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抑鬱症、阿爾茲海默症、精神分裂症,這類腦病目前都無藥可治?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6年第28期,原文標題《腦病為什麼那麼難治?》,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

自閉症、抑鬱症、阿爾茲海默症、精神分裂症,這類腦病目前都無藥可治?

拳王阿里之死讓帕金森症再次走入公眾視野。類似帕金森症這樣的腦部疾病還有很多,像自閉症、抑鬱症、阿爾茲海默症和精神分裂症等等,都屬於無藥可治的絕症,目前所有的療法只能緩解症狀,無法除掉病根。

腦病為什麼那麼難治呢?一個原因自然是人腦的結構太過複雜。不過,再複雜也是有規律可循的,研究者們之所以束手無策,根本原因在於缺乏合適的動物模型。其他人體器官的病變可以在小鼠身上進行實驗,差別不太大,可小鼠的大腦和行為模式都太過簡單,無法模擬出像自閉症這樣複雜的腦部病變。

於是,研究者們想到了靈長類動物。比如狨猴的行為就和人類很像,野生狨猴實行的是一夫一妻制,家庭結構和人類很像,狨猴夫妻之間甚至可以通過眼神進行交流,這說明它們的行為模式已經足夠複雜了。

今年6月18日出版的《新科學家》雜誌報道,東京慶應義塾大學醫學院的岡野榮之(Hideyuki Okano)教授和他領導的研究團隊採用基因工程的方式培養出一批易患帕金森症的狨猴,為相關領域的科學研究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動物模型。

研究人員把一個突變了的人類SNCA基因轉入狨猴的基因組,這個突變基因曾被認為和帕金森症有關,事實證明確實如此。這種轉基因狨猴在1歲的時候便表現出典型的帕金森症狀,無論是病情發展、行為模式還是病理解剖特徵都和人類患者非常相似。

這個消息引發了一些媒體的不安,聲稱此項實驗有違動物倫理。但實際上,無論是從倫理角度還是實用角度看,這項實驗都沒有問題,只是一部分歐美的極端動物保護組織在抵制而已。刊登這則消息的《新科學家》雜誌特意在卷首發表了一篇社論,支持合法的動物實驗,稱其為新藥研發的必經之路,為了人類福祉,讓實驗動物做出一些犧牲是值得的。

該文作者指出,類似的動物實驗在歐美國家也一直在做,但由於遭到某些動物保護組織的抵制,進展非常緩慢。相比之下,日本和中國在這方面相當開放,有望藉此機會迎頭趕上。要知道,僅僅在歐洲,與腦病有關的藥物市場每年就有8000億歐元的規模,比癌症、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加起來還要多。

舉例來說,日本的研究機構目前一共飼養了大約1000只狨猴供科學家研究腦部疾病。中國更是厲害,目前有大約40家中國動物養殖公司飼養著25萬隻獼猴和4萬隻恆河猴,它們大都會被用於一項由政府資助的、為期15年的“國家腦科學計劃”,負責人為中科院神經研究所所長蒲慕明教授。

當然,用動物做實驗並不等於虐待動物。事實上,動物實驗有助於幫助公眾理解生物多樣性的好處,對於動物保護事業是有幫助的。比如,美國夏威夷大學生物學家萩原正輝(Masato Yoshizawa)在上週召開的一個國際會議上報告說,他和同事們發現一種洞穴魚行為相當特殊,可以用來作為精神分裂症的模型動物。

根據《科學》雜誌的報道,這種魚常年生活在黑暗的洞穴裡,因此失去了視力,皮膚變得透明。它們喜歡單獨行動,幾乎不睡覺,行為高度活躍,喜歡長時間重複同樣的動作,和精神分裂症患者非常像。奇妙的是,如果用百憂解(Prozac)這類抗抑鬱藥物餵養這些魚,它們就不再顯得那麼焦慮了,睡眠時間也顯著增加,和人類服藥後的表現非常類似。

更加奇妙的是,這種魚還有一個生活在地表的近親,雖然相貌和行為完全不同,但兩者仍然可以進行雜交併產下後代,這就有助於科學家研究複雜行為的基因基礎,有望找出導致洞穴魚精神分裂的基因突變。

從進化上講,魚類畢竟和人類之間有著4億年的時間差,洞穴魚是否真的會對腦病研究有幫助現在還說不好。但這個神奇的故事告訴我們為什麼要盡全力保護生物多樣性,因為再聰明的科學家也不會事先知道,一條看似不起眼的小魚竟然有可能幫助人類揭開精神分裂症的謎團。

《三聯生活週刊》最新封面“資產如何保值”

喧囂時代,給靈魂一個棲息之地,《三聯生活週刊》帶你體會閱讀之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