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书法当道,这是谁之过?

现在网络很发达,用手机随时随地可以看到网络上出现的各种小视频,作为本来很深沉的书法文化也不例外,被一些所谓的“大师”、“小丑”、“伪大师”等演绎得十分难堪,这是一种讽刺、搞笑、还是通过表演而成为网红?面对严肃、庄重的中国文化,应当引起行业内外人士的高度重视,使得书法文化成为人们认真去思考、学习的心之向往,而不是把它拿来当笑柄!

“小丑”书法当道,这是谁之过?

那些舞台上的表演者之所以会成为如此模样,这主要还是源于他们缺乏文化自信,说到底还是缺少文化修养,对中国书法知之甚少,有心理学家认为,如果人一旦缺少什么,嘴里或行为上就会经常去喊叫什么,或去做什么。这个说法是正确的,试想一下,假如他们懂得书法是几千年中国文化,并且对书法知之甚多,他们一定会尊重这一艺术的存在,历史上没有一位大师在亵渎艺术,拿艺术当低级的取笑素材,而是怀着敬畏之心在学习、在研究。

“小丑”书法当道,这是谁之过?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

一是书法界自身的原因。随着书法艺术的不断深化和人们对书法探讨的不断深入,人们在书法的形式感上的追求越陷越深,使得一些原本就很有书写水平的名家、大家带头进行尝试,比如邵先生的“射书”,他用医用针管吸上墨汁,“射”在半空中悬挂的宣纸上,形成了不规则的、自然下流、有轻有重、有疏有密的图形,谓曰“射书”,这岂不是荒唐之举?几千年的中国书法被他这么一“射”,后面也就有了“盲书”、“吼书”、“逗书”、“笑书”等,这其中参与的有书法家、大学教授,以及一些不知名的而想出名的人。

“小丑”书法当道,这是谁之过?

二是媒体的原因。由于当今自媒体网络十分发达,只要在平台注册一个账号,任何一个人都会将自己制作、录制、剪辑的作品进行发布,只要平台审核通过后就可以在网络上传播了。这为什么要怪媒体呢?因为是媒体对这些低俗的、没有正能量的作品进行严格审核,从而导致这些视频流传于网络。

“小丑”书法当道,这是谁之过?

三是有些人急于成功的心理状态。“网红”一词出现于近年来的网络视频上,只要能成为网红,就能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以及“名人效应”,因此有些人利用一些热点或是自身的一点“能力”,以夸张、变形等手法对书法的艺术形态进行包装演绎,从而博得人们对它的一个“看点”、“笑点”,进而获得“赞赏”、“打赏”,而获得经济利益。

“小丑”书法当道,这是谁之过?

四是行业监管不严。书法的行业是哪个?就是各级文联下属的书法家协会,这虽然是一级群众组织,但它仍代表着行业内的专业机构,也就是专家“云集”的协会。如果让协会去监管网络,这好像也是有点过了,协会常驻的人员也就那么几个,他们怎么去做?这的确也是一道难题,需要媒体和书法协会共同商定网络上的监管机制,或是媒体聘请专家入驻,或是协会审核素材,总之,这需要有关部门来协调制定相关政策法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