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G啟動 醫療數據分析大有可為

國家醫保局日前印發通知,發佈疾病診斷相關分組(DRG)付費國家試點技術規範和分組方案,DRG付費國家試點邁出關鍵性一步。

被稱作DRG的疾病診斷相關分組方法,能將不同醫療機構中、相似的病例分到同一個組別。基於這樣的分組,衛生管理部門就可以在DRG系統的幫助下,對不同的醫療機構進行較為客觀的醫療服務績效評價。

醫療機構從業者紛紛表示,隨著DRG落地,新醫療時代即將到來。最近兩三年DRG越來越受到關注,與此同時也備受市場爭議,爭議背後是本是支付工具的DRG可能會引發的問題導向,即支付形式改變將影響醫療行為改變。然而挑戰的同時也必將迎來新挑戰,民營醫院或將伴隨DRG發展迎來新發展。

DRG落地或將讓醫療體系換新顏

DRG無疑也給不少醫療機構出了一道難題,如何在保障醫療質量的前提下降低醫療成本?

對此,東軟望海產品與數據研究院院長郭啟勇認為,DRG的實施將推動醫療體系從傳統醫療體系向價值醫療體系轉變,並滿足國家管理機構、付費方(政府或者保險公司)、醫療機構三方的需求。

首先是醫療機構的運營會更加精益化。DRG實施的核心是臨床路徑,臨床路徑則可以規範標準流程的醫療工程化,從而使醫院更好地控制成本。醫院的高效運行可以增加績效,讓醫護人員的付出得到應有的回報。

對於付費方而言,DRG可以更好更精確地控制費用結算,只為有效的治療途徑和藥物買單。這並不意味著付費方要一味減少支付,而是如何合理有效地使用經費,在可控的同時保障運行的支付。

對於以政府提供的基本醫保為主的我國來說,DRG還可以很好地緩解醫保大量浪費入不敷出的問題。而對於商業保險來說,DRG的實施則為他們開發更有針對性的保險計劃提供了依據,從而促進商業保險的發展。

對於衛健委代表的政府衛生機構來說,DRG可以解決醫療質量的控制問題,從而為百姓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臨床路徑的精細化會幫助改善醫療質量,基於病種付費的支付方式則督促醫療機構提升醫療質量。

DRG落地將迎來新挑戰

為進一步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推動醫保精細化管理,提高醫保基金使用效率,我國確定了30個城市作為DRG付費國家試點城市,依照“頂層設計、模擬運行、實際付費”三年三步走的推進策略開展工作。

DRG支付方式改革已經成為醫改的重頭戲,試點城市已經落實,隨著DRG的逐步落地,對於醫療機構將迎來哪些機遇和挑戰?

中泰證券認為,DRG產品市場空間廣闊,市場需求將加速釋放。

在新形勢下,國內醫院需借鑑國際經驗,緊跟改革步伐、升級信息系統、建立精細化運營管理體系,才能積極應對DRG改革,保障醫院的可持續發展。

其中,數據編碼仍是稀缺資源。目前,數據紛雜、無邏輯、無標準也成了醫院研究數據的痛點。

據瞭解,醫療數據方面,大部分的數據是不可以用的數據,沒有價值的垃圾數據。

如今,大數據是一個產業,具有巨大的產值。如何合規利用數據,將數據賦能到各行業中將成為新藍海。

青島市海慈醫療集團總院長劉宏認為,目前國家三級醫院績效考核離不開信息化支撐,國家想用數據說話,並深究數據背後的故事。他告訴記者,必須要打破數據孤島的封閉狀態,同時也要反覆的安全機制的建設,確保這個系統能夠連續不斷的運轉。

上海健康醫學院客座教授邵曉軍認為,DRG系統實施必須構建規範、準確的編碼和數據支持體系。

而讓數據有序化、標準化依舊是一條漫長的道路。

數據潛力大有可為

現階段,醫療數據海量產生,迫切需要打破各方壁壘,實現數據優化利用,建立高價值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據悉,針對不同場景,DRG用處多元。醫保局和醫院不同的應用場景,DRG產品又分為醫保局端和醫院端。經測算醫院端DRG的系統建設市場空間高達百億規模,建設完成後每年運維服務費約十億規模,而醫保局端DRG建設規模達30億元,每年有10億規模服務費,DRG產品市場空間廣闊。

在近日召開的全球醫院精益運營論壇暨第二屆HIA大數據國際峰會上,HIA數據服務平臺重磅上線,HIA醫療數據服務平臺從醫療機構應用場景需求出發,以決策為目的,以數據為主線,每年發佈醫院運營分析報告,為醫院領導者、運營管理者、科室管理者提供行業數據對標,助力醫療機構精益運營。

東軟望海創始人兼CEO段成卉表示,我國醫療健康行業發生深刻變革之際,作為醫療服務的主體,公立醫院深化改革成為實現健康中國的重要保障。隨著DRG支付全面推進的政策啟動,大數據驅動醫院精益運營升級必將成為醫院發展的重要戰略方向,也成為價值醫療升級的基礎保障。醫院構建CDR與ODR數據中心,將進一步促進醫院進入以病人、病種服務價值為中心,以成本管理為導向的科學化臨床路徑規範指導決策的新時代。

強強聯合,可以針對現有數據建立聯盟,共同有針對性研究數據。數據驅動管理,科技賦能醫療,先進的醫學管理理念與IT技術結合,才能推動醫療生態圈的精益化與高品質的協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