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症狀」肝鬱不舒證

肝鬱不舒證

肝鬱不舒證,中醫病證名。是指肝鬱氣滯輕證,以情志抑鬱、胸脅或少腹脹痛等為主要表現的證候。

中文名稱 肝鬱不舒證

病因

情志不遂,或突然受到精神刺激,或因病邪侵擾,阻遏肝脈,致使肝氣失於疏洩、條達。

病機

肝性喜條達而惡抑鬱,肝失疏洩,氣機鬱滯,經氣不利,故胸脅脹痛,情志抑鬱寡歡,善太息;肝鬱氣滯,血行不暢,氣血失和,衝任失調,故見乳房作脹或痛,痛經,月經不調;苔白,脈弦,為肝鬱氣滯之象。

臨床表現

情志抑鬱,胸脅痛,善太息。婦女可見乳房脹痛,月經不調,痛經。舌苔薄白,脈弦。病情輕重與情緒變化的關係密切。

常用中藥

柴胡、當歸、茯苓、白芍、白朮、炙甘草、薄荷、生薑、大棗。

預防調護

1.疏導患者正確對待各種事物,避免憂思鬱怒,防止情志內傷。

2.應做好精神治療的工作,使病人能止確認識和對待疾病,增強治癒疾病的信心,並解除情志致病的原因。

轉歸預後

氣鬱則溼不化,溼鬱則生痰,而致痰氣鬱結;氣鬱日久,由氣及血而致血鬱,又可進而化火等,但均以氣機鬱滯為病理基礎。

病理性質初起多實,日久轉虛或虛實夾雜。本病雖以氣、血、溼、痰、火、食六鬱邪實為主,但病延日久則易由實轉虛,或因火鬱傷陰而導致陰虛火旺、心腎陰虛之證;或因脾傷氣血生化不足。心神失養,而導致心脾兩虛之證。如《類證治裁·鬱證》說:“七情內起之鬱,始而傷氣,繼必及血,終乃成勞。”

本病雖然預後一般良好,但必須重視情志調護,避免精神刺激,防其病情反覆波動,遷延難愈。

審核:蟲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