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的首輔(七)曹鼐

大明王朝的首輔(七)曹鼐

在結束了“三楊”時期後,明朝開始進入了多事之秋,在明英宗的縱容和寵信下,宦官集團完全崛起,成為一股足以左右朝局的勢力。

在此背景下,楊溥過世後,曹鼐被任命為內閣首輔,成為大明王朝的第七任首輔大臣。曹鼐(1402年——1449年),字萬鍾,號恆山,河北省邢臺市寧晉縣人。

曹鼐自幼就聰慧異常,博覽群書。宣德元年,在二十出頭時就考中舉人,二十四歲時被授予了地方學正一職。雖然,這個芝麻官幹得並不順心,但好歹也算是步入仕途了。

宣德七年,曹鼐參加會試,取得了第二名的成績。

宣德八年,曹鼐在保和殿參加殿試,朱家皇帝朱瞻基親自策問。曹鼐遇事不慌,沉穩不亂,文章鞭辟入裡,甚合帝心,被朱瞻基欽定為一甲頭名。至此,曹鼐成為明史上唯一一個兩次中舉和殿試奪魁的狀元。

此後,曹鼐被授以翰林院修撰一職,開啟了苦熬資歷的歲月。在當時的官場,曹鼐不同於其他的文官,其為人耿直,剛正不阿,敢於同權傾朝野的宦官集團硬槓,是一個非常有骨氣的錚臣。

宣德帝駕崩後,九歲的朱祁鎮登基為帝,朝政皆由“三楊”負責。

正統五年時,在楊榮和楊士奇的合力舉薦下,曹鼐以不到四十的年齡就正式獲准入閣,成為一名年輕的朝廷閣員。楊榮曾經這樣評價他:“內剛外和,通達政體”。

1440年,第四任首輔楊榮過世。

1444年,第五任首輔楊士奇過世。

1446年,第六任首輔楊溥過世。

就這樣,在短短的幾年間,明朝的“三楊”時代一去不返,44歲的曹鼐成為了大明朝的新一任首輔。

這個新任的首輔曹鼐,雖然天資聰慧,雖然潔身自好,雖然剛正不阿。但是,他的資歷和威望都不足,更要命的是,他嚴重缺乏鬥爭經驗,壓根不是權閹王振的對手。

大明王朝的首輔(七)曹鼐

而明英宗朱祁鎮,這貨也不是一個稱職的皇帝,如果說明朝出現過很多的逗比和奇葩皇帝的話。那麼,朱祁鎮無疑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個奇葩皇帝。

這位朱皇帝並不是不理朝政,也不是腦子裡缺根弦,就只是單純的相信王振。只要是這個太監說的話,他都信,無論是什麼內容。甚至於,從太祖皇帝朱元璋時期就懸掛於宮門的鐵牌——“內臣不得干政,犯者斬”,也被王振隨便找個藉口就給扔掉了。

因此,曹鼐時期的內閣,完全被宦官壓制,許多的官員都開始紛紛巴結王振,甚至不惜拜他為義父。真的讓人大跌眼鏡,飽讀詩書的文人們,要是不要臉起來,絕對能斯文掃地,辱沒先人。作為內閣首輔,看到朝局如此頹敗,曹鼐也只能望洋興嘆。

瓦剌原來就是元蒙的一支,後被朱元璋趕到了蒙古和東北一帶。後經朱元璋和朱棣的數次軍事打擊,蒙古人內部漸漸分裂為韃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分。這三部分互不統屬,分兵作戰,分別臣服於明朝,每年都要向大明進貢。之後,瓦剌部日益強大,並最終統一了蒙古三部。

1449年,瓦剌部落的首領也先,遣使率領2000多人,嚮明朝廷進貢邀賞。太監王振擺足了譜,不肯多給賞賜,還公開羞辱也先,使得雙方發生了摩擦。之後,瓦剌部藉此挑釁,開始不斷騷擾明朝邊境。

明軍邊關告急,立即向京師求援。壓根不懂軍事的王振,居然認為這是一次機會,一次可以獲取軍權的機會。因此,他極力慫恿明英宗,要求朱皇帝御駕親征。儘管內閣首輔曹鼐極力反對親征,認為沒有十足的把握,但朱祁鎮顯然更相信王振這個太監。

就這樣,稀裡糊塗的朱祁鎮在幾天內湊齊了20萬人馬,跟著太監王振就出發了。雖然曹鼐一同隨軍,但英宗壓根不准他參與軍務,所有軍政皆出王振一人獨斷。還沒有到達前線,這幾十萬明軍的軍心就已經潰散了。

瓦剌部長年征戰,早已習慣了戰爭。他們見明英宗倉皇親征,而且還是太監領兵,就希望誘敵深入,所以故意選擇後撤。

對王振而言,這次帶兵出征,已經實現了耀眼風光的目的,於是決定“得勝班師回朝”。如果,他老老實實的撤兵也就罷了,最多就是損耗點錢糧罷了。

大明王朝的首輔(七)曹鼐

可是!王振偏偏不幹,他故意捨棄紫荊關而繞道宣府方向行軍。結果,被追來的瓦剌部圍困在了土木堡,使得明英宗被俘,曹鼐被殺殉國,史稱“土木堡之變”

英宗朱祁鎮復位後,感念當年曹鼐的忠直輔佐,追贈其太傅銜,改諡號文忠。接著,專門在寧晉縣為他修建衣冠冢,以祭奠這位殉國的首輔大臣。

大明王朝的首輔(七)曹鼐

曹鼐墓在1996年被確定為邢臺市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成為了河北省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