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期搜出完整人皮,竟是开国大将蓝玉,为何落得如此下场?

刘欢吉


作为各个封建王朝中杀功臣最多的君主,朱元璋杀人简直是眼皮都不眨一下,在捕鱼儿海立下不世战功的蓝玉也难遭遇毒手,后世之人对于蓝玉是否有谋反之心有过激烈的讨论,但是最终也没有一个真正的定论,但是实际上,谋反可能是蓝玉唯一的出路,因为在当时的条件下,朱元璋必定杀他!

蓝玉和朱元璋性格不合

蓝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认为他是一个性子直到一定严重程度的军人,在史料中有一段关于蓝玉的记载,大概意思就算敌人主动来向蓝玉投降,蓝玉非常高兴,办了酒席就要招待他们,几个人就开始喝起酒来。这个带军投降的人叫做纳哈出,也是一个直性子的人,喝酒就肯定会敬酒,纳哈出就像蓝玉敬酒,蓝玉为了表达自己的善意,拿出一件衣服要纳哈出披上,纳哈出说让蓝玉先喝酒,蓝玉说让纳哈出先穿衣服,两个人就这么僵持上了谁也不服谁。

纳哈出酌酒酬玉,玉解衣衣之,曰:“请服此而饮。”纳哈出不肯服,玉亦不饮。

最后纳哈出被逼急了,直接就把酒倒在了地上,蓝玉也生气了,结果本来可以让敌军不战而降,最后反倒是杀了纳哈出,逼得敌军死命抵抗,明军又花了一番力气才将敌军制服。像蓝玉这样的人,对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始终坚持,也就看得出来他不懂变通,更不能理会到朱元璋对他的暗中告诫。

横扫了北方的残元后,蓝玉俘虏了元顺帝美丽的妃子,在兽性的驱动下,蓝玉就地凌辱了那个可怜的女子。朱元璋对此很不喜,和元朝将人分成三六九等不同,朱元璋提倡各个民族和平共处,虽然北方的残元还在,但已经有蒙古人在明朝做官,蓝玉的行为无疑是对民族团结的破坏。

这一战蓝玉战功很大,朱元璋打算封他为梁国公,但其凌辱元顺帝妃子的事情让朱元璋觉得蓝玉此人不可托付重任,“梁”国公变成了“凉”国公,在在蓝玉封赏的时候,朱元璋还把蓝玉的过失都刻了上去。这些都是朱元璋对蓝玉的暗示,可是蓝玉不懂,他只知道自己立了大功,却不知道应该收敛自己的锋芒。


比奏事多不听,益怏怏。

仗着自己有功劳,蓝玉变得愈来愈嚣张跋扈,朱元璋对于他的这些举动非常不满,通过有意的疏远他来表达其已经不受重视之意。蓝玉每次向朱元璋提的意见,朱元璋大多不理会,蓝玉也因此而不开心,不知道自己到底哪里没做好,实际上,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朱元璋已经开始讨厌蓝玉了,对于城府极深又疑心很重的朱元璋来说,蓝玉这样恃宠而骄的大臣是一个不合格的大臣。

蓝玉有谋反的客观条件

蓝玉的嚣张跋扈早已经不是一日两日了,但朱元璋一直都在忍,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儿子朱标可以治得住蓝玉,所以虽然讨厌蓝玉,但他仍然是把蓝玉视作朱标未来的班底在培养,可惜的是,朱标没有朱元璋活得久,他在太子的位置上离去了,只给朱元璋留下了一个皇太孙朱允炆。

到了这个时候,蓝玉以前干的那些嚣张跋扈之事就不得不重新看待了。蓝玉都干了些什么恃宠而骄的事情呢?有一次他带兵打仗归来,天色已晚,守关的士兵按照律令关闭了城门,蓝玉没有与其好好沟通,反倒是直接派人攻打城池,破城而入,这和土匪强盗有何区别?

北征还,夜扣喜峰关。关吏不时纳,纵兵毁关入。


但是他最招致朱元璋猜忌的一点,也是他拥有造反的客观条件的关键一点就是,他的手中掌握着兵权,当时蓝玉在军中的地位已经达到了什么样的地步了呢?所有军中将士的官职升降全部由蓝玉一个人来决定,全凭他的个人喜好,朱元璋曾经就这件事多次说过蓝玉,但是蓝玉不以为意,仍然霸道。

在军擅黜陟将校,进止自专,帝数谯让。

现在太子朱标已经死了,朱元璋自己也年纪很大了,而且在他心中合格的继承人是皇太孙朱允炆,这个时候的朱允炆太嫩了,能够降伏一个手握兵权又如此专横霸道的将军吗?朱元璋觉得,应该是不能的,所以为了大明江山,蓝玉必须要去死,不管他有没有谋反之心。

蓝玉手握重兵且在军队威望极高,太子朱标早夭,这两点共同促进了朱元璋杀蓝玉的决心!所以蓝玉若是真的造反还有一条活路,否则也是必死无疑了,因为朱元璋非杀他不可!


Ps:大家好,我是w芒果布丁w,觉得我的回答还可以的话,大家就顺手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我呗!


w芒果布丁w


蓝玉的悲剧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朱元璋政治计划破产的原因,并不是所有的功臣被杀都能用“兔死狗烹”来概括,蓝玉更不属于这种!

不作死就不会死

蓝玉在大明的地位不用怀疑,至朱元璋起兵早年就从军效力,可以说是常遇春一手带起来的骨干将领。而后跟随傅友德、冯胜、徐达这种一流名将南征北战,每战必做先锋,不仅受到这些名将的认可,更在军中树立了威望。而在捕鱼儿海的一战中,更是立下了创世之功,被朱元璋称作是堪比卫青、李靖,随后便封为凉国公。


蓝玉在开国名将尚在的时候还能低调做人,毕竟在军中还是老一辈将军的天下,但随着开平王常遇春洪武二年去世,卫国公邓愈洪武十年病亡,曹国公李文忠洪武十七年病亡,中山王徐达洪武十八年病亡,军中的老资历们死的死,病的病,大明军务虽有冯胜、傅友德这种元老撑场面,但重担已经落到了蓝玉、沐英这一代将领头上。洪武二十年的北伐中,冯胜被朱元璋猜忌随后治罪,因此蓝玉捡了个大将军封号,并获得“总管军事”的大权。

随着朱元璋的倚重,蓝玉也日渐骄横起来,蓄养庄奴、广收义子、强占民田、责骂御史,这些都是在触碰朱元璋的底线。在其北伐之时,强奸元室嫔妃致使元妃不堪羞辱的自杀,朱元璋才将其梁国公的欲封之号改为了凉国公,朱元璋的这个行为意在敲打一下蓝玉,毕竟年轻气盛的蓝玉还是大明的人才,多加敲打应该会有所收敛,但事实上蓝玉并没有迷途知返。喜峰关前,蓝玉再次干了一件浑事,面对守关官吏的“怠慢”,蓝玉直接攻打了进去,这件事往轻了说是蓝玉脾气不好,往重了说完全可以认为蓝玉是造反的行为。

玉不乐居宋、颖两公下,曰:“我不堪太师耶”。——《明太祖实录》

傅友德是洪武二十四年获封的太子太师,冯胜是洪武二十五年获封的太子太师,而蓝玉被封为太子太傅的时候却口出狂言,对于这个太傅的封号并不满意,认为自己功劳应在傅友德和冯胜之上,理应获得同样的太师封号。按理说这种牢骚自己给亲信唠叨两句就完了,但此言却被记载下来,也确实是作死。

“治天下不可以无法,而草昧之时法尚疏,承平之日法渐密,固事势使然……亮祖以下诸人,既昧明哲保身之几,又违制节谨度之道,骈首就僇,亦其自取焉尔。”——《明史》

其实我比较赞同《明史》中对于蓝玉惹祸上身的看法,一个国家从建立走向正轨的时候,法制是越来越完善和严苛的,朱元璋本就是一个强烈要求官员守法的皇帝,蓝玉做的一些事不但破坏了法制,而且给国家实行法制推广树立了不良标杆,即使蓝玉才能再高,也不应该藐视君王制定的游戏规则。在朱元璋诛杀功臣的道路上,明则保身,夹着尾巴做人才是普遍的行为,而蓝玉算是顶风作案,不断挑战君王的底线,实属自取灭亡。

朱元璋的政治规划

朱标应该是朱元璋坚定不移的继承人,朱元璋也为朱标请了最好的老师宋濂加以教导。朱元璋在外征战时,令朱标监国,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徐达兼太子少傅,常遇春兼太子少保,这样的监国体系里,明摆着就是培养储君;二十多岁的朱标就被朱元璋下令“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


而朱标不仅有治政之才,更是一位仁君,特别是与其父亲对比之下,宽仁忠厚就成了朱标的代名词,其主张推行的“宽通平易之政”也在文武群臣中赢得好评,储君仁明,群臣臣服,一切都按照朱元璋的计划进行着。

“本欲迁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劳民。且兴废有数,只得听天。惟愿鉴朕此心,福其子孙。”——《祀灶文》

朱元璋最后要做的就是给朱标留下一批将才,一是为了彻底消灭北元残余势力,二则是按照朱元璋自撰的《祀灶文》来看,还有迁都关中的意图,这个关中也就是长安了,毕竟朱元璋是个汉唐迷。迁都关中之地就更需要一批武人班底来守住国门了,那么洪武后期与朱标关系甚好的蓝玉就成了首选。蓝玉有能力驱除鞑虏千百里,就有能力以关中为根基继续北伐,当然也有能力防御北京的燕王,这就是后话了。


随着朱标的去世,朱元璋的政治计划算是全盘破产,朱标死后留下庸弱的皇孙幼朱允文,朱元璋也就不可能再留下这一套武人集团的班底了。理由很简单,朱标能镇的住蓝玉,朱允文恐怕就难镇住了,此时的朱元璋不再追求开疆扩土,只求孙子能够平稳接班,所以这个政治计划的破产才是蓝玉必死的原因。

蓝玉案的始末

既然是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那么蓝玉案就必须制定一条合理的逻辑来达到预订效果。

  • 作案动机

第一个动机就是前面所说的“不乐居宋、颖两公下”。当所有人都在避祸的时候,蓝玉却逆流而上的暴露野心,傅友德和冯胜是何等人物,开国六公爵中,傅友德被朱元璋赞为“论将之功,傅友德第一”,而冯胜则被赞为“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胜居第三”。蓝玉功劳是大,但论资历和对大明的贡献,叫板两位元老尚且不够,这里只能说明蓝玉对于朱元璋给的封赏并不满意,这也就是狼子野心的象征,那么当皇帝给不了你想要的,那么你只有反了。



第二个动机就是记录在《逆臣录》里蓝玉说的那句“上疑我矣”,因为蓝玉的嚣张跋扈,朱元璋多次否定了蓝玉的提议,因此蓝玉心里觉得朱元璋对其产生了疑心,毕竟朱元璋杀过诸多功臣皆出于怀疑之心,这就会引起蓝玉的担心与害怕,既然被君主怀疑,那就是有理也说不清的事,不如反了,变被动为主动。

“然则靖宁之通胡,因蒙镇抚而发,凉国之谋逆,又因靖宁而成,以此知蓝党者,即胡党之流祸也。”——《逆臣录》

第三个动机就是蓝玉的姻亲靖宁侯叶异被朱元璋杀于胡惟庸案,“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蓝玉姻亲被怀疑串通胡惟庸而遭诛杀,是蓝玉最忌惮的地方,蓝玉还对军中人说过“前日靖宁侯为事,必是他招内有我名字”,这也是蓝玉认为朱元璋怀疑他的另一个理由,疑由心生,祸已难避,不如就反了。

  • 作案条件

首先,蓝玉身为总兵,手握兵权,军中多年的摸爬滚打,培养和提拔了诸多府军诸卫头目亲信,具备造反的基础条件;其次,朱元璋“病缠身”,太子亡太孙幼,造反具备良好的时机。从这两个条件上看,蓝玉确实有机会作案,但根据《逆臣录》和《明史》有关记载看来,蓝玉造反被“坐实”的证据真就没有,皆是以条件和动机就来断定蓝玉造反显得牵强。



但蓝玉自身的言行适当,加之朱元璋的政治计划破产,他的存在不仅没有任何意义了,反而是对朱允文接班后的巨大威胁,既然朱元璋认定了蓝玉有谋逆之心,那么为朱允文扫去政治阻力就是势在必行了。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以谋反罪杀死蓝玉,剥皮实草,传示各地。蓝玉党羽涉及一万五千余人被一锅端,成为洪武四大案之一,史称“蓝玉案”。


棍哥观史


却说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张献忠的大军攻破了成都城,在抄查内府时意外发现了一张人皮!而这张人气就是第一代蜀王朱椿的岳父——明朝开国大将蓝玉的人皮!

那么蓝玉是谁,他为什么会被人剥皮,他的人皮又为何留在了蜀蕃成都城?且听我一一道来!

蓝玉,安徽定远人,常遇春的妻弟,明朝开国将军!

蓝玉从军后,一开始在开平王常遇春帐下,因为做事有胆有谋,上阵勇敢杀敌,常遇春也就举贤不避亲的多次在朱元璋面前称赞蓝玉,后因为屡战屡胜先后封永昌候,征虏大将军,凉国公,可谓声名显赫!但是最终他又为何被朱元璋诛杀并剥皮示众呢,其实主要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一、居功自傲,不识抬举

蓝玉最主要的功绩是在漠北大破北元,也因此被封为凉国公!但是北征的归途中,半夜路过喜风关,因守城士兵不明究里的情况下不敢贸然开城,蓝玉竟然指示手下撞破城门,强行入城,目无法律,令朱元璋不喜!


二、无视圣谕,非礼元妃

在征伐北元时,蓝玉俘虏了元朝妃子,便按耐不住强行非礼了她!结果元妃性情刚烈,竟然上吊自杀!消息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但是蓝玉却满不在意,把朱元璋的命令视作无物,公然挑战黄威,违抗圣旨!

三、功高盖主,并有谋反之意

如果说只有前两个条件,蓝玉虽罪无可恕但也并不致死,偏偏他遇上了第三条!

朱标是朱元璋钦定的皇位接班人,深受朱元璋的喜爱。但是偏偏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痛苦的同时只能重新安排朱家的未来。于是,皇位到了朱允炆的手里,不过朱允炆太过年轻,根本镇不住这些手握重兵的功臣,而自己又日渐老去,为了皇位的安稳,必须要对这种功臣下手,来一个杀鸡儆猴!

而蓝玉,恰恰就是最好的对象!一方面他确实做的太过分了,另一方也是蓝玉确有反意!他曾多次对下人说:“皇上疑我矣,必是亲家靖宁候招出我也是胡党。”还曾多次让手下准备人马,想要成事!种种迹象表面,蓝天有谋反之心!不过朱元璋老奸巨猾,一切都看在了眼里!



就在蓝玉准备实施行动的时候,被朱元璋一锅全端。而蓝玉也被“剥皮实草”,就是将人皮剥下。填充草物,制成稻草人,悬挂在门市上。之后,也是在朱元璋的默许之下,蓝玉的人皮被他的女婿蜀王朱椿运回了成都并且收藏!所以在明末的时候被张献忠发展,并且焚烧!一代名将蓝玉,也算是彻底灰飞烟灭了!


浩瀚文史


据欧阳直的《蜀乱》记载,朱元璋将大明开国第三猛将蓝玉处以剥皮楦草之刑,然后让各省官员传看蓝玉的人皮。因为朱元璋第十一子蜀王朱椿的王妃是蓝玉的女儿,所以朱椿把老丈人蓝玉的人皮留了下来。

蓝玉的人皮在蜀王府一直留到了明末,起义军首领张献忠攻占成都后,在端礼门楼中发现了一个身穿大明朝服的人。有人就告诉张献忠,这是大明开国将领蓝玉的人皮,里面被朱元璋填充了干草。这便是明末搜出人皮的事情。

蓝玉的身份、资历和战功

蓝玉,明朝著名将领,是继徐达、常遇春之后的明朝第三名将。蓝玉的资历和身份放在任何朝代都不弱,他是明朝第一猛将常遇春的小舅子,也是朱元璋的亲家,还是朱标的太子妃的舅舅。这样的身份勉强算得上皇亲国戚吧?

早年的蓝玉在姐夫开平王常遇春麾下效力,在朱元璋与陈友谅的巅峰对决期间就立下了战功,也算得上是开国有功将领,而蓝玉的巅峰成就是在大明建国之后。蓝玉的战功仅次于徐达和常遇春,他的特点就是有勇有谋、攻无不克。

明朝建立后,洪武四年,蓝玉随傅友德征伐蜀地,攻克今四川成都。在次年的二次漠北之战中,蓝玉为徐达军中先锋官,掌管中路军。蓝玉先出雁门关,在野马川击败扩廓帖木儿的游骑,又在土剌河打败扩廓帖木儿的军队,扩廓遁逃。

两年后,蓝玉亲率大军攻克兴和,俘虏元国公贴里密赤等人。洪武十一年,蓝玉与沐英一起征讨西蕃的叛变,次年胜利班师。蓝玉被封为永昌侯,赐予世爵位凭证。洪武二十一年,蓝玉率15万大军征讨北元,一直打到捕鱼儿海,大获全胜。

此战北元仅元主与太子天保奴等数十人逃走。共俘获包括王子地保奴、妃嫔,吴王朵儿只、代王达里麻及士兵在内的七万七千多人,还有众多的物资与牲畜。朱元璋得报后大喜,将蓝玉晋升为凉国公。洪武二十三年,蓝玉在此率军平定西南。

拥有如此身份和战功的大明第三猛将蓝玉,为何会被朱元璋剥皮楦草?

蓝玉为何会被剥皮楦草?

蓝玉此人虽精通用兵之道,但其实并没有多少没有文化,而且性情比较暴躁,拥有巨大战功并得到朱元璋的赏识后,开始骄傲自大,作出了很多令人诧异的举动,无休止的在挑战朱元璋的底线。

蓄养家丁,霸占民田。蓝玉还朝后,蓄养的奴仆和义子多达几千人,作为其出行的随从和亲信。这批人依仗蓝玉权势,在乡里强占农民的民田。在御史要惩办这些人时,蓝玉竟然敢藐视王法,破口大骂将御史赶走。

北征回师,强闯关口。蓝玉在北征回师时,夜间到达喜峰关,关门已经关闭,守关将领按程序需要查明关外情况,因此没有及时给蓝玉开门,于是蓝玉命士兵将关门冲破强行传入,其行为与北元将领已无两样。

私吞珍宝,强占元妃。蓝玉北征回来后,并没有把所有的战利品如数上缴,他把其中不少的珍宝和北元皇妃据为己有。朱元璋知道后,对蓝玉进行了训斥,之后北元皇妃因害怕和羞愧而悬梁自尽。

面对骄横的蓝玉,朱元璋也只是采取了口头警告与暗示,要蓝玉加强自身修养,以后不要再这样目无王法。朱元璋本打算封蓝玉为梁国公,但为了暗示蓝玉,将梁国公改为凉国公。而蓝玉似乎并没有觉得有何不妥。

蓝玉的行为不但没有收敛,反而更加放肆。蓝玉几乎将大明军队变成了自己的私人武装了,朱元璋的命令没有蓝玉的管用。西征回来后,朱元璋赐给他“太子太傅”衔,蓝玉居然还发牢骚,说他完全配得上“太师”的头衔。

朱元璋是何等人物,岂能容忍蓝玉这样放肆下去。胡惟庸案爆发后,有人揭发蓝玉是胡党,但朱元璋并未理睬。本来朱元璋是要留蓝玉辅佐朱标的,但不料朱标英年早逝。再加之蓝玉与燕王朱棣素有矛盾,燕王提醒父亲留意蓝玉尾大不掉。

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控告蓝玉勾结景川侯曹震等公侯意欲谋反,蓝玉当场被拘押,次日与家属一其被处死。因蓝玉案被处死的人数高达1.5万人,蓝玉案被写入明朝的《逆臣录》中。处死蓝玉后,朱元璋觉得还不解恨,将蓝玉剥皮后全国展示。

《逆臣录》中蓝玉案有近千人的口供,而蓝玉因没有认罪而无口供,蓝玉和景川侯曹震两名主犯并不承认自己谋反。其实这些人的口供漏洞百出,不能细看,说蓝玉谋反确实很难站住脚。即使没有谋反,以蓝玉的行为作风迟早都要出事,难道朱元璋会将带刺的蓝玉留给朱允炆?显然不可能。


野史也是史


今天主要就说蓝玉那张人皮的事。

“剥人皮”,闻之就会让人毛骨悚然,这种刑罚堪比凌迟。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朱元璋的大将蓝玉以谋反罪被“剥皮楦草”。剥皮楦草,就是先把人皮剥下来,用乱草填满人皮,然后用针线缝合,众人举着这个“人形”,四处巡游,最后悬挂于特设的衙门左旁的土地庙中,以震慑有企图犯罪者。这种刑罚让受刑之人闻之色变,让活人观之胆战。

朱元璋农民出身,他深知底层的老百姓生活疾苦,特别痛恨贪官污吏,他感到对贪官污吏光砍头、充军也不能让贪官绝迹,所以他脑洞大开发明了活剥人,剥皮楦草的酷刑。他对贪官污吏严惩不贷,绝不姑息!并悬挂“人形袋”在他们工作的地方,让每天上下班的官员见之心惊胆战,不敢贪赃枉法。


蓝玉的皮是怎样被剥掉的

蓝玉虽不是贪官,但他以谋反罪被五花大绑带到专门剥人的“皮场庙”中受刑。像这样的“皮场庙”(土地庙)在当时地方各个府、州、县卫衙门都有,一般都是设在个衙门左边。这个“庙”就是剥皮的刑场。庙中挂着两个不知何时剥下的人皮袋子。桌子上放满刑具。



明朝叛贼张献忠剥的人皮不计其数。据说张献忠亲眼看到了蓝玉的人皮。他使用并发展了明朝皇帝剥皮手段大量剥人,从张献忠剥皮的手法上,可见蓝玉被剥的场景。张献忠对人活剥时,把人摁趴在大板子上,史籍记载译后为:

剥的时候先从人的后脖颈开刀,顺脊背往下到肛门割一道缝,慢慢用刀分开皮肤跟肌肉,然后把皮肤向两侧撕裂,背部和两臂之间撕离开肉的皮肤连在一起,左右张开,像蝴蝶展翅一样的撕开来,要求被剥的人当场死不了。如果被剥的人当场致命,行刑的人就要被处死。



古罗马的奥维德,他当过警官和法官,他对剥皮的描述:

行刑者置犯人的叫喊声于不顾,将他的皮整个地揭下来。只需一道割口,血却从身体各处涌了出来。他的肌肉 完全呈现在我们面前,还有去了皮的血管在跳动。我们可以看见内脏在搏动,光线照在他的胸前,肌肉纤维不停闪光。

所以蓝玉死的很惨!很惨!

朱元璋下令将填充过干草的人皮“蓝玉”在京城巡游示众,再到各个州县展示,以震慑有谋反者。

凉国公蓝玉的闺女, 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一子蜀献王朱椿的蜀王妃。她得知自己爹爹遭此酷刑,痛哭不已几度昏厥,眼看父亲惨死无法出手相救,无奈皇命难违。她所能做的就是请求自己的丈夫朱椿向朱元璋求告,要回她爹的人皮,好去供奉。朱元璋答应了,蓝玉的人皮被巡游一圈后,让蓝玉的女婿朱椿运回了成都,所以蓝玉的人皮一直在蜀地。

野史记载,明末的起义军攻占成都府以后有人发现了这张人皮。张献忠率兵攻占成都后,惊奇发现了一个如真人一般的“蜡像”,这个雕塑太逼真了,他穿着华贵的衣服,屹立不倒。张献忠很好奇,扒下了他的衣服,却看到“此人”后背上缝合的痕迹,大惊。让左右打听当地百姓,原来这“蜡像”的皮囊竟是蓝玉的皮,朱椿的儿女众多,(26个儿子,16个女儿),世世代代都在供奉,保养蓝玉的人皮。明朝在历史上存在200多年,蓝玉的皮也保存了200多年。

蓝玉为何落得如此下场

蓝玉,明朝开国将领,常遇春的妻弟,身材高大面如关羽,有勇有谋战功赫赫。常遇春是太子朱标的岳父,蓝玉是太子妃的舅父。朱元璋起初把蓝玉放在太子朱标身边,着重培养蓝玉,希望他辅佐太子稳固大明王朝。他也一直在努力,在捕鱼儿海大破北元名震天下。多次统率大军北伐、西征,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然而,太子薨皇孙幼,老朱看到16岁的皇太孙朱允炆性格柔弱,根本控制不住蓝玉。他要为子孙后代扫清障碍,蓝玉也没有存留的必要了。朱标死后不久蓝玉被抓,第二天匆匆剥皮,太子集团全被扫清。

另一方面蓝玉性情暴躁,恃宠而骄,居功自傲。


1,平时收养庞大的“义子团”让老朱疑心他有谋反的嫌疑;

2,蓝玉手下抢老百姓田地,他还把来调查的御史赶走;

3,当蓝玉北上破元凯旋回京时,守城将士开门晚了,他一怒之下违反老朱的法规,竟破城而入。本来因他这次立大功,朱元璋想封蓝玉为“梁”国公,因他犯错改封“凉”国公,还把他的过错刻在铁券上。蓝玉仍然不知悔改,不避锋芒,在侍奉皇上的宴会上出语傲慢;

4,蓝玉在军中,独断专行,不经老朱同意擅自罢免和提拔军官,老朱多次责备他,不改。他西征回朝,老朱让他做太子太傅。蓝玉当众说:“难道我不能胜任太师一职吗?”公然抵抗嫌老朱封赏不公。

5,老朱得知他驱赶了元帝后,强暴了元妃,致元妃自杀,龙颜大怒。

类似这样的事太多了。

无论内因和外因,蓝玉都不能活。安个谋反罪很容易,剥皮很现成。


小姐姐讲史


提到剥人皮,朱元璋算得上是古今中外第一人,他喜欢把贪官污吏剥了人皮后填充稻草,做成人皮标本,用以震慑官员,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但个别倒霉的开国功臣也有被朱元璋剥了人皮的,蓝玉很不幸地成为第一个。

蓝玉的发迹之路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开国功臣,但这次所封功臣都是最早追随朱元璋、劳苦功高的那一批,比如李善长、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等等,而蓝玉是常遇春的内弟,早年在军中追随常遇春作战,远未达到开国功臣的级别,因资历、战功浅,并不在其中。

常遇春死后,蓝玉开始配合徐达、傅友德、沐英等名将作战,逐渐展现出自己的统帅才能,并不断积累战功,终于在洪武十二年被朱元璋封为永昌侯。

此后,蓝玉作为副帅,先后参与征讨云南、追击北元等军事行动,因为作战英勇,战功显赫,不断加官进爵,到了洪武二十年(1387年),蓝玉已经官拜“大将军”,“总管军事”。朱元璋还和蓝玉成了儿女亲家,让自己的儿子蜀王朱椿纳了蓝玉的女儿为妃。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蓝玉统兵深入大漠,追击北元至捕鱼儿海(今贝尔湖),端了北元的老巢,彻底击溃了北元势力,俘获人畜无数。朱元璋闻讯大喜,将蓝玉比作汉之名将卫青、唐之名将李靖,并封为凉国公,蓝玉一跃成为地位显赫的公爵。

蓝玉的悲剧结局

晋升公爵的蓝玉达到了人生巅峰,但盛极必衰,蓝玉又很快从巅峰上开始滑落。

朱元璋之所以重用蓝玉,很大程度是为了分割以徐达为代表的开国武将群体之权,蓝玉的战绩确实没有让朱元璋失望,但他的情商似乎略低了一些,并未完全领会朱元璋的用心。在与皇帝结为亲家并晋升公爵后,蓝玉一时风头无两,也逐渐开始膨胀。

蓝玉是军人出身,不懂君臣之道,性格比较张扬,权势日盛下,便开始得意忘形,干下了一桩桩糊涂事,甚至敢对朱元璋也敢出言不逊,公然发泄不满。

有一次出征返回时,蓝玉率军抵达长城喜峰关,因为恰逢夜间,守关官吏没有及时开门接纳,蓝玉十分恼火,竟然下令破门而入,这一举动极大破坏了军纪,引起朱元璋不满。而蓝玉过于强势的表现也引发同僚的忌恨,不少人在朱元璋面前告蓝玉的状,说他曾强幸北元妃子,导致对方羞愧自杀,尽管朱元璋并未因此处分蓝玉,但还是进行了口头批评。

更重要的是,朱元璋本想封蓝玉为梁国公,因为蓝玉的过失,便把梁改为凉,规格上稍微降了一下,以示惩戒,未料蓝玉不思悔改,反而公然表示不满。再后来,蓝玉被封为太子太傅,竟然还认为自己官职太低,以自己的战功,足以官拜太师,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蓝玉的情商终于换来了他的悲剧结局。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锦衣卫告发蓝玉谋反,朱元璋立刻将蓝玉下狱,很快挖出了蓝玉及其同党,一大堆侯爵和高官权贵。

这种谋逆大罪自然罪无可赦,朱元璋下令将蓝玉“剥皮实草”,抄家灭三族,并借机大肆株连,凡和蓝玉有所勾连者,全被扣上蓝玉一党的帽子,仅被杀者就有1.5万人。

蓝玉的人皮下落

蓝玉被“剥皮实草”后,朱元璋还不解恨,他下令把蓝玉的人皮标本在全国进行巡回展出,挂到各地衙门口示众,目的就是为了警示文武百官和老百姓:对皇帝不忠诚不老实甚至谋逆造反者就是这种下场,你们都乖乖听话,做朕的忠臣顺民!

当蓝玉的人皮标本巡回展出到四川成都时,治理四川的正是蜀王朱椿,他的妻子则是蓝玉之女。朱椿考虑到妻子的感受,觉得这样展出老丈人的标本太过残忍,便向父皇上书请求停止这种不太人道的行为,朱元璋考虑后便同意了。

自此之后,蓝玉的人皮标本便消失无踪,下落无人知晓。

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张献忠率军攻破成都蜀王府。在查抄王府财产时,军士们发现了一张奇特的人皮标本,原来蓝玉的人皮标本被蜀王朱椿收藏起来,并代代相传,一直流传了数百年,看来当时的人皮防腐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了。

不幸的是,这张人皮落到了张献忠手中,张献忠痛恨明朝,当然不会对蓝玉有任何好感,下令一把火烧了这张人皮,一代名将蓝玉终于落得灰飞烟灭的现场。不得不说,蓝玉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而这多少也是他咎由自取。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网络盛传“蓝玉因谋反被朱元璋处以剥皮之刑,并将他的人皮送给了其女蜀王妃,后来又被张献忠见到。”一事,可谓炒的沸沸扬扬,人尽皆知。虽然下场确实悲惨,但是实事上这只不过是博取眼球的传闻罢了。

蓝玉,祖籍湖南城步县人,后随父居住于安徽定远县,太子(朱标)妃的舅舅,开国名将,因在捕渔儿一战中大破北元而名震天下,后来被朱元璋封为大将军、凉国公。

蓝玉人皮传闻探源

《明史·蓝玉列传》记载:二十六年二月,锦衣卫指挥蒋瓛告玉谋反,下吏鞫讯……狱具,族诛之。

为何会有蓝玉人皮一说,或许与“蓝玉列传”中记载的 “狱具,族诛之。”之说有关。对于“狱具”一词,或许有些人理解为蓝玉被朱元璋处以极刑,而这个极刑就是所谓的“剥皮”之刑,从此便以讹传讹,发挥想象,最终出现了蓝玉被剥皮的事情。

《汉语词典》中对狱具一词是这样解释的:一为定案;二为刑具。

《明史·刑法志三》记载:刑部侍郎沉应文署尚书事,合院寺之长,以书抵太监陈矩 ,请宽学程罪。然后会审,狱具,署名同奏。

根据《明史·刑法志》上的说法,狱具的意思就是定案。如:判定为杀人罪、谋反罪、贪污罪等。同时,依照《明史·蓝玉列传》的记载,很明显是先将蓝玉扣押,再行审判定罪,接着才是执行审判结果。无疑当时蓝玉被“狱具”为谋反罪,后才会出现“诛族”一说。由此可见,蓝玉并没有被处以剥皮的说法。

《元史·刑法志二》记载:“诸狱具,枷长五尺以上,六尺以下,阔一尺四寸以上,一尺六寸以下,死罪重二十五斤,徒流二十斤,杖罪一十五斤,皆以乾木为之,长阔轻重各刻志其上。”

由《元史·刑法志二》中的记载不难看出,狱具就是套在犯人脖子上的木枷,也是影视剧中非常长见的一类刑具。因此,更不存在剥皮之刑的可能。

蓝玉人皮与蜀王妃

传闻蓝玉的人皮是被朱地璋令人完整剥下来后,送给了他的女儿蜀王妃蓝氏(没有名字记载),最终被攻破蜀地的张献中所发现。这听起来,的确有理有据,但是如此珍贵的历史凭证又哪儿去了。完全就是只闻其声不见其物吗,岂能令人信服。

古代倡导:“身体发肤,受之发肤,不敢毁伤。”,死后“入土为安”。同时,中国历朝历代都有“以孝治国”的传统。综合之下,蜀王妃难道会不顾自己父亲的残缺之身吗?难道不会令父亲的身上之物入土为安吗?如果她还要当成遗物保留下来,不就是明显的大不孝行径吗?另外,如果留此遗物更容易令子孙后代产生仇恨的思想,蜀王朱椿会答应吗。

就算蜀王妃当时不明白朱元璋的意图,不敢轻举妄动,暂时收藏也是情有可原,但是她毕竟是朱元璋的晚辈,可要比朱元璋年轻的太多了,正常情况下朱元璋应该比她早死数十年,这样以来不就有机会处理父亲的人皮了吗。再者说,如果她没有机会,她的子孙辈难道没有机会吗?尤其关键的是,蓝玉出生的地方建有蓝玉墓,就在今天的湖南省城步县丹口镇太平村。

如此以来,蓝玉的人皮又怎么可能被后世的张献忠所见到呢?所以说,蓝玉人皮之事不是无稽之谈又是什么。

蓝玉人皮与清纂《明史》

大清为修纂《明史》,曾历经三代帝王,耗时达90年余。

  • 公元1645年,顺治设立明史馆,纂修明史,因国家初立,诸事繁杂,而中途停修。

  • 公元1665年至公元1679年,康熙重开明史馆,任命徐元文为监修,组织纂修《明史》。

  • 公元1739年,乾隆再开明史馆,任命张廷玉为监修,负责《明史》定稿,并刊刻。

可以说,在长达90年的时间内,对于蓝于人皮这样经典的案例,清朝又怎么可能不可书特书呢。之所以《明史》中没有记载,不就是没有的事吗,怕他们这样的史官也想不出如此惊世骇俗的传闻来吧。

历史本来就是个严肃而沉重的话题,所以无论如何都应该严肃对待,切不可为博眼珠,从而误导读者的视听。

蓝玉人皮与朱元璋的意图

人们常说:“不作死,就不会死。”所以,大家普遍认为蓝玉之死,是自找的。

朱元璋一生最恨的有两件事:其一,贪官污吏,欺压百姓;其二,僭越不臣。而我们的蓝大将军就曾做出过这样出格的事情。

  • 强占东昌百姓田产,还不允许朱元璋的御史查问。

  • 战场俘获的元妃本应交给朝廷处置,他却私自占有,并致命其含恨自杀。

  • 当他西征归来后,朱元璋封他为太子太傅,他却心下不满,认为自己有资格坐上太师之位。

  • 同时,他可不是一般的居功自傲、交横跋扈。当他北征返回经过喜峰关时,当时正好深夜,守关人员没有及时出关相迎,他便命令兵士摧毁关门,破关而入。


表面看是这么回事,但是在朱元璋处理“胡惟庸案”时,蓝玉本身就有这些毛病,当时也有人反映蓝玉是胡惟庸一党。结果朱元璋当成了耳旁风,而对于和该案有关连的所有其他官员尽皆查处,唯独蓝玉汗毛未伤。难道是朱元璋变的仁慈了吗?当然不是,因为蓝玉是太子朱标的舅舅,而且和太子的关系非常要好,所以朱元璋便将蓝玉定为太子身边的托孤重臣,也认为太子能够驾驭得了蓝玉,自然不会断了太子的臂膀。

为何后来又要杀他呢?原因是太子朱标不幸早逝,朱元璋也只能让他跟着一同早逝了。因为朱元璋安排的继承人是皇太孙朱允炆,而其仅有15岁,不但无法驾驭蓝玉这匹红棕烈马,反而会被其所伤。所以,朱元璋才会想法除去蓝玉,这同三国时期的曹操杀神童周不疑的情形如出一辙。也就是说,朱元璋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蓝玉一党人的性命,目的达到了,难道还会再去玩一出毫无实际意义的“人皮酷刑”吗?

综合之下,可以断定“蓝玉人皮”的传闻,只会是博取眼球的臆造故事罢了,并非存在的历史事实。至于蓝玉的悲惨下场,既有自身的原因,更多的则是命运的作弄,如果他能如同睿智的徐达那样,早早选择激流勇退、告老还乡,或许会落一个君臣俱欢的“双赢”结局。


祥子谈历史


蓝玉落到被剥皮揎草的境地,虽然朱元璋是残忍了一些,当很大因素都是他咎由自取。

由于蓝玉在扫荡蒙元残部时,于扑鱼儿海捣毁蒙元王廷大胜,原本朱元璋待他不薄,他却渐渐地骄傲自满,畜养了很多庄奴,这些人都仗着蓝玉的威势暴虐凶横。蓝玉曾经抢占了东昌的民田,御史查究追问此事,蓝玉大怒,赶走了御史。

在扑鱼儿海大胜后,他俘虏了蒙元的王妃、公主等五十九人,在返程路上奸淫了王妃、公主等,导致蒙元王妃自杀,他将公主等部分女眷据为家妓,没有上报。

另外,蓝玉北征元军回来时,半夜敲击喜峰关关门,关吏因半夜难以辨识,为安全计,没有及时开门接纳,蓝玉纵容士兵打破关门长驱直入。这种行为与叛乱无异,已经让朱元璋心中有了疑忌。

朱元璋想封蓝玉为梁国公,因为他犯错改封凉地,还把他的过错刻在铁券上。蓝玉仍然不知悔改,在侍奉皇上的宴会上出语傲慢。

蓝玉在军中擅自罢免和提拔军官,独断专行,朱元璋多次责备他,他却不以为意。他西征回朝,朱元璋让他做太子太傅,蓝玉对位居宋、颍两公之下感到不高兴,说:“难道我不能胜任太师一职吗?”等到他入朝上奏,朱元璋往往不听他的,他更加不高兴。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有必须杀他的四大理由:

一、蓝玉当时身为总兵,掌天下之兵权,有造反之实力;

二、当时朱元璋已身患重病,《逆臣录》中好些人的供词均提到太祖“病缠身”,太子刚去逝不久,太孙允炆年纪尚小,这些都为蓝玉谋反提供了客观的条件;

三、蓝玉手下有一批能征惯战之士,“征南征北”的,许多府军诸卫的头目积极参与蓝玉谋反的活动;

四、靖宁侯叶升是蓝玉的姻亲,被朱元璋所杀,使蓝玉也有“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感觉,这大概是促成蓝玉谋反的最有利的证据。

总之,不作就不会死,千古之下,名将如卫青,无论多大功劳,知道自己的本分,也知所进退者,才是明智的人。蓝玉所遇,本为暴烈之君,还敢居功自傲,独断专行,实在是自作孽不可活也。可怜一世英雄,落得个剥皮揎草的凄惨下场,可谓是警钟长鸣。


明德山人6998


蓝玉,是明朝开国功臣,今天的安徽定远县人,与明太祖朱元璋可算是同乡,也是明朝另外一位赫赫有名的开国元勋常遇春的妻弟。

蓝玉从军后,先在常遇春帐下效力,后来从管军镇抚一路升迁至千户指挥使和大都督府佥事。之后随军先后征战四川、河北、吐蕃、云南,立下赫赫战功。洪武十二年(1379年)被朱元璋封为永昌侯,其女被册封为蜀王妃,与朱元璋成为儿女亲家。

蓝玉功勋达到顶点的是出征北元。洪武二十一年,蓝玉被拜为大将军,率领十五万大军出征,兵锋直至捕鱼儿海(今呼伦贝尔草原的贝尔湖),一举大破北元朝廷, 俘获北元皇室成员、文武百官和几乎全部的人口、牛羊及宝玺、图书、金银印等,仅元主少数几人脱逃。这一战之后,蒙古彻底丧失了南下侵扰中原的能力。

伴随着战功和勋位到达顶峰,蓝玉却出人意料的迅速从顶峰跌落,被告发谋反而被落得“扒皮实草”的残酷下场,而“蓝玉案”成为明初洪武“四大案”之一,被株连杀害的超过1万5000人,让我们不得不感叹于朱元璋狠辣手段,而这一案件对于明朝初年政治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一代开国功臣,又是皇亲,战功赫赫,位极人臣,为何落得如此下场,后世分析原因如下:


一、日益骄横

蓝玉官拜大将军,被封凉国公,功勋卓著,却日益狂妄,骄横跋扈。大军北伐胜利返回时,经过喜峰口。驻守城门的明军将领开城门慢了一些,蓝玉竟不耐烦的令手下攻入关里,毁坏城门,极其蛮横。

讨元归来,朱元璋又加封蓝玉为太子太傅,这已是位列三公,位极人臣了,蓝玉还不满意,还说为什么不封自己为太师,简直是狂妄至极了。

另外一件事是蓝玉强暴北元王妃的事件,北元王妃竟因此上吊自尽,引发很坏的政治影响,这引起了朱元璋的震怒,将封他的“梁国公”改为“凉国公”,为日后获罪埋下了种子。


此外,蓝玉还广蓄奴仆,强占民田,横行霸道,多次引发御史参奏。


二 、杀功臣,平稳过渡政权

自从徐达、李文忠等人相继去世,蓝玉成为少数硕果仅存的开国大将,手握兵权,并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军事政治集团。蓝玉与太子朱标向来交好,若朱标顺利即位,也许还能有所牵制,但随着朱标提前病死,朱元璋晚年病重,皇太孙朱允炆年幼,处理这样一个居功自傲,蛮横跋扈的元勋也是正是朱元璋所一手谋划,为未来建文帝平稳掌握政权打下基础。当然,讽刺的是,这个目标最后也没有实现。


三 确有谋反嫌疑。

明朝所编《逆臣录》中记载说蓝玉向明太祖朱元璋奏了几件事,都没有得到应允,认为朱元璋对自己起了疑心,因而自己也有了反意。

另外一个证据是,蓝玉的亲家靖宁侯叶升因为牵涉到胡惟庸案被朱元璋处死,使他有了兔死狐悲之感,因此也产生了异心。还有大量中下级军官的供述,关于计划谋反的串联活动等。但由于最终主犯蓝玉被迅速告发处死,并被扒皮实草示众,没有任何其他的实锤证据,也成为历史上永远的疑案。


一代开国元勋,朱元璋曾亲口夸赞他赫赫战功直追卫青、李靖,最后却得了如此下场,实在令人唏嘘。


北溟四海


明朝的开国大将蓝玉是洪武后期的主要军事将领。他麾下有能征善战的骁将十余人,屡建奇功,威望很高。蓝玉作战勇猛,剽悍异常,功勋卓著,被朱元璋封为凉国公。蓝玉为朱明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但他为人一向跋扈强梁,桀骜不驯。他与太子朱标有些间接亲戚关系,两人关系不错,来往很密切。

蓝玉随徐达远征漠北,亲眼目睹燕王朱棣的一些异常行止,内心深感不安,大军班师回南京后他对太子标说:“我在燕京(今北京)看到燕王威风八面,出入之排场如同帝王。我还听说燕地有天子气,希望殿下仔细防备,以免生出不测”。朱标宅心仁厚,不愿多事,就以搪塞的语气对蓝玉说:“燕王是我弟弟 ,对我态度一贯十分恭顺,绝不会觊觎皇权,生出不轨之心”。

蓝玉见太子不信,有些尴尬,只好自找台阶下道“我蒙殿下恩惠,所以才冒风险将此利害之事秘密告知您,但愿是我多心,所说全都不中”。

不久,太子朱标病故,朱元璋伤感之余,开始另选接班人。他觉得四子朱棣为人阴鸷内敛 、处事沉稳、果决、且颇有手段,性格很像自己,就想改立他为储君,但他的想法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对,觉得不合礼法,而且对其他皇子也难以交代,朱元璋权衡再三,只好妥协,遂立故太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燕王朱棣师从名帅徐达,能征善战,自以为雄才大略,他见太子病亡,自忖储君之位非己莫属,不料又蹦出个“皇太孙”来,内心失望加愤怒,竟迁怒于一向不鸟自己的悍将蓝玉。

他见太子标已死,朝中已无人替蓝玉说话,于是在赴南京奏事时对朱元璋挑唆道:“在朝诸公,有人自恃功高,骄纵不法,如不加以处置,将来恐成尾大不掉之势”。朱棣虽未明说是谁,但在场之人心里都很清楚,蓝玉素来与太子标亲厚,曾经在太子面前提醒他要提防燕王朱棣,如今朱棣要展开报复了,而且“恣纵不法”四字明显就是针对蓝大将军的。

在这种不利境地下,蓝玉不仅不知收敛,依旧率性而为,一点也不韬光养晦,敛藏锋芒。他率大军征讨反叛的西番,大破之,生擒建昌卫叛酋,且俘虏了大批逃寇,自以为功高盖天,愈发志得意满,本来以为班师回朝后定会封侯赐爵,金银财物更是不在话下,不料回去后朱元璋根本不理睬他,对立功受奖一事提都不提。

到册立皇太孙时,蓝玉满以为太子(孙)太师非己莫属,不料元璋竟让付友德、冯胜做了太子太师,蓝玉仍是太子太傅。

蓝玉恼怒异常,军人的直性子让他失去了理性,他扯着衣袖当堂咆哮道:“难道我不配做太子太师吗”?!朱元璋见他当场翻脸,还当众诘问自己,虽未立即发作,但心里更加不高兴了。

蓝玉这人打仗虽骁勇异常,且甚少败绩,但他肚里少文墨,不谙明哲保身之道,总以为自己为朱皇帝立过大功,他拿自己也不敢咋的。《明史》记载,蓝玉自恃功大,便骄傲起来,恃势横暴,也是干了不少坏事。

他府里蓄养了假(干儿)子、奴婢数千人,这些人狐假虎威,到处敲诈勒索,侵占民田,百姓们纷纷向御史告状。御史依法提审,蓝玉竟下令将他一顿乱棍打出府去。御史虽然品级不高,但手握尚方宝剑,有监督、参劾官员的权力,是能通天的人物,蓝玉如此嚣张,其实是在打老朱的脸。

明廷实行盐务垄断专卖制,明令禁止贩卖私盐,蓝玉却纵容家人进行走私食盐的活动。他北征残元时居然奸占元妃,大军归来夜过长城喜峰口关隘,守关将士按规定让他天明再过,他竟纵兵捣毁关隘,扬长而去。

后来,蓝玉上朝奏事,没有一件能够获得批准的,他不仅没有嗅出危险信号,还更加肆无忌惮,甚至在陪朱皇帝进餐时还敢出言不逊。

其实他也感到了皇上对自己的猜忌,但他却没有采取任何防范措施,也不知收敛,说话依旧口无遮拦,任性的很。

史载,某日,蓝玉远远望见朱元璋乘舆经过,居然用手指着皇帝轿子对左右说:“那个乘舆之人已经开始怀疑我了”!此言一出,一场塌天大祸立即袭来。大家知道,明朝的锦衣卫等特务组织非常厉害,朱元璋到处都安插了耳目,蓝玉的话马上就传到了老朱的耳朵里。客观的说,蓝玉并没有像胡惟庸那样有谋逆之实,他只是管不住自己那张鸟嘴,“祸从口出”罢了。锦衣卫立刻报告蓝玉谋反,并将鹤庆侯张翼、普定侯陈垣、舳舻侯朱寿、景川侯曹震、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付友文、东莞伯何荣等功臣名宿全部罗织进蓝玉谋逆案中去了。

朱元璋早就起了杀心,只是一直找不到借口,见奏大喜,于是不问青红皂白,发兵将这些人一起逮捕下狱,再当廷一一亲自审问, 最后交给刑部锻炼成狱,以假作真,全部处死。蓝玉被枭首剥皮,并诛灭三族。凡与蓝玉有接触甚至偶通音讯的列侯、朝臣均被视为“蓝党”,毫不留情遭诛灭。为不使一人漏网,锦衣卫四面构陷,八方株连,朝堂上的功臣勋旧几乎被一网打尽。“蓝玉谋反案”共诛戮一万五千余人,与之前的胡惟庸案并算,共计五万余文武精英先后罹难。

之后,颖国公付友德、宋国公冯胜、定远侯王弼也相继被罗织罪名,被元璋赐死或鸩(毒)死 。后来, 被誉为“大明开国第一人”的徐达 、足智多谋的刘伯温也不明不白的死去。这样一来,开国功臣已经所剩无几,只有汤和、沐英、邓愈等寥寥几位侥幸保住了脑袋。

朱元璋殚精竭虑地为子孙“削棘”,目的是保朱家江山千秋万世,其手段之残忍、恶毒,也算罄竹难书。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历朝历代,屠戮开国功臣如此彻底的,确实只有明朝了。

朱元璋将蓝玉斩首后还不罢休,命人将他的人皮剥下,塞入稻草,并在全国各地的通衢大道或市井官衙旁巡回“展览”,用来震慑“九边”官吏,以儆效尤。蓝玉被朱元璋“剥皮实草” 传示天下,此事确实耸人听闻,让人毛骨悚然,却却是真实发生过的史实。最后蓝玉女婿蜀王朱椿( 蓝玉虽被夷三族,或许并未屠尽,蜀王妃就是其女儿 ) 多次奏请收皮以为“留念” ,大概此时朱元璋已经消气了,于是格外开恩, 让儿子(蓝玉女婿)朱椿将这张人皮带往成都“收藏”。两百多年后,张献忠率大西军攻占成都,竟然意外在蜀王宫祭堂中发现蓝玉这整张早已风干的人皮, 这张人皮已经被蜀王府供奉祭拜了两百多年。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剽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