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少爺兵”這個外號怎麼來的,美軍真的都是“少爺兵”嗎?

李三萬

摘要:對於美軍,很多人都認為是沉湎享樂怕苦怕累貪生怕死的“少爺兵”,那麼這個外號怎麼來的,美軍真的都是“少爺兵”嗎?

美軍“少爺兵”這個外號怎麼來的,美軍真的都是“少爺兵”嗎?

對於美軍,很多人都認為是沉湎享樂怕苦怕累貪生怕死的“少爺兵”,那麼這個外號怎麼來的,美軍真的都是“少爺兵”嗎?

一般人以為美國“少爺兵”這個外號,起源於抗美援朝時期的宣傳,其實不是的,真正最早進行這樣宣傳的是二戰時的日本。歐洲國家,包括德國,蘇聯,對美軍的後勤補給能力之強都是非常眼紅,嫉妒羨慕恨。不過他們對於美軍士兵的能力,基本還是可以做到相對客觀的專業評價。同樣作為西方國家,他們對美國軍人的生活方式,自然也能理解。對美國的瞭解更多一些,就德軍而言,在戰爭初期,他們的後勤保障也不錯,雖然沒有後來美國這樣誇張,在發達的歐洲國家裡也當得起老大了,正如後來蘇軍反攻進入德國本土後,蘇軍士兵們進入普通德國人家庭時,很不理解德國德國人已經很富裕了,幹嗎還要來進攻蘇聯?

而德國軍隊裡,很多軍官都是地道傳統的貴族出身,他們認可美國的富裕,但是不可能把落魄到新大陸去混的人的後裔當少爺。東方世界不同,我們國家真正從大眾層面瞭解美國社會,理解他們的生活方式,要到改革開放之後。日本的社會精英層面,二戰時期已經對美國社會有了一些瞭解,但是隻是初步瞭解,更談不上理解,普通大眾層面對美國的廣泛瞭解,大概也要到抗美援朝爆發之後才行。在四十年代,五十年代的東亞,美國的富裕程度,以及美國士兵已然適應這種富裕的生活習慣,大概就如同我們的太爺爺輩,突然活過來,看到我們如今的消費習慣,必然會哀嘆自己生養了一幫敗家大少爺一樣。六十年代美國扶持南越,在南越使館僱傭的越南僱員月薪是五美元,而拿五美元月薪的越南人,當時在西貢的社會地位和消費能力就是今天我們說的“金領”。

美軍“少爺兵”這個外號怎麼來的,美軍真的都是“少爺兵”嗎?

那麼,美國士兵呢?

在二戰時期,普通的美軍士兵,正常的薪水再加上各種補貼,每個月拿到手的普遍超過三十五美元,那時候三十五美元購買力是相當強的,差不多值一兩黃金!部隊還還包吃包住,各種日常消費品都有配給,那種他們吃到吐,看見就想罵孃的斯帊姆午餐肉罐頭,在除了美國以外的幾乎所有國家,都是一頓大餐!就連後來當上英國首相的鐵女人撒切爾夫人,都對當年吃過的一頓斯帊姆午餐肉罐頭念念不忘。

別說當時,就是今天就是現在,仍舊有很多人難以相信習慣如此奢侈享樂生活的人,會跟艱苦了半輩子的自己一樣,勇於戰鬥,敢於犧牲。

高消費,高水平的生活方式,令人震撼,卻掩蓋了美軍士兵充足營養餵養出的強壯身體,先進科學的訓練體系培養出的專業技能。美國曆來有自己修車蓋房子的傳統,普遍動手能力較強,社會風氣也歷來尚武,崇拜英雄硬漢,就是真正的富豪大少爺,也大多喜歡一些高風險的極限運動,跟東方人頭腦裡那個地主家傻兒子完全不是一回事。

最初宣傳美國兵宣傳成“怕死膽小,自私自利,貪圖享樂的少爺兵”,這是二戰時期日本人的傑作。

在戰前,日本人將美國人當做假想敵,民間叫做“米利堅”。而“米”是日本人每天都要吃的東西,意思要把美國人吃掉。同時宣揚中國人是低能懦弱一樣,日本人也對美國人進行汙化宣傳,以塑造國民心理上對於潛在敵人的優勢,樹立必勝信心。

但只要去過美國的日本人,包括曾經在美國留學工作經歷的山本五十六 ,都對這種宣傳嗤之以鼻。

美軍“少爺兵”這個外號怎麼來的,美軍真的都是“少爺兵”嗎?

美國人不是膽小鬼,也沒有膽小的歷史。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哪次戰爭美國認過慫?就連古巴導彈危急,直接要和蘇聯開打核戰爭,美國都沒退讓,還是所謂戰鬥民族倒先服軟了。

實際上,最初的美國人,恰恰是天生的冒險家和探險家。他們從歐洲千里迢迢移民到一片荒蕪的美洲大陸,這本身就需要很大勇氣。

在開拓美國的時期,美國人都是極為尚武的。他們基本是拿著鋤頭耕地的時候,身上就揹著槍,隨時準備對付野獸、匪盜和印第安人。尤其是開拓西部的那些美國人,如果不尚武不勇敢,怕是早就精神崩潰了,因為他們隨時可能被襲擊,隨時要準備戰鬥。經常有移民家庭甚至村子,突然就整體失蹤,不是被印第安人殺光,就是被白人強盜洗劫。

隨後的獨立戰爭,南北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美軍都是很善戰的部隊。甚至可以說,美軍自建立以來,很少打敗仗,而且面對的都是英、法、德這種強敵。

要是這樣的軍隊是一支由膽小、懦弱、貪圖享樂的“少爺”組成的,怎麼可能連續獲勝呢?

另外,所有人都知道德國人,或者說日耳曼人很尚武。而美國白人移民中,相當一部分是德國後裔,具有尚武的日耳曼血統。像二戰時美軍的艾森豪威爾、尼米茲、哈爾西、斯普魯恩斯等,看看這些姓氏就知道都是德國後裔。時至今日,美國的白人仍然有百分之二十是德國後裔。有著祖先的這些尚武血統,似乎不可能太懦弱。

美軍“少爺兵”這個外號怎麼來的,美軍真的都是“少爺兵”嗎?

到了二戰期間,美軍也是相當英勇頑強的。

舉一個例子。中途島戰役,在美軍航母發現日本航母時,雙方距離還很遠,超過了美軍艦載機的航程。當時如果美軍發動進攻,就意味著很多飛機可能回不到航母上。但如果不發動進攻,誰都知道航母是進攻的武器,防禦力很弱,誰先攻擊誰就贏了七八成。於是,最終美國飛行員是冒著不能返航的危險,盡數起飛。

結果美軍一戰擊沉日軍四艘航母,但美軍飛行員損失比日軍更為嚴重。日軍四艘航母被炸沉,損失飛行員110人。而美軍則損失飛行員210人,幾乎是日軍的一倍。損失為什麼這麼大,其中一部分就是沒有能夠回到航母,迫降在海上。當時已經是夜晚,一些飛行員就此失蹤了。

大家知道,各國飛行員都是國家的精英。以美國飛行員為例,不但要身體極好,也要有極強的思維能力,算得上是百裡挑一。而艦載機飛行員比普通飛行員要求更高,常規訓練就要3年時間,算得上千裡挑一。這些人都是社會精英,說通俗點命都是很值錢的。然而,為了能夠打垮日寇,這些美軍飛行員表現了大無畏精神,是絕對不亞於什麼武士道的。

二戰中,美軍打過很多艱苦無比又血腥無比的戰役,比如瓜島戰役、塞班島戰役、硫磺島島戰役、沖繩戰役等。面對瘋狂日軍的拼死頑抗,甚至自殺性攻擊,有時候是一米米的前進,但美軍最終都能經過苦戰奪取勝利。

大家看看我們當年打日軍是什麼樣子,死了多少人?美軍能把日軍打的土崩瓦解,你說美軍膽小懦弱,豈不是笑話。

美軍“少爺兵”這個外號怎麼來的,美軍真的都是“少爺兵”嗎?

至於美國兵喜歡享受,這當然不假。其實,請問哪個國家的年輕人不喜歡享受,誰願意天生吃苦?就美國社會來說,經濟高度發達,社會開放,年輕人生活優越,喜歡安逸,這也沒有什麼問題。

其實,二戰中,德軍、美軍、英軍的待遇都是很高的。就吃飯來說,這三支軍隊絕對是頓頓有肉,其中以美軍供應最好,著名的C戰鬥口糧有很多種肉類食物的組合。

同時,大家的觀念不同。其實即便是日軍高層也認為,軍人的待遇絕對不能低於普通老百姓。二戰中,即便條件較差的日軍供應也是很好的。日軍雖不是頓頓吃肉,但天天能夠吃肉,以牛肉罐頭為主。

日軍尚且如此,國力更強的美軍自然更好了。反正國家有的是錢,軍人想怎麼吃就怎麼吃,什麼都有。這在美國人來看,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一個公民為國家連命都不要了,難道國家不該給他衣食住行上不低於平民的待遇嗎?如果軍隊不能善待士兵,士兵怎麼可能去好好作戰?

電影《坦克大決戰》中,德軍上校海斯勒就被繳獲美軍的一個巧克力蛋糕所震驚。因為這個蛋糕是當天從美國本土,空運到法國的。這說明,美國人擁有強大的後勤能力,而且非常重視士兵供應。所以,海斯勒知道這仗德國必輸無疑了。

美國兵絕不是沉湎享樂怕苦怕累貪生怕死的“少爺兵”,如果到了今天還是這種觀點,那麼就是自己在忽悠自己,最終也只會吞下自己編造的苦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