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 - 天井和庭院

中國傳統文化 - 天井和庭院

江西南昌 - 光裕堂

“天井”一詞出於典籍,原指四周高、中間低的地形。如《孫子兵法》中“凡地有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必巫去之,勿近也。”作為一種建築空間形態,“天井”普遍存在於明清至今的中國傳統民居中。“天井”最早產生於何時,已無實跡可考。不過,因木骨泥牆的地面房屋由穴居而生髮,屋居中的“井空間”由穴居中的“坑井”進化而來,邏輯上應是“天井”。故天井在中國古已有之,大概不會遲於西周陝西岐山鳳雛村四合院。

天井是指宅院中房與房之間或房與圍牆之間所圍成的露天空地。即四面有房屋、三面有房屋另一面有圍牆或兩面有房屋另兩面有圍牆時中間的空地。

在探討古建中的天井庭院之前,我們先來看看中國傳統五大民居,四合院、天井式住宅、圍龍屋、吊腳樓、窯洞。

1.四合院

四合院,又稱四合房,是中國的一種傳統合院式建築,其格局為一個院子四面建有房屋,從四面將庭院合圍在中間,故名四合院。

四合院圍起來之後若呈“口”字形的稱為一進院落;“日”字形的稱為二進院落;“目”字形的稱為三進院落。 一般而言,大宅院中,第一進為門屋,第二進是廳堂,第三進或後進為私室或閨房,是婦女或眷屬的活動空間,一般人不得隨意進入,難怪古人有詩云:“庭院深深深幾許”。庭院越深,越不得窺其堂奧。

四合院歷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中式四合院中式四合院前的中國西周時期就有完整的四合院出現。陝西岐山鳳雛村周原遺址出土的兩進院落建築遺蹟,是中國已知最早、最嚴整的四合院實例。

中國傳統文化 - 天井和庭院

四合院(三進式)

國內目前保存比較好並且知名度比較高的四合院在北京,成為北京四合院,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恭王府。

恭王府分中東西三路,分別由多個四合院組成,後為長160米的二層後罩樓。恭王府歷經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歷史進程,承載了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故有了“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說法。

2.天井式住宅

天井式住宅,在住棟內部設置天井的住宅。天井式住宅增加了住棟內部的臨空面,有利於通風和採光,利用天井採光通風,可以加大棟深,減少每戶面寬,做到節地和節能。

天井式住宅多見於蘇南地區的住宅,大概有以下三種等級:

城市官式住宅,鄉鎮天井式住宅和民間小型住宅。城市官式住宅的建築特點:住宅縱深若干進,橫向平行有兩三條軸線,從大門起,軸線上排列門廳、轎廳、門樓、大廳、正房,建築之間用很小的院子相隔,兩側軸線排列花廳、書房、臥室、小花園、戲臺等。

鄉鎮天井式住宅建築特點:平面採用對稱式,只有一條軸線,軸線上有門屋、轎廳、儀門、大廳、樓房等建築,有的還有庫房,在水網地區還另外有船廳。

民間小型住宅建築特點:平面大多不規則,主體建築成天井圍合,但大門順應街道,出現斜入、側入。建築利用不規則地形作花園,有的建築臨水架設,臨街、面水都有門道出入。

中國傳統文化 - 天井和庭院

安徽古建 - 天井

3.圍龍屋

客家圍龍屋客家人的住宅,由於移民的原因,以群聚一樓為主要方式,樓高聳而牆厚實,用實土夯築而成,圍龍屋樓的牆壁,下厚上薄,厚處有的竟達1.5米。夯築時,先在牆基挖出又深又大的牆溝,夯實在,埋入大石為基,然後用石塊和灰漿砌築起牆基。接著就用夾牆板夯築牆壁。土牆的原料以當地粘質紅土為主,摻入適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經反覆搗碎,拌勻,做成俗稱的“熟土”。一些關鍵部位還要摻入適量糯米飯,紅糖,以增加其粘性。夯築時,要往土牆中間埋入杉木枝條或竹片為“牆骨”,以增加其拉力。就這樣,經過反覆的夯築,便築起了有如鋼鐵混凝土似的的土牆,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層防風雨剝蝕的石灰,因而堅固異常,具有良好的防風,抗震能力。據《永定縣誌》記載,1918年發生大地震,白天柝柝有聲,歷時20分鐘,夜裡繼續震動,但土樓始終挺立無恙。

圍龍屋裡面的每一個房間,廳堂,天井,都以走廊,巷道,樓梯相通,住戶生活方便。然而,它們對外則是全封閉的。土樓一般只開一個正門一個後門,或一個正門兩個側門,圍屋,圍龍屋的各橫屋,半環形圍屋,皆設有門樓。萬一有盜匪打劫,只要把門一關,便封閉得嚴嚴實實的。圍龍屋反映了客家人團結互助、敬老尊賢、禮貌文明、知書達理的傳統美德,也體現了傳統的宗族觀念。

中國傳統文化 - 天井和庭院

廣東梅州古建 - 圍攏屋

4.吊腳樓

吊腳樓,也叫“吊樓”,為苗族(重慶、貴州等)、壯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傳統民居,在渝東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東南地區的吊腳樓特別多。吊腳樓多依山靠河就勢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為最佳屋場,後來講究朝向,或坐西向東,或坐東向西。吊腳樓屬於幹欄式建築,但與一般所指幹欄有所不同。幹欄應該全部都懸空的,所以稱吊腳樓為半乾欄式建築。

中國傳統文化 - 天井和庭院

鳳凰古城吊腳樓

5.窯洞

窯洞是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這一“穴居式”民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窯洞廣泛分佈於黃土高原的山西、陝西、河南、河北、內蒙古、甘肅以及寧夏等省。在中國陝甘寧地區,黃土層非常厚,有的厚達幾十公里,中國人民創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鑿洞而居,創造了被稱為綠色建築的窯洞建築。窯洞一般有靠崖式窯洞,下沉式窯洞、獨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窯應用較多。過去,一位農民辛勤勞作一生,最基本的願望就是修建幾孔窯洞。有了窯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業。男人在黃土地上刨挖,女人則在土窯洞裡操持家務、生兒育女。窯洞是黃土高原的產物、陝北人民的象徵,它沉積了古老的黃土地深層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 - 天井和庭院

陝西延安 - 窯洞

中國傳統文化 - 天井和庭院

下面我們來聊聊天井,天井在建族群中最主要的作用就是:通風、採光、聚水聚財、排水。

1、古代建築中有天井,方便採光透氣。從風水上來看,有光的地方就有陽氣。當陽氣多了就會趕走屋內陰氣,屋內的主人福氣就會比較多。這樣一來,天井就起到了聚氣養氣的作用。

2、古代建築中有天井可以聚財。天井下方配合天井而建的水槽有排水功能。古語有云:“水不宜直流,水不宜出門下,皆主耗散”。與天井配套的排水方式,使水流曲折而出,斂氣聚財。若是水從屋簷下直直流出,錢財易耗。

3、古代建築中有天井可以“換風水,通天氣”。住宅房屋需要與外界通風,通風可以除去室內晦氣,納入自然的和順之氣,天井的存在就正好滿足了這一點。另外風水上認為,住宅不僅需要鎮守住的“地氣”,還得接“天氣”。天井正是接“天氣”的渠道。

綜上所述,我們應該明白,古人對於天井的設置,無論從科學理論還是風水上來講,天井確實是古人智慧的象徵。

徽派建築的天井是真正的天井

徽派建築的天井數量多,徽州人也有大家庭的傳統,成了家卻一般不另立門戶。因此哪家公子娶了媳婦,將要添加的就不僅是兒孫,還有房屋,甚至還有天井。在老房子邊上添新屋,和老房連體,卻自帶天井,形成單體多井組合龐大建築。一套大戶人家的老宅裡,可以有許多天井,據說有“三十六天井”、“七十二天井”的豪門大宅。

徽派天井多為日常生活之用,較少有景觀,有景觀也多為一池一盆一花。在古代,天井中造景者,多是更為雅緻的蘇州、無錫、杭州、揚州一帶。白牆芭蕉就完成了造景,也有紫藤、竹子、紅楓來造景,透過小窗,很是雅緻精細。把心中的山水延伸至方寸之間,或是宋朝文人遺留品性。

徽派建築的天井是真正的天井。徽州人蓋房子牆都不低,動輒數仞,不僅能防君子,也很能抵擋小人。傳統上徽州出商人,很多人家不缺錢,都想方設法把圍牆建得高高的。高牆配大院是常理,但在徽州人卻偏愛小天井,尤其是私人住宅。高牆圍著小天井,“井”的味道凸顯。

隨著時代的發展,天井已經不只是建築的一部分,它更多地是作為人文內涵、科技文化知識、藝術的結合體,更是歷史的載體,反映了過去人們在房屋建造方面的智慧。如今由於新農村建設的推進,一些天井老屋被遺棄被損壞。

天井是一個建築的“心”,如果“心中有山水”,建築自然就有了生氣和格調,“氣”自然就更鮮活、人在建築中就更“自然”。

有格調的人,往往會拿出一塊建築面積開闢成天井;而沒有格調的人,往往會把天井變成建築面積。其實比拼的不是格調,而是你“心中有沒有山水”。

其實好多農村長大的人,尤其是90年之前的,很多都有在老屋居住的經歷,那些古舊的房子,就有很多帶天井的,看到天井,就會回憶起童年美好的時光。

天井,可能是一段時光,一段記憶,也可能是一個家族、宗族興衰的見證,忙碌的您,有時間多回老家,看看自己父母的同時,也回味一下那佈滿青苔的天井,結滿蜘蛛網的院落,童年是的歡聲笑語依舊在庭院迴盪。

中國傳統文化 - 天井和庭院

天井採光

中國傳統文化 - 天井和庭院

廣西秦家大院 - 雨中天井

中國傳統文化 - 天井和庭院

湖北新洲鳳凰古鎮-郭府天井

在古建築中,絕大多數房屋都有“天井”。這種設計使屋內光線充足,空氣流通。較為普遍的是三間屋的天井設在前廳,四合院的天井設在中廳。這棟房屋不同的是中廳、後廳都有天井,顯得亮堂、清新、高雅。雨天,四面屋簷的雨水流入天井,俗稱“四水歸堂”。古人認為水能通財,通過管道排水,放到自家農田,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寓意。同時,可在天井裡養魚觀賞,陶冶情趣。

中國傳統文化 - 天井和庭院

庭院是中國古代建築群體佈局的中心。庭院是由屋宇、圍牆、走廊圍合而成的內向性封閉空間,它可以營造出寧靜、安全、潔淨的生活氛圍。在一些大型古建,庭院還起到交通聯繫、組織人流等作用。

宋朝歐陽修《蝶戀花》詞中有“庭院深深深幾許?”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門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處,就都形象地說明了中國建築在佈局上的重要特徵。同時,這種庭院式的組群與佈局,一般都是採用均衡對稱的方式,沿著縱軸線(也稱前後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比較重要的建築都安置在縱軸線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兩側的橫軸線上,北京故宮的組群佈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體現這一組群佈局原則的典型實例。這種佈局是和中國封建社會的宗法和禮教制度密切相關的。它最便於根據封建的宗法和等級觀念,使尊卑、長幼、男女、主僕之間在住房上也體現出明顯的差別。

庭院裡的佈置主要是一些花草樹木,小水系,假山石等等構成的,這些東西不僅可以可以改善周圍的空氣,而且這些還可以營造一些亮麗的風景景觀。

中國傳統文化 - 天井和庭院

古建小庭院

中國傳統文化 - 天井和庭院

小庭院

中國傳統文化 - 天井和庭院

古建院落

中國傳統文化 - 天井和庭院

天井和庭院適合擺放什麼?

一般來講,天井內只會擺放簡單點的石雕水缸、花盆、石柱一類的簡單擺設,畢竟天井空間有限,不適合做太多的景觀佈置。

庭院由於空間比較大,開闊,所以有很多傳統園林佈景,假山、亭臺樓閣,水池、湖等。

天井擺設:

1.水缸/花盆

院子中間擺放一個水缸,風水上也是聚水納財的作用。水缸裡養幾尾金魚,種上荷花等水生植物,作為觀賞,極為有趣。

中國傳統文化 - 天井和庭院

江西婺源 - 樹德堂天井

中國傳統文化 - 天井和庭院

水缸

中國傳統文化 - 天井和庭院

天井

中國傳統文化 - 天井和庭院

佛山樑園-天井-石刻魚缸

中國傳統文化 - 天井和庭院

佛山樑園 - 天井石刻花盆

中國傳統文化 - 天井和庭院

方形石盆(石槽)

中國傳統文化 - 天井和庭院

水缸養睡蓮

2.石墩/石柱

石雕石刻的石墩/石柱,作為裝點,置放於天井角落,豐富了天井空間、景觀,上面擺放盆

景,是的這種作為室內的天井充滿生機。

中國傳統文化 - 天井和庭院

佛山樑園-天井石柱

中國傳統文化 - 天井和庭院

佛山樑園-天井石柱

中國傳統文化 - 天井和庭院

天井內種植盆花

中國傳統文化 - 天井和庭院

天井擺放的圓形大花盆,上與方形天井口呼應,也能與圓形門洞配景

庭院擺設

1..盆景

中國傳統文化 - 天井和庭院

佛山樑園

中國傳統文化 - 天井和庭院

私人小庭院

中國傳統文化 - 天井和庭院

佛山樑園-盆景

中國傳統文化 - 天井和庭院

佛山樑園-盆景

2.石桌/柱礎/石板

中國傳統文化 - 天井和庭院

佛山樑園石桌

中國傳統文化 - 天井和庭院

庭院的靠牆出,用柱礎架起石板,上面擺放盆景

中國傳統文化 - 天井和庭院

石雕花槽,種盆景植物,配一個小假山,典雅古樸

3.庭院水井

皇宮內的一些庭院和民間一些大戶人家內的庭院,還會挖水井。一來可以作為飲用水,二來也可以提供基本生活用水,澆花,清潔,以及救火只用。

中國傳統文化 - 天井和庭院

故宮珍妃井

下圖為故宮內儲秀宮後殿的麗景軒,門口庭院擺放著四漢白玉石臺座,用來擺放香爐、神獸等。院子中間還擺放著一個大水缸,用於生活取水和消防應急。庭院南側東西各有水井一眼。

中國傳統文化 - 天井和庭院

故宮內 - 麗景軒

中國傳統文化 - 天井和庭院

天井,從空間上來講,它是出於建築內部,具有采光通氣的實用功能,風水上則有聚水聚財,作為氣門、氣眼,屋內陰陽調和,明暗適度。面積不大,是空間的補充,所以天井內也不宜擺放太多物件,更不能雜亂無章,有礙觀感,降低居住的舒適度,簡單一個水缸,幾盆花即可,而且種的植物不宜太高大。而且天井內宜乾爽,否則溼滑不安全,溼氣重的話也不利於居住於此的人。

庭院空間更為開闊,視野廣,整體以綠化為主,根據面積大小配以亭臺樓閣甚至挖個荷塘,魚池,有山有水。如果只是一個小院落,簡單搭個花架,也能享受親近自然的感覺。

中國傳統文化 - 天井和庭院

簡易花架

您的老家天井庭院是怎麼樣的?尤其如果是您孩童時期的那個院落,不管它現在是破破爛爛還是簡簡單單,那臺階上,花架下,水井旁,童年的笑聲還有在您的耳際迴響嗎?

中國傳統文化 - 天井和庭院

天井

一張圖,一句話,一個童謠,那斑駁的牆面,青苔鋪地的天井,磨得光滑如鏡的臺階,都能勾起我們童年的回憶,希望這篇文章能讓大家來個短暫的穿越,回味小時候天真浪漫的光陰。

居住在城市的人,尤其是套房的,想要一個小院子是不太現實的,現在也很多人充分利用陽臺,裝飾成一個小花園,搭個花架花盆,空閒時分坐在花架下看看書,或閉目養神,也非常愜意!

歡迎來圖留言,大家在網絡上,共享您的一花一木,一庭一院,分享總會帶來開心怡情。

中國傳統文化 - 天井和庭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