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保健”,別把保健品當“時尚”

年輕人“保健”,別把保健品當“時尚”

提及保健品,不少人會將其與老年人聯繫起來,然而,保健品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屬商品,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成為購買保健品的主力軍。葡萄籽、褪黑素、花青素、魚油、酵素等,受到年輕群體的青睞。“吃最貴的保健品,熬最深的夜”,這句流行網絡的段子形象描繪出了當下很多年輕人不正常的生活狀態。

快把“26個字母”吃全了

哈市26歲的張女士告訴本報記者,我沒病,但我每天都要吃維生素C、維生素B、葡萄籽等各種各樣的保健品。這種情況是從兩年前開始的,各種形式、各種品牌的保健品我都嘗試過,單就保健品的名稱來說,我已經快把26個英文字母吃全了。其實我每天吃保健品就是圖個安心,因為我聽藥店店員說,食物中的營養素不能被人很好地吸收,而保健品能,所以就開始吃了。

市民小張對本報記者說,我是為了讓經常加班熬夜的身體得到恢復,還想保持理想的體型,所以才一直堅持吃乳清蛋白粉、鈣片、軟骨素等。對於補鈣產品和軟骨素,市民王女士也並不陌生,她說,自己吃保健品是受國外的大學同學影響,不管是在美國的,還是在澳洲的,她們都經常吃一些保健品。我們公司組織了一個跑團,隨著強度越來越大,為了避免缺鈣和骨關節不好,我也開始吃這些。

34歲的丁先生也是保健品消費大軍中的一員,平時由於工作壓力大經常失眠,因此丁先生的床頭常備褪黑素類保健品,而遇到喝酒應酬時還會掏出護肝片“嗑”上幾片。儘管如此,髮際線後移的困擾依舊找上了丁先生,情急之下,他又火速下單買了一盒含有雄性激素的保健品。如今,他的床頭已經擺上了五六種每天必吃的瓶瓶罐罐。

年輕人瞧不起老年保健品

老年人常吃的保健品年輕人是瞧不上的,比如那些來歷不明的小藥丸。市民湯先生對本報記者說,前一段時間,“權健”被深度扒皮,我把新聞轉發到家庭群,還專門提醒我的父母“不要亂買保健品”。對於那些“虛假宣傳”、“誇大功效”的保健品我們絕對能識別出來。一般來說,我身邊和我一樣喜歡購買保健品的,大多喜歡洋品牌。我吃過的產品有枸杞、微量元素、菊花茶、益生菌、洋參靈芝、葡萄籽粉、蛋白粉、膠原蛋白、魚油、酵素等。

除了洋保健品,隨著中草藥保健的興起和人們對天然成分的追求,中國傳統的養生產品也進入了年輕人的視野。服用起來方便快捷的保健產品更加受到青睞,比如枸杞、黃芪、各種功能茶,這些開袋即服、開水沖服、咀嚼服用都是大家所喜歡的。

與中老年調節睡眠、心血健康、關節保護、舒緩痛風、調節三高的功能性保健品的需求不同,年輕人的保健品功能需求也大多是維生素、蛋白粉、減脂瘦身、卵巢呵護、膠原蛋白、改善肌膚、清腸排毒、改善睡眠、視力保護和備孕。年輕的男士則集中在綠色排毒、健身瘦身、護肝養肝、泌尿系統。

保健品不可替代藥品

其實很多年輕人早已經大面積開始遭遇亞健康和衰老等問題。市民竇女士對本報記者說,我今年35歲,每年單位體檢都會查出一批病來。同事中,幾乎每年都有一兩個癌症患者,其他人不是這病就是那病,諱疾忌醫的我都害怕去體檢,害怕去看體檢報告。不管咋說,我感覺吃保健品就是為了圖個安心,就是一種儀式,它提醒我要注意身體健康,少熬夜。雖然藥效目前感覺不出來,但是心理上得到了安慰。

調查中,不少年輕人說自己生活不規律、習慣性熬夜,還缺少鍛鍊、工作壓力大。很多人認為自己太過焦慮,害怕發生更嚴重的不可控的健康問題。狂吃保健品,可能是一個更容易達成的解決方案。他們認為保健品大概率無害且有可能有用,那就值得一試。

30歲的黃女士告訴本報記者,我懷孕期間為了補充營養元素吃了類似於葉酸、鈣片、DHA等多種保健產品,但在後期的體檢中卻被檢查出轉氨酶超標,醫生告知可能是保健品食用過量所導致的肝負擔加重。北京康復醫院中醫康復中心主任楊傲然表示,如果過量補充某一種所謂的保健品,或者某一種人體所需要的元素,會對人體的肝腎功能都造成一定的損害,有的人表現肝腎功能的損害,有的人出現嘔吐、頭暈,更嚴重的還有失明、出血等。保健品年輕人可以服用,但如果日常飲食均衡,則不建議額外補充,否則食用過量會破壞身體機理平衡。

有數據顯示,近年來保健品行業有快速擴張趨勢。截止2018年,我國約有16000個保健產品批准文號,600-800萬從業人員,近4000億產值,目前,中國已是全球第二大保健品消費市場。專家建議,我們要防止年輕人沉迷保健品,要加強對保健品的市場監管,在規範行業行為的同時,年輕人自身也要樹立科學、健康的消費觀念。要知道,保健品不可替代藥品,也不可能防病更不可能治病。本報記者 畢嘉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