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聽話就是沒主見嗎?老師的一番話,消除了寶媽的焦慮

幾乎所有的家長都很矛盾:希望自己的孩子乖、聽話,不調皮搗蛋,不用讓人大傷腦筋,可是孩子真那麼聽話順從了,卻又擔心起孩子沒主見、沒出息。

小宇媽媽就是這樣一個矛盾又焦慮的寶媽。她的兒子小宇,一個四年級的小學生,安靜聽話認真。

在家裡,小宇總是主動學習,按時完成各科作業;對媽媽安排的幾門興趣課,也毫無怨言,認真練習;家裡的家務他會主動幫忙,大人交代的事也會認真去做;閒暇時,喜歡看書的小宇就專注地沉浸在書海里。小時候偶爾會想買玩具,但是即使媽媽不給買也從來沒有大哭大鬧過。

在學校,小宇成績優秀,從不違反紀律,也沒和同學們打過架,年年“三好學生”、“禮貌標兵”、“優秀班幹部”等等獎狀捧回家。

孩子聽話就是沒主見嗎?老師的一番話,消除了寶媽的焦慮

可是,卻總有親朋好友這樣逗小宇:“小宇真是你媽媽的乖寶寶”、“小宇你怎麼像個女孩一樣啊”、“這孩子是不是沒主見呦”……在這些人的口裡,“乖、聽話”都變了味道,成了小宇的缺點。

小宇媽媽慢慢地就很焦慮起來,這孩子是不是真的膽小,沒主見?長大了會不會沒出息啊?

後來在一次家長會後,小宇媽媽和孩子班主任聊起了自己的苦惱,老師是這樣說的:

誰說聽話就是沒主見?難道不聽話才是有個性?孩子聽話是因為他知道什麼對什麼錯,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你如果讓他去偷東西去闖禍,看他還聽不聽話?孩子看書多,家裡成長環境一定也好,孩子這是懂事,真正有主見呢!

老師的一番話,讓小宇媽媽一下子豁然開朗,心中一塊大石落了地,不再焦慮啦。

孩子聽話就是沒主見嗎?老師的一番話,消除了寶媽的焦慮

那麼,什麼是有主見呢?怎麼判斷孩子有沒有主見呢?

主見,是指一個人在處理事情時,有獨立思考能力、判斷能力和發表自己見解的能力

孩子有沒有主見不能只憑孩子聽不聽話來判斷,可以從這三方面來仔細分析:一看孩子是不是人云亦云,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二看孩子是不是從來不質疑別人,別人說話做事即使不合道理,孩子也只會隨聲附和;三看孩子是不是遇到難題只想逃避,沒有自信,不敢嘗試。

比如上課時老師講錯了一道題,沒主見的孩子要不是發現不了,要不就是有所懷疑但又覺得老師怎麼會出錯呢,於是就跟著老師把自己正確的解答給改錯了;而有主見的孩子會馬上舉手提出疑問。

相信每位家長都不想自己的孩子沒主見,像牆頭草一樣隨風倒,跟在別人屁股後面不分好壞,別人叫幹啥就幹啥,而且沒主見的孩子還很容易被別的同學欺負呢。這樣“聽話”的孩子才真叫人焦慮呢!

孩子聽話就是沒主見嗎?老師的一番話,消除了寶媽的焦慮

那麼要怎樣培養孩子,使孩子有主見呢?小宇媽媽和小宇的班主任老師一起給大家支招來了:

1、幫孩子豎立自信心

美國哲學家愛默生曾說過:“自信是導向成功的第一要訣。”自信心對孩子的心智成長和人格發展都有很大的影響,一個充滿自信的孩子,往往遇事樂觀主動,勇於面對挑戰。自信才有底氣堅持自己,才不會隨便被別人左右。

家長不要過於保護孩子,提供機會,引導並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學習去做事,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接受孩子的慢,善於挖掘孩子的優點,並且適時地給予誇獎,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越來越自信,也越來越有膽量有氣魄。

二、讓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

許多家長和孩子說話,都是命令式語氣,不給孩子表達意見的機會。吃東西、買衣服、去哪玩、玩什麼,家長們總是直接替孩子做出決定,不管孩子的真正需求,這樣做很容易就打擊了孩子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慢慢地不再表達自己,看似很聽話卻也再沒了主見。

三、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要讓孩子有主見,必須要提高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告訴孩子,無論是誰,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有可能出錯,所以要學會明辨是非,對於不當的要求一定要拒絕。這個,家長可以設置一些遊戲設置一些場景,來訓練孩子的應對能力,還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故意出錯,孩子一旦指出馬上表揚。慢慢地,孩子就會思考,不會再盲從別人了。

四、豐富孩子的知識儲備

俗話說:“讀一書,增一智”、“蜂採百花釀甜蜜,人讀群書明真理”。知識是生活的指南,只有學好知識,人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會強大起來,才會有主見。

孩子聽話就是沒主見嗎?老師的一番話,消除了寶媽的焦慮

小宇正是在媽媽正確的引導和培育下,一步步成長為自主學習、明辨是非、懂事聽話的好孩子的。是啊,如果老師和家長說的話是正確的,是對孩子有益的,那孩子做出正確的判斷,這聽話不正是有主見的表現嗎?相反,事事和大人對著幹,把任性當成個性,把叛逆當成勇敢,那才是真正的沒主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