夷运动,正在策划乘久光进京之际袭击佐幕派公卿。大久保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在派人劝说无效后,断然派兵杀死有马新七等人,是为“寺田屋事件”。此事件造成公武合体派和尊王攘夷派的完全分裂,并加速了公武合体运动的进程。朝廷颁布敕命,基本满足了久光的要求并宣布要改革幕政。1864年初,作为公武合体运动结晶的雄藩会议筹备就绪,设置了庆喜、久光等六人组成的“参与会议”,在天皇主持下讨论国策。然而,因各雄藩各怀私心,政见不同,庆喜则梦想幕府重新独揽大权,不到三个月,“参与会议”便因六参议的相继辞职而烟消云散。公武合体运动遭受重大挫折。

日本近代崛起之魂,日本的“商鞅”:大久保利通,为改革流尽鲜血

大久保利通

1865年初,另一雄藩长州的藩政权回到尊王攘夷派木户孝允、高杉晋作等人手中,长州开始实行倒幕割据政策。幕府策划第二次征讨长州。本来萨摩曾在禁门之变、第一次征讨长州的战争中多次与长州兵戎相见,这时却因长州通过萨摩购买英国武器而逐渐与之接近。大久保早年即有“一国割据”思想,此时看到它以另一种形式在长州实现,便逐渐转变为倒幕派。1866年2月,萨长两藩在坂本龙马、中冈慎太郎的斡旋下,结成了倒幕同盟,萨摩藩与庆喜的友好关系从此中断。为确保倒幕成功,大久保与朝廷公卿岩仓具视合作,利用天皇权威,于1868年1月3日成功发动宫廷政变。朝廷发布的“王政复古大号令”,废除了朝廷的摄政、关白制度与幕府的征夷大将军。随后朝廷的军队击败进至京都郊外的幕府军队,自杀未死的西乡在此后的戊辰战争中消灭了幕府。大久保则担任参谋后又任总裁局顾问处理内务,协助西乡指挥作战,从而建立并巩固了明治新政权。

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在倒幕过程中的作用,给大久保以很深的印象。他断定,为了领导日本,天皇必须首先“一新”朝廷之旧弊,为此就必须使天皇与象征旧弊的京都割断联系,创造适应新时代的天皇性格。明治政府成立后的迁都、改元等都反映了他这种思想。

三、辅佐明治

明治政府的成立,结束了统治日本长达近700年之久的封建武士领主统治。日本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明治政府在彻底消灭幕府势力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先后实行奉还版籍、建立御亲兵、废藩置县等措施,大久保在其中出力甚大。

他先担任新政府的参与,又于1871年6月任大藏卿。此时日本已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新政府决定以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以大久保为副使,同参议木户孝允、工部大辅伊藤博文、外务少辅山口尚芳等构成考察团的中枢人物巡访欧美。1871年4月,使节团踏上征途。在巡访中,普鲁士的“铁血宰相”俾斯麦给大久保以最深印象,大久保对德国首相俾斯麦佩服得五体投地,决定回国按照德国模式经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因此,归根结底是依靠政府官吏诱导奖励之力。"所以,大久保力主"非由殖产兴业入手"不可,他认为日本想富强只有如此行事。

明治政府从公布《五条誓约》到大久保提出"关于殖产兴业的建议"的6年间,逐步制定了一套比较合乎日本国情特点的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方针和政策。在推行文明开化政策时,有人曾指责大久保过激了。大久保却对他们说:"在文明开化的问题上,一定会出现过头现象,到那时让后代的政治家去修正好了,如今必须在这个道路上突飞猛进"。

日本近代崛起之魂,日本的“商鞅”:大久保利通,为改革流尽鲜血

大久保利通

正当大久保在欧美访问的时候,国内以西乡隆盛为首的留守政府主张侵略朝鲜,以转移士族对政府的不满。大久保得到这个消息立即回国,此后,日本政府于10月召开一系列会议以解决此问题。对于“征韩”问题,他列举了七大理由,尤其提到国内不稳的情况——留守政府颁布的《学制》《征兵令》和地税改革等措施已引起农民的大规模反抗。

大久保绝不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他只是感到日本尚不具备外征的条件,当务之急是抓紧学习西方,大力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加速日本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步伐。于是大久保和岩仓具视结合起来,施展政治手腕,击败以西乡为首的征韩派,把他们赶出中央。这场政治斗争,史称“明治六年的十月政变”。

三、殖产兴业

在征韩论争中取得了胜利后,以三条实美为太政大臣、岩仓具视为右大臣、大久保为内务卿的专制政治体制成立了。大久保以英国为目标,着手创建资本主义。在政治方面,他也把英国的立宪政治当做理想,但在当前,他感到仍需学习后进国的普鲁士。这决定了大久保政权政治上的保守,但在其他方面,大久保却努力推行“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政策。

因为他发现日本与英国地理条件颇为相似,都属于面积小、资源少的岛国,所以认为日本应像英国那样大抓海运和工业。他同时还非常重视矿山开发和铁路建设,强调煤和铁是制造业兴盛的动力。内务省的管辖范围包括劝业、警保、户籍、驿递、土木、地理、测量7个方面,大久保特别重视的是劝业和警保。劝业的意思是殖产兴业,内务省的任务是与管理矿山、炼铁、铁路、电信等骨干产业的工部省相呼应,谋求培育“以农业为基础,使工商业与之相适应”的传统产业,具有创立资本主义实业的巨大作用。

日本近代崛起之魂,日本的“商鞅”:大久保利通,为改革流尽鲜血

大久保利通

警保把行政警察纳入了内务行政的一环,同时统一了全国的警察事务,内务省成为国家治安的中枢。鉴于内务省的庞大职权范围,并以大隈重信的大藏省和伊藤博文的工部省为左膀右臂,从这时起到大久保被刺杀的明治政权被称为大久保政权。

四、铁血改革

日本近代崛起之魂,日本的“商鞅”:大久保利通,为改革流尽鲜血

大久保利通 右一

大久保政权继续推行地税改革,1876年强力推行“秩禄处分”,公布“金禄公债发行例”;剥夺武士阶级的俸禄,从根本上瓦解了旧的封建武士阶级,促进了日本资本的原始积累。在外交方面,大久保也并非是个绝对的和平主义者,1874年派兵侵略台湾,1875年侵略朝鲜。他认为,日本最大的外部敌人是俄国,曾力排众议启用戊辰战争中的对手榎本武扬为海军中将,派他出使俄国。榎本武扬果然不负众望,于1875年与俄国签订了《库页岛、千岛群岛交换条约》,暂时解决了日本的北方边患问题。

大久保注重人材的选拔和吸取外国先进科学文化。他不惜工本,用高薪招收、聘用外国科技人员和各种专家学者,改造山林、河川和港湾。他还积极培植养蚕制丝业和振兴农业。他曾派人到外国学习先进技术,回国后大胆授予开发养蚕之全权。

带头推进文明开化的大久保虽然不会跳交际舞,但也常常出席舞会。他还率先剪短长发入朝觐见天皇,群臣都为他的大胆举动惊骇。但十多天后,明治天皇也剪短了头发,于是群臣竞相仿效,除去头顶发髻。政府的“断发脱刀令”等文明开化政策终于在最高统治者的亲身示范之下迅速推行。

久保的改革虽然成功,但并非一帆风顺,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和不满士族的叛乱是不断威胁大久保政权的两大要素,但这两股力量都被大久保血腥镇压了下去,即使是最大规模的士族武装叛乱“西南战争”也最终告败。

日本近代崛起之魂,日本的“商鞅”:大久保利通,为改革流尽鲜血

日本底层武士

大久保执掌大权时,走上了专制统治的道路。他毫不留情地镇压所有的反抗活动。对版籍奉还、废藩置县一直心怀不满的岛津久光上书天皇,提出14条建议,反对各项资产阶级改革,并要求撤掉大久保的职务。当然大久保等改革派不能接受,对保守派进行反击,岛津久光被迫引退。当岛津等旧藩势力在内部进行反政府活动的时候,对明治维新各项资产阶级改革强烈不满的反动士族公开发动了反政府的武装叛乱。最先发动的是1874年2月由江藤新平和岛义勇领导的“佐贺之乱”。结果被大久保镇压下去。

大久保的专制受到日本人民,特别是以垣退助为首的爱国公党的抨击。他们提出设立民选议院,以此与大久保的独裁统治相对抗。1874年4月,日本以台湾高山族杀害琉球渔民事件为借口,出兵侵入中国台湾,招致中国的反抗。大久保以全权大使身份到北京,在交涉中迫使清政府付出50万两白银的赔偿金。1875年9月,制造侵略朝鲜的江华岛事件。翌年迫使朝鲜订立不平等的《江华条约》。他镇压农民起义和一切反政府活动,以《诽谤律》、《报纸条例》等压制自由民权运动。1876年3月政府发布了废刀令,8月又发行金禄公债,废除俸禄制,使失去利权的士族更为愤怒,在熊本爆发了“敬神党之乱”。在其影响下福冈县爆发了“秋月党之乱”,在山口县爆发了“萩之乱”。这些叛乱都被大久保一一镇压下去。

五、改革之殇

农民起义和士族叛乱暂告平息后,自由民权运动也在大久保的镇压下转入地下,北方的边患已经解决,日本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有了一定提高。此时的大久保踌躇满志,准备将已经取得一定效果的各项改革继续推进,以完成日本与万国对峙的夙愿。他万万没有想到,杀身之祸正悄悄来临。1878年5月14日,大久保到太政官去办公的路上,他乘坐的马车突然遭到石川县岛田一郎等六名征韩党士族的袭击,大久保当即身亡,时年49岁。

日本近代崛起之魂,日本的“商鞅”:大久保利通,为改革流尽鲜血

大久保利通

刺死大久保利通的凶手石川县士族岛田一郎是自由民权派壮士,曾于1875年2月出席爱国社创立大会。西南战争末期的1877年6月民权派内部出现了武装起义与西乡相呼应的主张。西南战争一结束,大久保以计划造反的罪名逮捕林有造、片冈健吉、大江卓、竹内纲等许多民权派领袖,将他们投入监狱,自由民权派在严厉的镇压下被迫转入地下。然而有“铁石之志”的岛田一郎,“为国家万万不忍坐视”,决定“义举”,行刺大久保。

大久保虽然死去,但他的事业后继有人,伊藤博文等人继续推行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富国强兵三大政策,终使日本成为一个资本主义强国,而束缚日本多年的不平等条约也于1911年全部废除。

大久保死后,日本政府追赠为右大臣、正二位。并且为他举行维新以来第一场国葬,葬于东京青山墓地。大久保利通虽然因为政敌的刺杀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但他的后继者继续沿着他开创的道路,完成他未竟的事业,迅速使日本成为近代化的资本主义强国。

日本近代崛起之魂,日本的“商鞅”:大久保利通,为改革流尽鲜血

西乡隆盛、马新七、大久保利通

结语:纵观大久保跌宕起伏的一生,不难发现他在政治上的天分及善于把握时局的功夫实在是超乎常人。为掌握萨摩藩,政他先跟从齐彬后投靠久光,而为使日本与万国对峙,他从公武合体派转向尊王攘夷派,后又变为开国倒幕派。他有铁血性格,因政见不同可将早年的政治伙伴有马新七、西乡隆盛置于死地。而当久光这个大恩人不能跟上时代时,也被他一脚踢开。在推翻幕府,建设现代日本国家等方面,他功勋卓著。尽管壮志未酬身先死,但日本被威尔斯评价为“从未有一个民族像当年的日本那样昂首阔步”,应该说是大久保为这一切奠定了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