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溼、溼熱、陰虛、淤血等體質,與脾胃病有什麼關係?

脾主運化,主肌肉、四肢,胃主受納、腐熟水谷,兩者共為“後天之本”。脾胃病症的發生與感受外邪、飲食不節、情志失調、稟賦薄弱等關係密切。

但是,“正氣存內,邪不可幹”,機體感邪之後是否發病,以及發病類型,受體質因素的影響。

痰溼、溼熱、陰虛、淤血等體質,與脾胃病有什麼關係?

中醫體質學說,是以中醫理論為基礎,研究人類各種體質特徵、體質類型的生理、病理特點,並以此分析疾病的反應狀態,病變的性質及發展趨向,從而指導疾病預防和調理的一門學說。

國醫大師王琦認為:“體質是在先天稟賦,和後天獲得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狀態等方面,綜合的相對穩定的特徵”。

1、痰溼體質:

一般會表現為胃脘痞滿,納食減少,時有噁心,形體肥胖,大便粘滯不爽,口淡粘膩,舌胖淡苔膩,脈滑。

在調理上一般採用健脾和胃,燥溼化痰的方法。比如陳皮等。

痰溼、溼熱、陰虛、淤血等體質,與脾胃病有什麼關係?

2、陰虛體質:

一般表現為胃脘隱痛,胃內灼熱,口燥咽乾,形體消瘦,急躁易怒,面赤烘熱,手足心熱,大便乾結,小便短赤,舌紅少苔或無苔或見裂紋,脈細弦或數。

調理上一般會選擇滋陰養胃為主。比如石斛等,滋養胃陰而不傷胃的東西。

3、陽虛體質:

一般會表現為胃脘脹滿疼痛,遇涼加重,得溫痛減,形寒欠溫,倦怠怕冷,舌質淡胖邊有齒痕,苔白,脈沉細無力。

調理上一般採用溫中和胃為辦法。比如蜀椒等溫中和胃理氣等東西,都比較合適。

4、溼熱體質:

主要表現為胃脘灼熱疼痛,煩躁易怒,口乾苦,喜涼怕熱,大便燥結或粘滯,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調理的話,以清熱利溼為主。常用連翹等。

痰溼、溼熱、陰虛、淤血等體質,與脾胃病有什麼關係?

5、氣虛體質:

主要表現為胃脘脹滿疼痛,納食減少,喜溫喜按,胸悶氣短,動則加重,面色萎黃,疲乏無力,聲低懶言,舌淡胖,邊有齒印,脈虛緩。

調理的話,一般以益氣健脾為主。常與黨參、黃芪等益氣健脾之物合用。

6、瘀血體質:

主要表現為胃脘刺痛,痛處固定,疼痛拒按,面色晦暗,口唇淡暗或紫,口乾不欲飲,舌質暗或青紫,舌邊有瘀點或瘀斑,舌下靜脈曲張,脈沉弦或細澀。

如果調理的話,一般以化淤和胃為主。常用雞內金等和胃之品。

痰溼、溼熱、陰虛、淤血等體質,與脾胃病有什麼關係?

總之,”脾胃是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養好脾胃,才能為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提供充足的動力。但是,每種方法在使用之前,一定要注意辨別清楚自己是哪一種體質,千萬不要盲目去選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